肖羅娜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逆轉新聞成因及其治理策略——從“男童被鎖寶馬車內,年輕媽媽拒砸玻璃”事件說起
肖羅娜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摘 要:逆轉新聞,又稱新聞烏龍事件,是指最初報道的新聞向相反方向轉變,隨著報道不斷深入,事件真相被更加客觀全面地呈現,導致讀者立場急劇逆轉,并表現出與之前截然相反的態度的新聞現象。逆轉新聞是媒體內外環境惡化、從業者職業素養下滑和公眾媒介素養異化共同作用的產物,其本質是一種“失實新聞”。近年來,這種新聞現象在得到廣泛關注的同時,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本文通過近日“男童被鎖寶馬車內,年輕媽媽拒砸玻璃”的案例,從政府、新聞媒體和從業者、受眾等方面探討逆轉新聞發生的原因及治理策略。
關鍵詞:逆轉新聞;網絡環境;媒介素養
2015年7月12日上午,義烏網友“家有三美女vivi清賢”在當地論壇爆料,稱義烏誠信二區五街一位開寶馬轎車的年輕媽媽,不小心把兩三歲的兒子鎖在車里,結果舍不得砸窗,讓孩子在車里哭了半天。最終,一個過路男子砸破車窗玻璃,才將孩子救了出來[1]。隨后該貼引起網友關注并紛紛跟帖。
7月13日上午,包括騰訊新聞、新浪新聞、鳳凰新聞、中國青年網等多家網絡媒體轉載了來自都市快報-杭州網的消息,以“男童被鎖寶馬車內1小時,媽媽不愿砸玻璃”“男童被父母鎖車內1小時”等為題報道了此事件,引起了眾多網友的關注和討論。該話題一度占據新浪實時熱搜榜,點擊和轉發率不斷刷新,全國網友紛紛聲討事件中的媽媽,在輿論上形成圍攻,“人肉”呼聲高漲,而關于孩子被遺忘車內的陳年事件也被拿出來進行比較。
7月15日下午,《錢江晚報》在“浙中城事·熱線”版刊載了《孩子母親覺得太冤枉:我從來沒有說過不要砸窗》一文,詳細還原了事件經過。據記者采訪,孩子在玩車鑰匙時不慎將車反鎖,事發后這位媽媽非常焦急,第一時間通知了在外地出差的孩子父親。并且從頭到尾她都沒有說過不要砸車窗,甚至她本人和圍觀路人都動手砸過,只是不僅沒有砸開,反而讓孩子受到了驚嚇,不得已打了110。參與救援的消防隊員也表示,孩子母親沒反對砸窗,只是有顧慮會嚇到孩子,最后在開鎖無果的情況下,救援人員砸了三下才砸開。
7月16日,《新京報》在專欄發表評論《“逆轉”新聞中,如何清醒地圍觀》。新華網、網易新聞中心、新浪網等對此全文轉載,微博、論壇等網絡媒體的話題熱度迅速降溫。
此次“男童被鎖寶馬車內,年輕媽媽拒砸玻璃”事件只是近年來新聞失實現象中的滄海一粟,聯想到此前“濟南市民哄搶菊花”“北京老外撞人”等類似事件,其中出現的狂熱輿論風暴和后來的大逆轉引發人們的反思——是什么原因使這樣的新聞烏龍事件頻頻發生?
2.1 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論壇、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日益崛起,并在關注度和引導力方面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成為許多熱點事件和公眾議題發源和發酵的場所。在這樣的背景下,網站和傳統媒體常常會在新媒體這一龐雜的信息平臺中尋找新聞熱點和新聞線索,后者的熱點話題往往會成為前二者的報道對象,這實際上體現了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作用[2]。但新媒體信息魚龍混雜,在提供有價值的新聞線索的同時,也容易導致“失實新聞”和“假新聞”出現。例如,“男童被鎖寶馬車內媽媽不愿砸窗”事件就是首先發源于義烏本地論壇上的網友爆料,繼而引起眾網友圍觀和跟帖,導致杭州網的首發報道和其他網站的跟風報道。
2.2 新聞專業精神缺失
新聞專業精神要求記者以客觀、真實、準確的態度去報道事實,全方位挖掘事實的真相,展現在讀者面前。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媒體是“事業性質,企業管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媒體之間“求快、求新、求獨家”的競爭十分激烈。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在搶占新聞的“第一次發聲權”。許多媒體片面注重時效性而忽略真實性,為贏得新聞報道的先機,常常對來源不明和信息不實的新聞不經核實和審查就發布,隨意透支自己的公信力。在此次事件的新聞報道中,各媒體一開始面對單一且不確實的信息源時,沒有像之后《錢江晚報》記者一樣進行實地調查,多方采訪,而是選擇了“集體式失明”,這才導致了謠言短時間內的大面積傳播。
2.3 “刻板印象”引發道德批判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們之所以能夠快速有效地認知、分析和判斷新信息或新事物,是因為人腦中存在“認知基模”[3]。“基模”是一種先入為主、自上而下的認識過程,這種慣性思維容易產生“刻板印象”和極端判斷。粗心父母將孩子遺留車中釀成悲劇的事件屢屢發生,此次網友們集體式輿論狂熱的觸發點更多的在于“寶馬車”這一新聞要素。在中國社會,名車代表著“有錢”和“特權”,很容易調動起公眾的“仇富情緒”。加上新聞中描述的“不愿砸窗救子”的非典型舉動,受眾根據之前對“富二代”“特權階層”等群體的“刻板印象”,塑造出了一
個“有錢無腦無情”的“守財奴媽媽”形象,這與“父慈母愛”“虎毒不食子”的中華傳統美德背道而馳。受眾們占據道德高地,對該事件中的年輕媽媽進行批判,形成了狂熱的輿論風暴,制造了價值判斷上的巨大從眾壓力,也讓受到委屈的媽媽發聲無門。
2.4 公眾媒介素養不足
媒介素養是“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價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創造和制作能力”[4]。在新媒體環境下,公眾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甚至制造者;然而公眾的媒介素養卻沒有跟上傳播技術發展、傳播形態改變的形勢,甚至出現了異化。第一,不正確的新聞預期。海量信息使受眾每天處于“信息轟炸”的疲勞狀態,常規新聞已經不足以吸引眼球,調動參與。許多觀眾希望看到更多具有戲劇性的新聞,這影響著新聞記者在選擇報道方向和素材方面的動作[5]。有些記者為了迎合受眾心理,常常斷章取義、按圖索驥地片面報道新聞或隱匿事實。第二,不負責任的傳播行為。網絡傳播的匿名性、便捷性、公開性使其成為個人表達訴求、釋放情緒的最佳途徑,但也引發了不實爆料、流言傳播、輿論狂歡等現象。在該事件中,爆料的義烏網友將與事實嚴重不符的所謂“爆料”發布在論壇上,眾網友跟帖以訛傳訛,以及各網絡媒體不經核實便跟風報道的行為都是不負責任的傳播行為。第三,缺乏理性的接受行為。在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信息環境下,許多受眾缺乏理性判斷,對所有信息不加分析和辨別就“照單全收”。在圍觀這位“沒腦子”的母親的過程中,大部分受眾輕信了來源并不確實的報道,也忽略了這則新聞中常識的“硬傷”。
逆轉新聞是媒體內外環境惡化、從業者職業素養下滑和公眾媒介素養異化共同作用的產物。近年來,逆轉新聞的泛濫對媒體的公信力和社會秩序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害,特別是對勢單力薄的新聞當事人來說,失實新聞帶來的負面影響不言而喻——“男童被鎖車內”事件中的母親在經受了不實報道所帶來的全民聲討之后,選擇走法律途徑維權,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要減少和避免類似新聞事件的出現,需要政府、新聞媒體和從業者、受眾的共同努力。
3.1 政府
完善法律監管體系,凈化網絡傳播環境。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網絡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參與社會生活的重要工具,但其廣泛、匿名、實時的傳播特點使得網絡信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各種有意無意的網絡謠言大行其道。因此政府必須在出臺有關互聯網管理的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管理辦法和監管體系,通過法律將網絡傳播的責任明確到具體機構和個人,有效地凈化網絡環境,減少不實消息的產生。
有關部門要完善輿論引導機制。一旦逆轉新聞流出,在社會上傳播開來,形成輿論,需要相關權威部門和機構站出來,及時介入調查,發布準確信息,進行官方辟謠,合理引導輿論[2]。在“男童被鎖車內”事件中,調派消防隊員參與救援的義烏市消防支隊可以在“母親拒絕砸窗救子”的不實消息流出并造成更大范圍內的影響之前,通過官方渠道發聲,達到辟謠和引導輿論的目的。
3.2 新聞媒體和從業者
3.2.1 加強新聞專業精神。新聞專業精神要求新聞媒體和新聞從業者要真實、客觀、公正、全面地報道新聞,以服務公眾為中心目標,擔負起獨特的社會責任,遵守行業規范和行業標準[6]。具體來說,媒體應始終把責任意識和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和獎懲措施,努力提供給受眾完整準確的信息。從業者應不斷提高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在報道每篇新聞時都力求做到真實、客觀、全面;對待新聞線索,多方核實,實地采訪。另外,媒體和從業者都要注意與時俱進,根據傳播環境的新變化不斷反思不斷調整,以求更好地貫徹新聞專業精神的內涵。
3.2.2 完善新聞報道機制。失實新聞,乃至假新聞的頻頻出現,究其根源在于當前缺少完善的新聞報道機制。新聞產品作為一種精神食糧,要建立一個簡單易操作的評價體系確有難度。但就新聞價值的核心要素和新聞產品的質量標準而言,新聞報道至少應滿足真實性這一基本要求[7]。這就要求建立健全涵蓋新聞采集、選擇、加工、制作和發布等整套流程的管理規范,從源頭上杜絕逆轉新聞的產生。
3.2.3 提升媒體公信力,重塑媒體形象。“新聞反轉劇”的頻頻上演,使公眾對媒體和報道的信任度降低,要改變這一現狀,新聞媒體及從業者必須堅守底線,加強自律,在制作和傳播信息時做好把關工作;為受眾制作精品新聞,提升受眾的信賴度;把握受眾的差異性心理,與時俱進滿足受眾的需求。只有這樣,媒體才能平穩完成從傳統媒體向互聯網時代的轉型,塑造品牌形象。
3.3 受眾
受眾要提高媒介素養,做到客觀、負責、理性參與。媒介素養是受眾參與傳播活動應具備的能力。在網絡時代,傳者與受眾的界限日益模糊,這對受眾參與傳播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培養正確的新聞價值取向,摒棄低俗獵奇的低級趣味;其次,在對媒體的信息持開放態度的同時,要能夠質疑、反思和批判,不盲目相信所有的新聞渠道和新聞報道;最后,在發表事實或觀點時,始終保持客觀理性的態度。在涉及道德評判的事件中,要在掌握全面事實和進行換位思考的前提下,合理運用自己的表達權,不能放任自己的簡單情緒,將媒介平臺作為自己泄憤的工具[4]。
參考文獻:
[1]龔望平.孩子母親覺得太冤枉:我從來沒有說過不要砸窗[N].錢江晚報,2015-07-15(J3).
[2]元開放.逆轉新聞產生的原因探析及規避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14(16).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4]于園園,劉沖.逆轉新聞傳播成因及應對策略分析[J].赤子,2014(16).
[5]劉宏.逆轉新聞頻繁出現說明了什么?媒介素養亟待提高[DB/ OL]中國記協網,(2015-07-29).http:// news.xinhuanet.com/zgjx/2015-07/29/ c_134457574.htm.
[6]王曉紅,殷莉,任馨.以新聞專業主義分析《南方周末》報道[J].青年記者:2014(5).
[7]石焱,劉沖.逆轉新聞的成因及應對策略[J].青年記者,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