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亦男(作者單位:山西省陽高縣廣播電視臺)
新聞職業道德缺失現象分析及對策
楊亦男
(作者單位:山西省陽高縣廣播電視臺)
摘 要:新聞記者擔負著報道事件真相和進行輿論監督的神圣職責,因此,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極為重要。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許多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缺失的現象,造成媒體公信力下降。本文結合實際,列舉一些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缺失的現象,分析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失衡的原因,并提出解決措施。
關鍵詞:職業道德;缺失;原因;解決措施
新聞職業道德,是從事新聞傳播活動的人們在長期的新聞實踐中形成的調整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和準則。2009年新修訂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對我國新聞工作者的道德行為制定了七條標準,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發揚優良作風”“堅持改革創新”“遵紀守法”“促進國際新聞同行的交流與合作”。而我國新聞職業道德缺失現象突出表現為以下三方面。
1.1有償新聞。以新聞為誘餌換取經濟利益,按占用版面大?。▓蠹垼?、播出時間長短等,向要求刊播新聞者收取費用。有些新聞機構生產所謂的“紅包新聞”;有些利用新聞拉贊助、廣告,最普遍的做法則是登載“軟聞”,以新聞的形式刊發廣告從中牟利。
1.2報道失實。由于利益等多種原因一些新聞記者背棄了新聞真實性的基本原則。在寫作稿件的過程中或是無中生有、憑空捏造,像“千年木乃伊出土懷孕”“美國醫生操刀換人頭”等匪夷所思的假新聞;或是添枝加葉、層層拔高,尤其在追憶杰出人物、先進典型的報道里。上海一家報紙在1999年3月以整版篇幅刊登一家化妝品公司開拓市場的先進事跡,文中什么都講了,就是避而不談企業的盈利情況。這可能有難言之隱,但抽掉這個關鍵數字,企業的先進性缺少了重要的部分。
1.3導向錯誤。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某些媒體和新聞記者為了追求所謂的轟動效應,不惜制造噱頭,“搏版面”,罔顧新聞報道的正確輿論導向,在報道中大肆宣揚不良生活方式和錯誤價值取向,諸如領導人的秘聞趣事、金錢萬能金錢至上的拜金主義、黃色淫穢秘聞、暴力兇殺細節等頻頻見諸各種媒體。
2.1媒體競爭,經濟利益的驅動。近年來,國內媒體數量大增,尤其是網絡自媒體的盛行,更是給傳統紙媒帶來了新危機。各種媒體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同時媒介商業化,國家不再撥款,許多報社、雜志社自負盈虧,經濟利益成為最重要的考慮因素。為了爭奪受眾,擴大發行量,吸引點擊率,媒體之間搶首發新聞、搶獨家新聞、搶有爭議有爆點的新聞,引發了轟轟烈烈的新聞大戰。或是為迎合受眾心理需求,登載虛假新聞,制造噱頭。
2.2部分新聞記者的職業素質不足。隨著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大量新人擴充到新聞隊伍中來。有些新聞媒體門檻低,越來越多的新聞從業人員是沒有編制的招聘工,大部分非科班出身,沒有受過嚴格、正規培訓,有些人甚至缺少最基本的常識性知識,更遑論具有更高層次的新聞職業道德和職業理念。另一方面,他們的收入與發稿數量、點擊率直接掛鉤,為了追求最大化的“轟動性”“可讀性”“新奇性”,新聞職業道德防線不堪一擊
2.3監督與嚴懲機制有待完善。由于一些媒體機構管理機制不完善,審核趨于形式化,管理形同虛設。另外,目前管理部門的監督機制有待完善,這在客觀上為部分新聞工作者“鉆空子”從事違規違紀的活動培育了土壤。沒有了有效嚴格的監督,新聞道德自律也只是一句口號而已。
3.1加強對新聞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觀教育。要想從根源上改變現存的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失衡的問題,必須高度重視對高校新聞專業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加強其職業道德精神的培養,整體提升其文化素養,使其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3.2健全新聞行業法律法規,尤其制定具體、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規范新聞行業管理及運作體制。著重從兩方面加強。(1)健全新聞從業人員職業資格準入制度,實行新聞從業人員職業資格考試制度,考試合格人員才能準許進入新聞行業。(2)已經就業的從業人員定期考核,采取淘汰制。此外,國家有關部門和相關協會應盡快建立全國統一的新聞采編人員信用檔案,健全新聞采編不良從業記錄制度,健全長效的懲罰機制。
3.3加強監督。加強中國新聞記者協會等相關部門的監督力度,建立新聞從業者監督網站,將違反職業道德的工作人員通過網站公諸于眾。鼓勵民眾積極投訴,確保新聞業監督的立體式、多元化。
綜上所述,我國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缺失現象紛繁復雜,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媒體自身等全方位的共同努力。從而使我國媒體更好地發揮輿論引導作用,提升我國媒體的國際話語權。
參考文獻:
[1]卡倫桑德斯.道德與新聞[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2]藍鴻文.新聞倫理學簡明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3]甘惜分.新聞學大辭典[Z].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4]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5]陳桂蘭.新聞職業道德案例評析[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