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菲(河南人民廣播電臺,河南 鄭州. 450000)
新媒體時代下廣播內容的創新途徑
王麗菲
(河南人民廣播電臺,河南 鄭州. 450000)
摘 要:新媒體(New media)的概念是1967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當人們把視角都轉移到新媒體的時候,傳統的廣播媒體勢必會受到影響和沖擊。本文將結合目前國內傳統廣播媒體與新媒體的多種互動實例,挖掘在實際應用中二者各自的優勢;最后嘗試尋找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廣播的突破與創新之路。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廣播媒體;新媒體環境;廣播品牌
新媒體是近十幾年來興起的一種媒體形態,而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通過這些年的發展,新媒體的形態發生于不同的媒體平臺,像手機短信、數字電視、數字電影、數字廣播等觸摸媒體等等。如果說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雜志是傳統媒體的話,那么新媒體可以被羅列為第五大媒體形式。這其中存在一種相對而言的關系。
如今,新型媒體發展迅猛,媒介融合成為媒體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媒體不斷發展有其自身的需要,然后受眾在接受不同宣傳形式會展現出不同的習慣,這種習慣隨著時間和社會發展不斷潛移默化,所以,廣播在宣傳定位和傳播方式中進行創新是十分有必要的,創新不止,以下四個方面則是所有創新工作的起點:
(一)思維理念的創新
思維決定宣傳的整體質量,這其中涵蓋了方方面面。例如,以受眾的心理需求挖掘其所需要的核心理念,根據受眾核心需求進行風格化特色理念的塑造,同時不能忽略自我宣傳理念,緊密結合時代潮流的互動習慣,通過媒體營造良性循環的市場競爭,試圖將實現從名牌到品牌華麗轉身的品牌理念等。概括之后其實就是四個方面的創新,即一是受眾理念。二是互動理念。三是特色理念。四是自我營銷理念。
(二)細分定位的創新
廣播內容定位的綜合化、專業化和類型化是世界廣播事業發展的三個階段。廣播頻率對于內容定位的創新,可以提高整體節目的質量和可聽度,節目質量的提升會自行拉動廣告投放的飆升。隨著城市框架的不斷拉大,有車一族的群體不斷壯大,路況信息、路面維修施工、車輛維修保養等信息內容的需求與日俱增,而且駕車一族普遍具有年輕時尚、消費力強的特征,所以在廣播內容的內容設置上一般是以路面交通通行信息為主,輔助汽車音樂、新聞資訊等,繼而鎖定移動收聽一族,再不斷挖掘出移動收聽市場的潛力。畢竟,只有先弄明白、理清楚不同廣播頻率的受眾定位之后,才能進一步取舍相應的適宜內容,利用內容編排技巧與節目節奏、風格適應頻率包裝和宣傳推廣等,繼續進一步建設一套受眾黏性強、頻率風格和定位特色鮮明的廣播節目。
(三)節目形態的創新
一般來說,節目的形態需要由內容、形式、受眾環境和參與者特征來組成。新媒體環境下對傳統廣播節目形態提出了迫切需求,但也給廣播節目形態的創新帶來了無限的可能。
微博聯盟的成立標志著突發事件報道的合作平臺已經出現,這個平臺由北京交通廣播與全國90多家省市、地方交通廣播共同搭建,新聞報道的時效性、豐富性都大大得到提高;河南交通廣播FM104.1率先在全國范圍內推出微信搖一搖功能,利用微信平臺,將全國范圍內凡是可以收聽到節目的人群,通過簡單的新媒體微信手段全部匯聚到自己的品牌感召力之下,使其粉絲量(也是受眾群體)翻番增長。例如,在河南交通廣播2014年3月13日早間的《一路聽天下》節目中,通過后臺服務器數據支持,打破騰訊微信“搖一搖”功能的地域限制,只要有網絡的地方,都可以參與微信搖一搖。當天的節目,居然搖到了在鄭州工作,到上海出差時利用網絡收聽節目的臺灣姑娘,成為一個極成功的搖一搖案例。用事實說明,新媒體確實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地域傳播局限性。
(四)節目風格的創新
現如今,媒體和媒介之間的相互融合越來越頻繁,而形式也越來越鮮活,這些變化勢必會對傳統廣播節目的突破創新提出更多更新的要求。因此,廣播節目的創新途徑應該以哪個方向作為突破口成為節目風格創新的研究方向。在現如今的新媒體環境下,節目風格開始走向類型化的創新。
(1)媒體和媒介之間的相互融合使受眾的選擇空間更廣泛,所以,廣播節目必須借助多樣化的形式,但又相對固定的節目風格定位才能吸引有著“共識”,所謂相同或相近喜好的受眾集合在一起,然后在不同分類、數量眾多的傳播媒介的競爭中贏得極高的黏性依賴。
(2)新媒介出現后,現在的信息交流模式也開始發生變化。由最初的受眾到媒體再到受眾,成了跨越媒體平臺,由受眾直接到受眾的信息流動模式。這其中就是媒體平臺的傳統橋梁作用大打折扣,于是也在很大程度上對各種信息的接收包括對節目風格的多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每一個廣播節目都會有屬于自己的節目風格,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以及主持人特色都是影響節目風格的必然因素。截至目前,傳統廣播節目風格的創新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謂把廣播節目風格進行類型化創新,也是想打造出更為細分、多樣的類型化的節目。畢竟對一檔節目來說,內容和形式都是決定節目風格的主要方面,當然節目風格往往也能夠在很大程度指導節目內容與形式的擴展互動,缺一不可。因此,應該把多樣化的節目風格作為節目創新的著重點,來指導節目的創新。
近幾年,“走、轉、改”也是融入了廣播新聞改革,改變了過去高姿態和照本宣科的做法,而是以平等對話、注重民生的想法與行動,可謂在節目的風格創新中邁出了一大步。
參考文獻:
[1]張頌.中國播音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
[2]趙玉明,王福順.廣播電視辭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
[3]威爾伯·施拉姆(美),威廉·波特.傳播學概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
[4]陳曉鷗.廣播電視語言傳播風格多樣化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5]段京肅.傳播學基礎理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6]鄭興東.受眾心理與傳媒引導[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7]戴元光,金冠軍.傳播學通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王麗菲,二級播音員,河南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
中圖分類號:GG222299..2244....
文獻標志碼:AA.......
文章編號: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116688--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