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香春
(長春市第二中等專業學校 吉林長春 130000)
以學校信息平臺為依托開展AI精品課程建設
周香春
(長春市第二中等專業學校 吉林長春 130000)
二十一世紀是人類全面進入信息化社會的世紀,教育信息化不可避免地成為信息化社會對教育的必然需求,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和作用日益凸顯,無論是教育教學管理,還是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資源都正面臨著一場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大變革、大發展。數字化精品課程資源的建設更是離不開信息化資源平臺的依托。
學校信息平臺 開展 AI精品課程建設
2012年,我校承擔了長春市中職三年行動計劃實驗項目-----數字化校園建設項目建設,2012年AI精品課程建設項目正式立項。為了達到科學管理、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促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管理方法的改革以及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我校統籌規劃,開始了信息化建設及精品課程建設的巨大工程,陸續投入資金進行辦公實訓平臺及基礎硬件建設。
(一)提高專業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二)通過精品課程建設,加強教師培訓,提高師資隊伍水平。
(三)開發精品課程資源,建立課程網站,該專業師生提供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
(四)建立先進、高效的數字化校園。
1.與知名軟件公司合作,搭建學校數字化校園平臺
2.確定AI精品課程信息化教學資源開發的基本內容及管理程序
3.強化計算機平面設計專業信息化師資隊伍建設
按照精品課程的建設要突出職業性、實踐性、針對性和開放性的要求,以校企合作為途徑,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以項目為導向,進行本課程的開發與設計。主要建設內容如下:
(一)轉變課程建設組成員的教學觀念,以促進本課程開發。
1.重構課程結構:打破學科知識體系,按實際工作結構重設本課程結構。
2.重組教學內容: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以職業崗位需求為導向,進行基于“案例引領、三步進階、循序遞進”的項目化教學設計。
針對平面設計行業崗位《AI平面設計》課程的需求及日常工作中對AI軟件應用能力的需求,選取出平面設計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及專業融合的學習任務。再將這些任務進行整合,通過整合后的工作任務分析出《AI平面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并將教學內容分成六大模塊。
3.重造教學情境:打破單一的學習模式、課堂化教學環境。創設盡可能與工作實境接近的教學環境。校企業合作,企業人員參與本門課程建設,并做為兼職教師走入課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理實一體化課堂。
(二)創新教學模式
在教學上,采用了校企合作,工學交替,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理實一體化的“41632”的創新教學模式。
1.“4”是指課程設計理念的四個轉化:重構課程結構,重組教學內容,重造教學情境,重塑教學觀念。
2.“1”是指“賞、教、學、做、創”一體化:
先讓學生通過對成功的經典案例進行欣賞和分析后,進行理論講解,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制作,最后得到理論與技能的提升,學生能進行自我創新設計,從而達到教學目標,提升自身職業技能與職業素質。
3.“6”是指六大教學模塊:
將《AI平面設計》課程分成六大教學模塊,分別是:VI設計模塊、廣告海報設計模塊、宣傳畫冊設計模塊、包裝設計模塊、造型設計模塊和綜合實訓模塊。
4.“3”是指項目教學分三個層次遞進式展開:
六大教學模塊的每一個模塊的教學都分成三個層次進行:基礎教學模塊、拓展教學模塊和創新教學模塊。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使學習者由淺入深地學習,符合認知規律,逐級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
5.“2”是指采用平時考核與階段考核兩者相融合的過程性評價方式:
評價體系堅持以能力為核心的學生學習效果評價原則;引入行業、企業及其他社會組織參與教學評價;建立健全精品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和多元化評價制度,著力探索課程教學質量評價的新途徑,新舉措。
(三)改革教學方法
本課程主要運用了項目教學法,引入企業真實項目提升學生的設計能力。同時運用了案例教學法、演示法、討論式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作為輔助手段。并借助數字化校園的網絡課程教學平臺及多媒體教學平臺輔助教學。在綜合實訓項目教學中完全按照企業的經營方式、工作方式、管理方式進行教學,在提升設計能力的同時,加強學生對企業的認知,提升綜合職業素養。
(四)校本教材及教學資源庫建設
1.由我校專業骨干教師與企業優秀設計師共同開發和編寫的校本教材。
2.內容詳細的電子教案
3.包括所有的項目案例及其設計原理、設計思路、設計步驟以及參考資料等內容的案例手冊
4.案例題庫
5.多媒體課件庫
6.素材及素材網站庫
7.提供課程瀏覽及在線學習服務的課程網站。
1.構建的VOD視頻點播學習資源庫,促進教師通識性、條件性知識的提高和學科專業化。
2.建設教學資源庫,促進教師實踐性知識的提高,并實現教育專業化。
在構建學校的教學資源庫的過程中,教師實踐性知識和教育能力得到了提高。如構建設素材類教學資源,拓寬了教師獲得知識的途徑,開擴了教師的教學視野;教師在搜集、制作建設結構性教學資源和通過這些資源學習的過程同樣有助于其專業化水平的提高。
3.建設視野拓展素材資源庫,促進教師通識性、本體性、條件性知識全面提高及學科、教育專業化共同發展。
4.建設教師交流論壇,促進教師個體實踐性知識提高和教育專業化發展。
借助網絡,教師參與各種教育教學探討活動,可迅速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論水平和科學研究技能。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虛擬教學研究模式,為反思性教育實踐提供技術、環境、資源支持的新視野,真正實現了跨時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學研究,開闊了教師的視野,提高了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
5.教師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方式上做了有益的嘗試,涌現了一批典型課例。
6.通過參與精品課程建設,改變了教師傳統的“學科本位”的課程觀,樹立了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指導思想。
在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我們通過校企合作,成立了學校教師和企業專家共同組成的精品課程建設團隊,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開發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實踐,教師能有意識地按照“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思想打造課程。課程負責人的成長尤為突出,形成了結構合理的教學科研骨干隊伍和梯隊。
注:此文為長春市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行動計劃(2011—2013年)重點建設《Illustrator平面設計》精品課項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