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昌平
(攀枝花學院 藝術學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微電影在攝像基礎課程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以攀枝花學院為例
陶昌平
(攀枝花學院 藝術學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攝像基礎課程中的實踐教學,是攝像基礎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課程教學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該門課程的最終教學效果。攝像基礎教學的實踐課程,不應該局限于具體知識點的實踐,還應該有整體性作品創作實踐教學,方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把微電影融入到攝像基礎課程的實踐環節中,讓學生能動的思考并解決實踐課程中的諸多問題,并把相關課程知識連貫起來,活學活用,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攝像基礎;實踐教學;微電影
影像時代的今天,具有時代象征意義的影視藝術作為時代的主流文化傳媒,影響著人們的方方面面,影視作品中蘊含的思想文化、人文風貌、科技動態及人間百態,多維度地從不同的角度,填補滿足著人們無盡的精神欲望。很難想象,沒有影視藝術的當今時代會是什么樣子,可以說,影視藝術是當今時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時代特征之所在。影視產業,隨著互聯網科技及影像技術的發展,更是風生水起的生長。影視藝術與當今碎片化、快節奏的現代生活時空相吻合,微電影應運而生,成為電影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影視藝術教育在浪潮式的影像文化發展中,并未顯得十分成熟,特別是一些遠離經濟文化中心的地方高校影視藝術專業的藝術教育,由于缺乏影視市場資源的引導,很多影視專業課程停留在紙上談兵,照本宣科或淺嘗輒止的教學狀態中,學生缺乏參與影視藝術實踐創作機會的可能,其結果是學生很難創作出優秀的影視作品,對影視藝術語言知識的掌握,是外在的了解,而非深層的理解。這需要我們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改進。讓學生不但學會影視知識,還能應用影視知識做出具有專業水準的影視作品,這才是我們的教育目的。教育方式和手段當隨時代的改變而發生變化,新的科技與事物的產生往往會對我們的教育產生諸多影響,微電影作為時代的新生事物,一方面作為影視藝術形式而存在,另一方面也作為一種很好的數字影像教學手段和方式而存在。攝像基礎課教學的實踐環節,嘗試讓學生以微電影的形式介入實踐創作,必能增強學生對影視視聽語言及影視創作知識的具體應用能力,在實踐中更牢固而深刻地理解影視理論知識。
從攀枝花學院藝術學院數字媒體專業所開攝像基礎課程實踐教學來看,主要存在如下幾方面問題:(1)課程自身的教學目的與整體學生培養教學目標存在脫節現象,學習知識與應用知識之間脫節,很難對知識融會貫通,綜合運用。(2)課程實踐教學單一強調技術,忽略實踐過程中技術與藝術的兼容性問題,藝術本身是技藝不分家的,不能簡單的割裂對待。(3)攝像基礎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聯系性上沒得到很好的銜接,學生的知識體系,應該體現在課程與課程,知識與知識的相互聯系和繼承上,而不是撿了西瓜丟了芝麻的課程教學模式。(4)攀西地區缺乏影視企業和公司,這使教學上的“合作教育”“現場實踐教學”很難成為現實。學生學會了攝像機的操作,懂得影視鏡頭的基本類別,但卻拍攝不出完整像樣的影視作品,即使在畢業創作中也顯得困難重重。攝像基礎課程實踐中,學生傾向學攝像機的操作,把影視知識分成零碎的知識來學,缺乏知識的系統性。忽略了攝像不是簡單的技術操作,而應該賦予鏡頭語言以情感意義和邏輯意義,鏡頭所捕獵的不是零散的生活畫面,而應該是積極美感和意義的生命流程。學生所需的是學會把鏡頭形式拍美,用攝像鏡頭來講故事,而不是簡單的知道攝像基礎知識。
1.1 攝像基礎實踐教學中知識點的“分”與“合”
知識的學習應該有“分”有“合”,有理論與實踐,有點、有面,有整體。教學實踐中,學生對事物規律的理解:有不同的方式,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一般來講,教學實踐過程中,知識點學習的先分后合尤為重要,也就是開始把知識點以打散、細分、量化的方式逐一理解學習,其后再把知識點整合在一起,讓學生整體理解把握。分的優點是把知識點細化、量化,讓學生找到著力點,從局部與細處認知藝術規律,但缺點是缺乏對事物整體把控的能力,見其一,不見其二,知識點是散的,很難做出好的作品。合的教學模式,是從整體上把握了解知識結構,把局部知識放在全局中來考慮,以完整的作品意識來要求和關照局部知識,讓局部知識有中心線,有方向位置和靈魂。整體把握的缺點是,要求學生必須有很好的基礎知識方能駕馭,否則適得其反,似懂非懂,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事實上,分與合必須有機的結合才能起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也就是首先學生要牢固的掌握基本的知識點,如對鏡頭景別、固定畫面、運動、構圖等知識點的牢固掌握,才能很好地創作出一個優秀的作品,而知識的“合”是對知識點的具體應用,是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應用教學的各個知識點,創作出優秀的影視成品,具有完整生命力的影視作品。
綜合性普通院校藝術專業的攝像基礎實踐課,其教學模式由于主客觀因素,如專業課程開設有限,軟硬件設備不足,及缺乏教學創新精神等,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都較為注重知識的“分”而忽略了知識的“合”。教師在攝像基礎課程的講解中,按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據教學大綱,以課程的基本知識點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然后讓學生根據所講理論進行實踐操作,最終缺少作品性質的教學實踐內容。這種授課模式的優點在于,學生能夠把每個知識點的理論結合實踐進行消化吸收,便于清楚地掌握每個知識環節,但也存在一些問題:(1)由于知識點多且散,很難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實踐練習,若要再對鏡頭的審美或按照視聽語言的基本要求來完成,比如鏡頭的真實性、運動性,情感表演進行要求,基本是很難實現的,在教學條件不是很充分的學校,就更難做到。(2)由于缺乏綜合性練習,教學中缺少對知識的“合”的整體把握。把攝像基礎課程的知點逐條打散來講,會產生知識的割裂,缺乏連貫性,攝像基礎課中,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其實是互相關聯和涵蓋的,每一個鏡頭中,必然包含鏡頭的景別、運動、構圖、色彩等諸多要素,在影視藝術中,鏡頭中的時空畫面是綜合存在的,運動可能導致景別的變化,景別可能會影響鏡頭時間的長短,景別變了,構圖必然要受影響。因此教學中若對知識點或實踐環節進行割裂實踐,不利于學生整體掌握攝像知識的互溶性和知識的連貫性。(3)從攝像基礎課的基本知識點進行分析研究來看,就理論知識而言,如鏡頭的景別、鏡頭的運動及攝像機的基本操作,都不是很難理解和掌握,學生能在短時間內能夠明了,而關鍵在于實踐應用,在實戰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所以基礎理論可以集中少量課時講解即可,讓學生多進行攝像的綜合性練習應用。而怎樣把攝像知識融會貫通的進行授課和講解,在不同的地區和學校,應該是不盡相同的,國外攝像基礎課程的設置根據其教學模式,往往采取“合作教育”“現場實踐教學”“案例教學”的模式進行。這樣的教學模式,都較為重視知識的“合”,注重知識的整體把握,注重知識的習得,而非灌輸性教育。無形中把課程實踐融入到電影、微電影及影視節目的制作中,教學實踐目的性極強。
1.2 攝像基礎實踐課程探索
目前不少學校在努力探尋新的實踐教學模式。經調研,一些高校在藝術課程教育中,逐漸走向在作品創作中學習,學生的課程學習任務具有很好的連貫性,課程與課程之間是緊密聯系的,較之過去,教學方式與目的、有較大改變,學生可能通過幾門課的共同組合來完成一個完整的作品,老師之間的教學是共享和連貫的,是有共同導向的,劇本課的作業成果往往被應用于攝像拍攝,攝像拍攝的作業又被應用于后期合成課程,這使教學目的性較強,學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教學情趣性。而對于攝像基礎課的實踐教學,筆者認為引入微電影拍攝實踐,很有必要,能彌補缺少知識聯系性的實踐教學的不足。微電影作為一個完整的藝術形式和作品,其自身包容了技術與藝術,形式與內容,有主題思想,在攝像基礎實踐課程中適當引入該影視創作模式,將使該課程教學目的性增強,學生也會更有興趣投入課程實踐中。在課程設置廣而不精的教學模式下,微電影在攝像基礎實踐課中的介入就極有好處,讓學生直接面對作品,而不是作業,學生為完成作品就不得不在除基本拍攝方式之外的鏡頭語言,包括鏡頭的蒙太奇、鏡頭的時空關系上下工夫,最終能對攝像有深層次的理解。然而,也有不少學校在努力探尋新的實踐教學模式。
攀枝花學院藝術學院數字媒體專業、電腦美術專業都開設了攝像基礎課程,課程開設至今五個年頭,課程建設在軟件和硬件上都起得一定成績,如教師專業進修、攝像器材及影視后期合成設備的完備上,逐年完善。師生創作了不少具有專業水準的攝像作品,并以此成功創業。然而,如上文所述,攝像基礎課程的建設還存在不少需要改進之處,學生的攝像實踐還有待提高,具體分析如下。
(1)攀枝花學院攝像基礎實踐課程中理性觀念存在缺失,這種理性觀念是大多數實踐課程與實踐活動所必須的,否則實踐往往淪為盲從或亂干,缺少規劃或指導,學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然也很難做好。據具體調查,實踐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實踐的教學手段呈示為兩個方面:其一、按照具體知識點實踐,如遠、中、近不同景別的拍攝等具體實踐;其二、讓學生觀摩優秀的影響,模擬拍攝。這些教學方式,看似合理,但實踐中卻碰到諸多問題,學生不明白自己為什么要拍遠景、拍什么樣的遠景、遠景具體的時空確定以什么為依據等問題。學生能模仿其他影視作品優秀的鏡頭,但離開了模仿,學生便不知道自己該怎么辦,沒有自我,沒有思想,于是在老師布置的作業中,布置拍攝遠景,學生就拍個遠方天空飄著的云,因為不需要登高望遠,省事偷懶。布置拍攝校園宣傳片,學生就毫無組織和中心地走到哪拍到哪,結果作業亂不堪言。這些實踐教學中的不足,往往都由于缺乏系統影視理論的指導和認識,缺乏對影視藝術語言規律的深刻認知。
(2)攀枝花學院攝像基礎課程建設中存在課程建設孤立不完善狀況,影響學生對專業理論及實踐的全面掌握,攝像實踐效果不理想。如前文所述,很多非藝術類專業院校都存在此問題,這是多方面因素導致的,如專業名稱的泛化,不確定性,導致課程開設的混亂不專業,攀枝花學院開設的數字媒體專業和電腦美術專業,就其專業名稱來看涉及面過廣,加之所開設班數較少(各一個班),學生所學知識很難細化,數字媒體及電腦美術本身,其概念是含混的,數字游戲、數字插畫、數字影視、數字攝像、數字動畫,一切與電腦及現代傳媒相關的,都可稱為數字藝術,因為我們就處于數字時代。而短短四年要開設如此多的課程,無疑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學效果也受到諸多影響。攀枝花學院數字媒體專業開設課程涉及動畫、插畫、影視、UI設計四個方面,沒有分方向,統一學習,其結果必然如上文所述,顧此失彼,知識缺乏系統性,課程設置孤立。攀枝花學院數字媒體專業的40多門專業課程中,與攝像基礎有直接關聯的就動畫劇本寫作、影視后期合成2門課程有直接聯系,而影視表演、影視發展史史論、影視編導等諸多課程處于缺失狀態。因此,攝像實踐課程中,學生的影視藝術觀念的淡漠與無知在所難免。據筆者考察,成都大學在專業設置上就更為合理,他們分專業方向,學生可就動畫、插畫、影視等方向選擇性分專業學習,而非籠統都學,學生有時間和精力朝自己喜歡的方向研究學習,當然專業課程的建設,與招生規模、師資配備等諸多問題相關聯,改革并非易事。
(3)攀枝花學院數字媒體專業的攝像基礎課程中實踐環節存在很難拍攝出完整原創攝像作品的現象。根據教學實踐發現,近三年攝像基礎實踐課程中,能夠完成具有完整原創意義的影視作品的學生不多。很多學生都是模仿拍攝,或應付拍攝、孤立拍攝。作業缺少作品感,審美及敘事性不足。很多學生完整的影視作品出現在畢業設計中,看起來也視乎理所當然。事實上,如果學生到畢業設計才完整的嘗試創作,為時已晚,而且很難做透,做精。因為缺乏創作經驗,第一次嘗試拍攝,要解決攝像創作中的諸多問題,很難做好。其失敗的機率可想而知,何不讓學生早些嘗試拍攝,早些失敗,早些修改,早些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一個完整的影視作品中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創作拍攝經驗,更能給學生帶來學習自信與成就、而非在畢業面臨就業、面臨走入社會的諸多問題時才開始思考攝像作品創作。如上所提,要讓課程作業直接針對作品,盡早進入實踐創作階段。在攝像基礎課程中攝入微電影創作實踐的目的就是在課程的理論與實踐、課程知識整合及學生獨立創作能力的諸多方面進行考慮。
微電影眾所周知的特點如時間段、成本低,易推廣之外,對于教學來講,就是其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特征,也就是說,它已具備普通電影的基本結構關系,能夠通過鏡頭語言的組合構成來敘述故事,表達情感,賦予每一個鏡頭邏輯與情感上的意義。
從視聽語言教學規律來看,影視藝術是時空藝術,是視聽藝術,是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表現,故作為影視專業基礎的攝像基礎課程,應該遵從藝術門類實踐的基本規律,把技術融合到藝術中進行實踐,把科技與情感相結合實踐,尊重視聽語言的本體特征,賦予課程實踐內容以生命。微電影在攝像基礎課程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是學以致用的具體體現,是教學遵從視聽語言規律的具體表現,是有目的、有方向的藝術實踐。攝像基礎教學課程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攝像機的具體操作應用與鏡頭語言視聽語言的敘事表達。相對而言后者更為重要。因為會用攝像機不等于能拍攝好的視頻作品,猶如會用鉛筆,不等于會畫畫。影視語言作為一種視聽語言,就是用連續性的聲音,畫面來講故事。除早期電影單一的長鏡頭敘事外。在影視蒙太奇流行的今天,電影是通過一個個鏡頭組接構建起來的,而每個鏡頭意義的獲得,就要考量鏡頭與鏡頭之間的關系。而從根本上指導鏡頭形式語言的,是視頻所要表達的中心意義和思想,也就是主題。而這種主題思想的獲得,在攝像之中,必然要通過一個完整的影視作品來完成,因為完整的作品更具備完整的時空敘事結構,及表達主題。要敘述什么,表達什么樣的情感,都受主題的影響,主題是鏡頭的指導靈魂。在具體教學中,特別是受地域限制的高校,學生很難參與完整具體的影視作品創作,參與具體的視頻案例,也就是缺乏實習實踐環境,教學過程中,存在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強調攝像基礎教程中寫了什么,就教什么,而忽略具體的教學意義和教學效果,比如讓學生對拍攝景別、運動、方向、光線、畫面構成等進行拍攝訓練,但由于缺乏拍攝主題的指導,學生所拍攝的鏡頭作業是散亂的,不具有敘事性。課程實踐本身針對的是一個完整的影視作品,學生必須按照作品的要求來理解對每一個影視鏡頭的具體拍攝要求,每拍一個鏡頭,都要把其方到整體作品中進行考慮,比如鏡頭的時長、色彩、蒙太奇關系,等諸多視聽意義,因為鏡頭在影片中不是獨立存在的,影視作為一種時空藝術,具有時空音畫上的延續性,必須要對拍攝內容整體的組成構架有清晰的認識,方能把控好影片中局部的鏡頭處理,拍攝者在拍攝之前要對影片整體節奏、故事情節、敘事方式、影片風格等有初步的了解,才能對個體鏡頭在影片中的意義有深刻認識。猶如繪畫中的先整體、后局部一樣,只有在通觀全局的基礎上,方能處理好局部每一筆畫,做到箭無虛發。
總之,隨著數字影像時代的發展,微電影藝術價值越來越受到肯定。我們也應該看到微電影在我國影視藝術教育發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很多影視專業的學生把微電影這種藝術樣式作為畢業設計作品來完成,不少影視課程的綜合作業也要求拍攝成微電影。微電影是一種完整的影視藝術表現形式,具有內容與形式、技術與情感上的統一,是一個完整的影視藝術生命體。其作用在于不讓影視教學本身出現技術與藝術、形式與本體、主體與客體的割裂,追求一種完善的,更有探索性和生命力的影視教學方式。攝像基礎課程作為數字影像相關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教學模式上雖不盡相同,但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實踐環節是其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微電影在實踐教學中的引入,遵循了影視拍攝的藝術完整性,也能使課程之間產生內在聯系,提供學生學習的興趣,明確實踐教學目標,使該課程實踐教學更有價值意義。
注釋及參考文獻:
[1]孫振虎.電視攝像創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62.
[2]任金州.電視攝像[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260.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 Film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Basic Courses:Taking the Teaching of Panzhihua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AO Chang-ping
(College of Arts,Panzhihua Universiey,Panzhihua,Sichuan 617000)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the camera basi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asic course,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ractical cours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final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ourse.Camera based teaching practice course,should not be limited to the practice of specific knowledge,should also have the whole of creation practice teaching,which can really make use of the knowledge and the knowledge mastery.Blend micro film into the camera based curriculum practice link,let the students' active thinking and solving many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their practice and the related curriculum knowledge coherent and flexibly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camera basis;practice teaching;micro film
TB81-4;J905
A
1673-1891(2015)04-0154-04
2015-09-28
四川省攀枝花學院教研教改項目“微電影在攝像基礎課程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J1438)。
陶昌平(1978—),男,云南會澤人,副教授,美術學碩士,研究方向:數字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