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和平
(黃河科技學院,河南 鄭州450063)
傳統的翻譯課程教學大都采用 “結果對比”的教學模式,即學生做練習——教師用 “標準譯文”進行對比、點評的教學模式 (張春柏,吳波,2011∶70),整個教學過程教師一直在灌輸,學生則是一直被動地接受教師的 “標準譯文”。這種“以譯品為取向的翻譯教學” (朱玉彬,許鈞,2010:84)方式剝奪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和協作性,往往使他們對翻譯活動失去興趣,課堂效率低下,難以培養其創新能力和翻譯實踐技能。
翻譯工作坊教學法能夠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注重學生翻譯實踐技能的培養。正如李明和仲偉合 (2010:34)所說:“作為一種教學方式,翻譯工作坊為學生提供大量高強度翻譯訓練的平臺,讓學生通過 ‘在翻譯中學習翻譯’、‘在合作中學習翻譯’、‘在討論中學習翻譯’的方式,不斷提高翻譯能力和譯者能力,并通過課內外的交互學習環境,去感悟、領會和把握翻譯的真諦,為他們日后獨立從事翻譯活動、完成翻譯項目、承接翻譯任務打下基礎。”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信息的傳遞變得越來越便捷,教學過程融入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使學生能夠進行課前自主學習。翻轉課堂 (flipped classroom)與翻譯工作坊的有機結合克服了課堂教學時間不夠用這一難題,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翻轉教學的起因是一些學生由于參加活動耽誤了上課,教師使用PPT的抓屏功能錄制課程,然后公布到網上供學生學習。要求學生在家觀看教學視頻,利用課堂時間來解決學生在完成作業或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轉引自趙興龍,2013:65)。美國科羅拉多州林地公園高中 (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的教師喬納森·伯爾曼 (Jonathan Bergmann)和亞倫·薩姆斯 (Aaron Sams)率先將翻轉課堂應用于課堂教學。翻轉教學能夠盛行,得益于孟加拉裔美國人薩爾曼·汗對翻轉課堂的開創性探索。他在為侄女和侄兒輔導數學功課的過程中,想到了制作教學視頻,為了讓更多學習有困難的孩子享受這一輔導資源,在2006年11月,他將制作的第一個教學視頻傳到了YouTube網站上,并很快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后來,薩爾曼·汗將這個副業逐漸變成了自己的主業,目前網站已有2300多個免費視頻課程,有5400萬學生通過網絡參與他的課程學習。當前,世界三大MOOC平臺(Udacity,Coursera,edX)均受益于此。翻轉課堂的試用,取得了諸多效益。首先,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習慣來安排學習進度,學習自我管理意識明顯增強;其次,通過網絡及時反饋,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習困難學生的困難所在,能進行更有針對性的輔導;其三,課堂上互動交流的時間大幅增加,同伴之間的相互幫助和提醒提高了學習效率;其四,學生的學習成績有了明顯提升。翻轉課堂這種教學模式改變了教師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翻轉課堂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模式,由任課教師提供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形式的學習資源,學生基于信息技術的輔助在課下完成對教學視頻等學習資源的學習,課堂上主要是教師和學生一起完成協作探究和互動交流等活動(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2013,(1):61)。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這一教學模式已經引起中國教育界的極大關注。
1.網絡信息技術的支持。成功的翻轉課堂需要教師事先制作好教學信息清晰明確的課件,或者短小精悍的教學視頻,最好每一個視頻都設定一個問題,要有較強的針對性,查找起來比較方便。而且,視頻的長度控制在學生注意力比較集中的時間范圍內,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征。而后進行加工處理并上傳至網絡,或者教師給學生指定相關的在線資源或者網絡課程。課前學生通過互聯網完成相關教學資料的自主學習,課堂成為生生協作、師生互動的場所,課下教師通過一些網絡通訊手段 (QQ、微信、微博、郵箱等)進行輔導答疑。這種以互聯網和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習時空的限制,能把有價值的學習資料隨時隨地提供給學習者,使教育真正有一個充滿信息流通的開放環境 (陳功,2002,(1):98)。
2.學習流程的重構。通常情況下,學生的學習過程由兩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是 “信息傳遞”,是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來實現的,暫且可以稱之為課堂學習;第二個階段是 “吸收內化”,是課后由學生自己來完成的,暫且稱之為課后學習。課堂學習過程中因學生對所要學知識事先沒有清晰的認識,使學生缺少學習主動性,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不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課堂效率大打折扣。同樣,課后學習由于缺少教師的答疑和同伴的交流,“吸收內化”階段會使學生有挫敗感,喪失學習的動機和成就感。基于此,翻轉課堂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了重構。“信息傳遞”是學生在課前進行的,老師不僅提供了視頻及相關網絡學習資源,還提供在線輔導,這就使學生對課堂所學內容有了一定認識,學習任務也就更明確了;“吸收內化”是在課堂上通過互動來完成的,教師能提前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在課堂上給予有針對性的輔導,且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也有了基礎,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效率,更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內化。
3.課堂角色的轉換。翻轉課堂使學生的自主學習不再受學習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他們在觀看教學資源的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接受程度調節教學節奏。同時,可將有困惑的問題帶到課堂請教老師或與同學討論,這就實現了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向主動提出問題、共同解決問題的自主學習者的角色轉換。而且,在必要時學生能得到教師的個別指導,真正做到了個性化教育 (Bergmann J.&Sams A,2012.)。此外,在課堂上,教師也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了學習的協調者和指導者,他們主要任務是對學生的學習給予引導,并對遇到的某些疑難問題進行答疑。
翻轉課堂要求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課上針對學習內容交流討論,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同時,增強了師生、生生間的交互合作,培養了其團隊合作精神,也促進了師生關系的融洽。
翻譯工作坊,這一說法源于美國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 “翻譯培訓班”。根據根茨勒的解釋,翻譯工作坊是 “類似于某種翻譯中心的論壇,在該論壇上,兩個或兩個以上譯者聚集在一起從事翻譯活動”(Gentzler,1993:7)。翻譯工作坊教學作為一種基于實踐的研討式教學方式,通過大量真實性翻譯任務的訓練、信息化翻譯教學的開展以及學生協同式翻譯能力的培養,能大幅度提高學生的翻譯實戰能力。
翻譯工作坊教學打破了傳統翻譯教學中逐一傳授技巧、輔以單句練習這種過于強化學生識記知識的做法,有很強的真實性,有助于提升學生翻譯能力。喬納森指出:“我們需要在真實的情境中教授知識和技能并給學生提供不同情境來使用這些理念,而不是灌輸抽象規則讓學生記憶再應用到預先設置好的問題中”(喬納森,2007)。因此,翻譯工作坊課堂中所使用的材料均來自翻譯市場需求,體裁和題材廣泛,多數為應用性和信息性文本,少數為文學文本。同時,材料的選取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和接受程度。此外,所選取的翻譯材料必須是完整的語篇,保證其真實性,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只有與翻譯市場緊密結合,學生才能通過真實的翻譯任務去領略專業翻譯或翻譯實戰的真諦。
傳統翻譯課堂教學,教師只需課前準備好課上需講授的內容即可,課堂上教師是主導,大部分時間由教師來掌控,學生更多的是聽教師的講解。而在翻譯工作坊教學中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只是協調者和促進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參與學生之間的問題討論,及時了解他們的進展,并對他們提出的各類問題給予解答,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查閱大量的相關教學資料,以增加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并需要對開展的項目翻譯有著獨到的見解。
翻譯工作坊教學過程中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并以小組為單位在課下進行小組討論并完成翻譯任務,最終由小組推選代表結合小組意見給出小組經過協商后的最終譯文。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各個小組對各自的譯文先進行互評,列出各自譯文中存在的問題,并就其中的共性問題進行總結。結合修改的共性問題,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有意設問,并指定小組某一成員或全班同學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和辯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得到凸顯,通過他們自己的總結和教師的引導使他們真正認識到翻譯中的奧秘——翻譯不僅涉及語言,還涉及諸如文體、語篇、文化等各種因素,并使他們體會到協作學習所帶來的成功喜悅。
信息化翻譯教學在國內已得到了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的關注,而且有很多的研究成果。由于翻譯工作坊教學中所涉及的絕大部分翻譯材料都屬于應用性、信息性文本,此類文本不管在用詞或者語篇上都有一定的程式化特點,信息技術的使用將會大大提高翻譯的效率和準確度。Pym (2003:484)就要求學生通過網絡搜索平行文本,應用翻譯記憶、術語管理和本土化工具等技術。這既是信息時代的要求,也是翻譯市場的要求。學生可通過注冊學習網絡上提供的相關課程,得到網上答疑,還可以訪問網上術語庫Termium和語料庫Transsearch等電子資源。當然,更重要的是信息化課堂要使學生學會運用翻譯記憶 (Translation Memory)法,將譯前編輯、譯后編輯與機器翻譯結合,輔以搜索引擎、網絡詞典、在線語料庫、術語管理等的應用軟件系統。
與傳統課堂相比,翻轉課堂包括課前和課中兩個主要環節。信息技術和學習活動作為翻轉課堂學習環境創設的兩個重要因素,信息技術的支持保證了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也使個性化的協作式學習環境得到保障。基于翻轉課堂的基本教學結構,筆者嘗試構建基于翻轉課堂的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型。
1.課前準備。首先,根據教學目標制定可行的教學大綱,確定課程教學內容。對于翻譯工作坊教學來說,教師需要根據自身的理論知識和對翻譯市場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廣泛搜集翻譯素材并進行細致加工,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興趣選擇有代表性的適合教學的真實翻譯資料,并根據翻譯工作的流程分配給學生相關任務。這就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所涉及的專業背景知識以及真實翻譯的整個流程、工作環境都要有較全面的了解,所指派給學生的翻譯任務也要體現實踐與理論的對接,教學環境要盡可能模擬真實的翻譯環境。通過模擬的翻譯實戰練習,使學生學會根據自身的翻譯體驗總結出有效的翻譯策略和技巧。其次,教學課件要與課堂所學內容相吻合。融入了翻轉課堂的翻譯工作坊教學,教師不必擔心課堂上對理論講授和實踐操作教學時間的分配不平衡問題,不必考慮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把握及翻譯技巧的難易度接受問題,這些內容都可以詳盡融入到教學課件或者教學視頻中,或者指定學生觀看相關的網站材料。每一部分的教學課件都有條理地列出每次課的學習任務和內容,通過計算機輔助工具和網絡工具將需要講解的內容制作成演示文稿或視頻,并按照教學順序制作成課件或視頻后將其上傳到網絡,打破學生學習的時空限制。總之,教學課件或教學視頻內容要與教學目標和課堂要訓練的內容相吻合,要具有指導性意義。而且,翻譯理論和翻譯技能的講解應按照先淺后深的原則,具有連貫性、層次性、遞進性,從而實現課前預習效果的最大化。
2.課堂教學。學生通過課前觀看教學課件等相關材料,對課堂要講解的內容有了基本了解,學習目標也明確,他們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對于遇到的難題會做好詳細筆錄,再進入到課堂教學環節。學生是帶著對所學知識的自信、對翻譯任務的好奇和對一些疑難問題的困惑而來的,他們頗有興趣,改變了以往被動聽課的局面。課堂教學就是要讓學生通過運用課前所學知識到翻譯實踐中總結得失,通過真實的翻譯體驗讓他們能夠在課堂上與教師以及更多的同學進行思想上的碰撞,共同討論遇到的疑難問題,從而實現翻譯技能的內化與提升。同時,選取的翻譯材料要以教學任務為依據,既要涵蓋相關的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也要充分調動學生解決翻譯問題的積極性。因此,課前選定的翻譯實訓任務必須是不能在網上找到答案的,為學生配備相關的翻譯工具和軟件,并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每個項目組按照翻譯流程確定各個小組成員所要承擔的工作任務,要求他們在特定時間內完成。完成之后由小組組長帶領組員充分討論,規范術語以及譯文風格,并最后確定翻譯終稿。課堂教學過程中就是要求各個小組之間對來自不同組別的稿件進行評議,并就譯稿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討論,之后在教師的協調和引導下解決問題。整個教學就是一個學生匯報以及師生共同參與評價的過程,這有利于鼓勵學生探究式學習以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合作精神,逐漸使學生養成遇到問題先自行研討協商,確實不懂的問題再請教教師指導的習慣。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很難按照自己的預想進行,因此,教師在課前要盡可能多地去考慮翻譯的整個過程可能會出現的共性和個性問題,充分做好課前準備,以應對各種可能的情況。研討完成后,教師要對當堂的內容進行總結,使學生了解自己的掌握情況,并增強對相關翻譯難題解決方法的內化。
3.課后總結。課堂上更多的是處理翻譯過程中出現的共性問題。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應對每個小組譯文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地歸納總結,要求學生針對相關問題查閱相關資料并整理上交,之后教師可以將這些材料融入到以后的教學課件中,以不斷豐富教學課件的內容。
1.課前準備。融入了翻轉課堂的翻譯工作坊教學需要學生在課前自己主動學習。由于課堂教學的理論技能教師將事先制作的教學課件或視頻已傳到網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基礎和興趣選擇性地觀看課件內容。對于不太清楚的內容可以反復觀看,并利用網絡資源查找相關輔助資料,或者將困惑記錄下來以便課堂上與同學或教師討論。理論知識學完后,針對教師網上布置的翻譯任務進行實戰練習。為了使翻譯任務更具模擬性,學生可自由選擇幾位同學成立翻譯小組,并按照翻譯的流程對小組成員進行細致分工,要求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翻譯任務。翻譯結束后,小組所有成員要共同討論并拿出翻譯定稿。這樣,學生不僅提升了查找資料和使用翻譯工具的能力,同時使其學習更具針對性、目標更明確,在此基礎上課堂研討才能得以順利進行,因此,課前準備是整個翻轉課堂實施的基石。
2.課堂研討。學生通過課前個性化學習準備,大致掌握了教學內容中的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并通過團隊合作完成了翻譯任務。進入課堂之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譯文互評,每個小組派出一個代表向其他組同學及老師匯報翻譯的過程、遇到的難題及解決方法,交流學習體驗,展示翻譯譯文。之后,由全班學生根據自己的見解對其他組譯文進行發問。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應變能力,還可以加深學生對翻譯內容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指導學生對疑難點進行歸納總結,對于個性問題要求學生討論作答,對于共性問題教師應給予重點剖析,避免學生日后犯同樣的錯誤。對于那些經過同學探討仍有不解或是爭議的的問題,教師要有針對性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供學生討論,不必強求學生接受而是讓他們在討論過程中逐漸趨于認同,從而達到課程教授的目的,提高學生的理解力和認識力。在翻譯工作坊具體實施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提出各種難以預測的難題,單靠個人力量可能無法解決,這就需要將全班學生聚集在一起,教師參與其中,通過共同討論研究,協商解決遇到的翻譯難點,用這種方式來保證翻譯工作坊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課堂上的問題研討能在無形中完成學生對課前所學知識的內化,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創新能力。
3.技能強化。課堂上完成了對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的理解與探討,課后還需對課堂上學生討論的結果以及教師的點評進行總結,最好寫出心得體會,將自己在翻譯過程中和課堂討論過程中的表現進行反思與評價,從而用于日后的翻譯實踐,通過總結、反思與評價提升對翻譯的深層次認識,并達到強化翻譯技能的目的。
翻譯工作坊教學能使學生體會到課堂教學的樂趣,增強其求知欲,使其學會探究并實現知識的建構。融入了翻轉課堂的翻譯工作坊教學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使學生通過課前的自主學習獲得了基本理論和技巧,并利用各種翻譯工具和網絡資源完成翻譯任務,這為課堂上參與研討預留了充足的時間,以此彌補翻譯工作坊教學課堂教學內容多、時間緊、效率不高的缺陷。當然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也給教師提出了更多的挑戰:首先,教師必須能夠熟練運用網絡技術,通過制作精美課件或者視頻為學生提供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知識結構清單。同時,還要精心組織協調學生的課外翻譯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完成對他們翻譯和學習的監督工作,這些都加大了教學難度。其次,翻轉課堂對硬件建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學校要配備數字化終端設備,學生每人都要擁有數字化終端設備,并且具有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這些都是將翻轉課堂融入翻譯工作坊教學的前提條件。再次,與傳統的翻譯工作坊教學相比,融入翻轉課堂的翻譯工作坊教學需要學生花費更多的時間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包括整個的課前預習和翻譯、課堂的研討以及課后的總結,如若不能將三者有機結合,只會無端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而難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更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當然,將翻轉課堂融入翻譯工作坊教學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1]張春柏,吳波.從翻譯課堂到翻譯工作坊——翻譯精品課程建設的啟示 [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1,(1):70-73.
[2]朱玉彬,許鈞.關注過程:現代翻譯教學的自然轉向 [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0,(1):84-88.
[3]李明,仲偉合.翻譯工作坊教學探微 [J].中國翻譯,2010,(4):32-36.
[4]趙興龍.翻轉教學的先進性與局限性 [J].中國教育學刊,2013,(4):65-68.
[5]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信息化環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 [J].開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6]陳功.淺談信息技術下的網絡教育 [J].教育探索,2002,(1):98.
[7]Bergmann J.& Sams A.(March,2012).The Flipped Class: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 Not [EB/OL].http://www.thedailyriff.com/articles/the -flipped -class-conversa-tion-689.
[8]Gentzler,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London:Routledge,1993.
[9]戴維·喬納森等著,任友群等譯.學會用技術解決問題:一個建構主義者的視角 [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95.
[10]Pym,Anthony.Redefin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 an electronic age[J].META,2003,(4):481-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