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方成 楊 燦
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研究——以武漢為例
◎袁方成楊燦
摘 要:武漢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思路應堅持城鄉一體,走城郊融合的城鎮化道路;因地制宜,走多元化的城鎮化道路;轉變方式,走綠色、可持續的城鎮化道路;優化管理,走市場配置型的城鎮化道路;提升服務,走功能互補型的城鎮化道路。
關鍵詞: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 武漢市 路徑選擇
在實施“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為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當前全國各地正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特別是在深入實施促進中部崛起、“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創新驅動發展、擴大內需等戰略的過程中,為處在戰略交匯點上的武漢,提供了難得機遇,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為此,分析和總結武漢市新型城鎮化的新要求、新特征與新路徑,對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深入發展以及各地探索創新各具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和道路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明確提出,城鎮化是伴隨工業化發展,非農產業在城鎮集聚、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自然歷史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積極穩妥扎實有序地推進新型城鎮化,是武漢市“十二五”期間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統籌中心城區與新城區之間城郊協調融合發展和武漢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全面
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發展戰略,是大力推進美麗江城、幸福武漢建設,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復興大武漢的現實要求與實踐需求。
(一)推進新型城鎮化是提升城市價值、復興大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選擇
武漢城鎮化已進入加快發展、快速推進的重要階段。武漢市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把握和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圍繞“支點之點”,突出創新驅動加快轉型升級,突出建管并重提升城市功能品質,突出完善公共服務增進民生福祉,圓滿完成“十二五”規劃的各項目標任務,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復興大武漢奠定堅實基礎。以推進新型城鎮化為重要途徑,不斷提升城市價值,推動武漢成為經濟發達、實力雄厚的大武漢,知識引領、創新領先的大武漢,智慧便捷、暢通九州的大武漢,宜居宜業、幸福和諧的大武漢,成為中國中部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中心城市,引領形成區域一體、輻射全球的“大武漢都市圈”,為武漢實現全面復興注入了強大動力。
早在國家制定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的“重點地區發展”這一章中,提出要在中部地區培育武漢城市圈等城市群,作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增長極。同時,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城鎮化正在由東部向中西部加快推進[1]。武漢新型城鎮化發展,是適應武漢處于工業化加速推進階段的新要求,把武漢城鄉區域作為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建設在內的有機整體來統籌謀劃,是復興大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戰略總體布局的有機展開。武漢綜合經濟實力和城市功能不斷增強,步入了加速發展的上升期。推進城市建設管理創新,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要牢牢把握和緊緊抓住城鎮化進程所蘊含的巨大機遇,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結構的調整和城鎮發展方式的轉變,積極推進武漢市新型城鎮體系的建設和發展,為武漢市早日建成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以及開創武漢科學發展奠定基礎。
(二)推進新型城鎮化是加快武漢市轉變發展方式,促進武漢市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路徑
在現代社會中,城鎮化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產物。城鎮化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和載體,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過程同時是城鎮化的過程。對現代工業和現代文明具有顯著的承載功能和聚集效益。城鎮化水平在相當程度上也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工業化和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武漢市新型城鎮化發展,是適應武漢處于工業化加速推進階段的新要求。
從實踐來看,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各地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化水平與工業化水平基本上是同步的。當前武漢市工業化和現代化正處于加速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迫切要求武漢市工業布局不斷調整和優化,進一步提高工業和資源的聚集程度,推動人口向城鎮集中、工業向開發園區集中。這是當前推進新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迫切要求和必然趨勢。同時,城鎮化也
是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區域協調發展的過程,是一個生產要素和人口在空間上合理聚集的過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等發達地區率先發展,在形成外向型經濟格局的同時,形成人口和經濟集聚程度較高的城市群,有力地帶動了東部沿海地區的迅速發展,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增長極。[2]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發展差距,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城鎮化水平的滯后,區域城鎮化水平決定和影響區域綜合競爭力。可以看出,推進新型城鎮化,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支撐點,是加快武漢市轉變發展方式,促進武漢市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路徑。
(三)推進新型城鎮化是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城鄉融合式發展的必然步驟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一直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人多地少、資源緊缺的條件下,依靠土地和農業不可能讓農民和農村富裕起來,也難以實現充分就業。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最終還是取決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從武漢當前發展實際來看,城郊發展不平衡,就業、住房、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等依然是城鎮居民面臨的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改善城鄉困難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任務還十分繁重。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推進城鎮化。農業要把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做多、做優;農民要把人數做少、收入做高,農村要實現精神文明、生態文明,這是“三農”工作的基本目標。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鎮化的路子。
推進新型城鎮化,是促進城鄉統籌和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新型城鎮化作為統籌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推進新型城鎮化,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支撐點,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總鑰匙。城鎮化既可以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從傳統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推動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和現代化,也可以相應增加農民人均擁有資源量,從而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商品化率,還可以提升城鎮經濟實力,增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能力,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3]。健全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是把武漢市城鄉區域作為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建設在內的有機整體來統籌謀劃的有機展開。
國家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創新驅動發展和新型城鎮化戰略,武漢作為中部地區和長江中游的中心城市,多重戰略機遇疊加,區位、交通、科教、市場等優勢將進一步增強和充分釋放,加速轉化為發展優勢、競爭優勢。促進武漢城鄉融合式發展的出路在于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4]。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統籌城鄉規劃建設、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建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形成城鄉資源配置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空間和產業布局一體化、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提升城鎮經濟實力,增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能力,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從而實現城鄉融合式發展,形成區域戰略新格局,努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新局面。
(四)推進新型城鎮化是武漢市深度融入“兩圈兩帶”和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的有效手段
“兩圈兩帶”和長江中游城市群總體發展戰略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
措,是深化對湖北省情認識的重要成果,目的在于對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推動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兩圈兩帶”和長江中游城市群既是產業圈、產業帶,又是城鎮圈、城鎮帶。作為“兩圈兩帶”和長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的武漢要深度融入全面實施“兩圈兩帶”和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戰略,必須以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為抓手和支撐,以城鎮化帶動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如何擴大內需,使經濟發展具有內在和持續的動力和拉力,是經濟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從國內外發展環境條件變化和我們所處的發展階段來看,城鎮化蘊含著巨大的內需空間,最大的內需是城鎮化,最雄厚的內需潛力在城鎮化,城鎮化既能增加投資,又能拉動消費,是擴大內需的必然選擇。同時,城鎮化為生產要素的高效聚集構筑平臺[5]。工業化創造供給,城鎮化創造需求。沒有工業,城鎮失去依托,沒有城鎮,二、三產業就缺乏載體。一個城市的成長發展過程就是工業化與城市化相互促進的過程。城市需求,最基本的因素是人。有了人的聚集,生產要素就會聚集,有了生產要素的聚集和激蕩,就會產生產業需求,產業才能搞起來。也正因如此,武漢市委、市政府不僅將城鎮化作為遠郊發展的重要途徑,也視為城市經濟“擴內需、調結構、促發展”的重要抓手。

表1 武漢新型城鎮化的主要特征
2013年,黨在十八大提出要改變目前“要地不要人的偽城鎮化”、提高城鎮化的質量。中央和部委先后印發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關于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主要任務的分工方案》、《關于開展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工作的通知》,積極穩妥地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新型城鎮化已成為新時期的國家戰略。
(一)“新”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
發達國家城鎮化水平遙遙領先,在這巨大的壓力下,部分地方政府單純追求人口和規模的城鎮化,城鎮化的發展也因此不可避免地步入了片面城鎮化的誤區。這導致城鎮化發展不但脫離了城市發展的經濟基礎,破壞了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犧牲了子子孫孫的利益,而且違背了人口與經濟、環境、資源協調發展的規律,倘
若一直這樣下去,必然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事實上,武漢的城市發展是以主城區擴張為主,小城鎮發展緩慢,規模小,聚集程度低,對農村的輻射帶動力差。中心城區因過度擴張而引發的“城市病”尤其突出。為此,武漢新型城鎮化道路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強調的是以人為本、全面可持續發展,它要求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突破片面城鎮化的局限[6]。
(二)“新”的發展模式:集約化、生態化
新型城鎮化道路明確了集約化、生態化的發展模式,這兩種模式是符合我國城鎮化道路實際的。集約化發展模式是一種科學的、合理的、內涵式的城鎮化發展模式,通過對城鎮內部現有資源的整合,優化城鎮結構,完善城鎮功能、增加城鎮內涵。生態化發展模式強調的是人類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集約化、生態化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必然選擇[7]。它們是一個包含了城鄉社會生產方式和人民生活消費方式及其社會結構與價值觀念轉變創新的全面綠色發展的關鍵性概念。2015年,武漢被列入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同時,在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項目中,武漢城市圈被選作為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合作協議試點,武漢市將以生態示范城建設為契機,運用中法兩國在城市規劃設計、建造和管理領域的可持續發展技術和經驗,著力于探索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創新,以期推進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融合發展。
(三)“新”的基本內容:功能多元化、體系合理化
功能多元化是新型城鎮化的基本內容之一,城鎮是區域范圍內經濟文化中心,具有多方面的綜合功能。一方面,城鎮化過程中,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從第一產業逐漸過渡到二、三產業,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有了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城鎮化過程會帶來新的勞動力、資本和技術,這些新的生產要素的聚集會給城鎮帶來經濟的發展。體系合理化也是新型城鎮化的基本內容之一,城鎮體系是指一定區域內通過組合多個空間關系密切的小城鎮而形成的城鎮群體組織,城鎮群體組織無論在聚集還是輻射功能上都具有強大的效應,是以往那些中小城市所無法替代的。體系合理化的城鎮化道路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形成的,是符合我國客觀實際的,新型城鎮化要在協調發展各類大中小城鎮過程中,構建出一個結構完整、聚集和輻射功能強大的城鎮體系[8]。針對武漢發展實際,應重新梳理武漢城市體系,并制定相適應的城市發展策略。
(四)“新”的基本目標:統籌和規劃城鄉一體化
長期以來,武漢一直實行城鄉二元體制,城市公共服務與農村公共服務不論是在供給數量還是在供給水平上均存在較大差距,導致長期以來城鄉公共服務不均等。武漢市是湖北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湖北省會城市、武漢城市圈的中心城市,同時也是推動武漢城市圈發展的龍頭城市。2007年,武漢城市圈被批準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并通過改革,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形成區域間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2008年開始,武漢開始在推進城鄉規劃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勞動就業、社會管理、人口素質提升6個方面實施一體化。隨著武漢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鎮化水平不斷推進。然而,由于戶籍問題、城鎮化中的土地利用及農民權益、統籌城鄉社會保障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城鎮化進程,影響了城鎮化的質量。因此,新型城鎮化就是要實現城鄉一體化,真正做到經濟、社會、居民生活水平共同發展[9]。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要鼓勵城市支持農村發展。積極推進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組織建設“六個一體化”,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如正在編制的《武漢市新型城鎮化暨全域城鄉統籌規劃》,旨在通過完善就業支撐、均衡城鄉服務、提升設施水平,保障城鄉居民最終具有公平公正的發展機會,共享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紅利。其目的則在于統籌和規劃城鄉一體化,為破解城鄉二元體制奠定基礎。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將“加快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作為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積極穩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也是湖北省委十屆四次全會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下,推動武漢城鎮由偏重規模擴張向規模擴張和功能提升并重轉變,由偏重經濟發展向注重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轉變,由偏重城市發展向注重城鄉統籌發展轉變,是武漢市“十二五” 期間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歷史使命。在任何國家和社會中,城市化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經濟、社會、政治及歷史背景下進行的,不可避免地受到特定的環境、條件和制度的制約[10]。結合武漢實際,走武漢特色的新型城鎮化應著力于以下幾方面:
(一)城鄉一體,走城郊融合的城鎮化道路
城鎮化的首要表現和核心內容是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和聚集。我國城鎮化的重要任務及主要困難之一就是如何順利轉移農村人口尤其是龐大的剩余勞動力。然而,長期以來,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武漢郊區農村人口的城鎮化轉移一直受制于城鄉二元化的體制,在狹小的空間中選擇,并由此引發諸多的問題。二元化體制不僅是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結構性障礙,也是阻礙武漢城鎮化健康發展的結構性障礙。當前武漢已進入加速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必須將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置于城鄉一體化的格局下進行推進。為此,要以破除城鄉二元體制為抓手,竭力創造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和聚集、城鄉資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條件。由于城鎮化既是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11],也是城鎮空間擴張和農村土地城鎮化的過程,城鎮化的發展就要求破除城鄉二元化的戶籍管理體制、二元化的城鄉土地產權制度并建立相應的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
(二)科學規劃,走多元化的城鎮化道路
城鎮化是人口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聚集的過程,它直接帶來城鄉人居空間布局的調整和變化[12]。武漢市的人口和資源相對分布不均,各區經濟發展水平及文化生態環境有較大差異。在城鎮化過程中,必須對城鄉產業發展、城鎮空間布局、公共設施建設及生態環境保障等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與此同時,由于武漢中心城區與近郊、遠郊之間自然、經濟社會條件稟賦各異,環境承載力和城市綜合承載力千差萬別,簡單地強調優先發展中心城區還是重點推進新城區“獨立成市”都難以符合各區的實際。因此,應根據武漢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區位特點、資源稟賦和環境基礎,按照城鄉統籌、城鎮帶動、產業驅動、綠色發展、優化結構、突出特色的原則,堅持“大小多少”和“三個層次”的城鎮化發展思路,加強各城區之間的經濟聯系和分工協作,實現城市以及地區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構建以武漢城市圈為核心,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為支撐,以長江經濟帶為紐帶,具有區域競爭力的城鎮空間布局結構。
(三)轉變方式,走綠色、可持續的城鎮化道路
截至2014年末,武漢市常住人口1033.80萬人,市域范圍面積8494.41平方公里,僅為湖北省面積的4.6%;市域周長977.28公里,7個中心城區面積863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552.61平方公里,可開發土地資源非常有限。資源能源、生態承載、環境制約等是武漢經濟社會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缺煤、少油、乏氣成為制約武漢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人口資源環境條件決定了武漢的城鎮化,只能在一些發展條件較好、人口密集、城鎮密布的地區集中展開。為此,必須走一條走綠色、低碳、高端、可持續、能推廣的城鎮化發展道路。
國家深入實施促進中部崛起、“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創新驅動發展、擴大內需等戰略,為處在戰略交匯點上的武漢,提供了難得機遇,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武漢的城鎮化發展不可能也不允許重復長三角、珠三角的歷史路徑,以犧牲生態環境和農村耕地為代價來換取非農產業的快速擴張和城鎮建設用地的無序蔓延。武漢城市圈已被國家確定為“兩型社會”試驗區并被賦予先行先試的政策創新權。借此機遇,武漢城鎮化建設應按照建設國家級的生態示范城的要求,堅持綠色發展,致力于宜居城市、生態城市、園林城市和文明城市建設,把城鄉發展與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態環境有機結合起來,在城鎮化發展中應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從“外延式擴張”轉變為“內聚式發展”[13],立足區域環境承載力,著力提高城鎮綜合承載力,走武漢特色的綠色、可持續城鎮化道路。
(四)優化管理,走市場配置型的城鎮化道路
無論從國外的經驗還是我國改革以來的實踐來看,市場是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方式,市場競爭也是活力與效率之源。改革以來武漢工業化、城鎮化及城鄉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不斷改革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必須改變現行的依靠農民的土
地、資源和積累支持城鎮化發展的方式,切實保障農民的財產權益。城鎮化本身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的過程,是農村和農民群眾繁榮富裕的過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及發展道路的成功與否最終都取決于是否有助于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富裕,是否有助于城鄉的繁榮與社會的和諧融合。在現代市場“無形的手”的調節下,只要生產要素能自由流動,城鄉之間及工農之間的比較收益也將逐漸趨于平衡。作為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城市,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加快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進一步推進市場體制改革,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也是武漢城鎮化及城鄉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
(五)提升服務,走功能互補型的城鎮化道路
城鎮功能除了產業功能外,還包括公共服務功能、居住功能、生態環保功能等,這些共同構成了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強化功能,提高綜合承載能力是城鎮化發展的基礎。要強調城、鄉的空間異質性,“宜城則城、宜鎮則鎮、宜村則村”,形成功能互補的城鄉關系;編制產城融合發展規劃,推動產業項目向新城聚集,推進新城區產業、功能和城市格局現代化;加快建設城鎮市政道路、供水排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完善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積極開展生態鄉鎮、生態村“四級聯創”,創建國家級“美麗鄉村”、省級“宜居村莊”;探索“菜籃子”工程跨區域發展,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推進賞花經濟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提升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水平;持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確保水利工程質量,加快農村電網改造,支持革命老區建設發展。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縱深推進農村改革,加強功能建設和環境品質的提升。經驗表明,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既有利于強化城鎮功能,提升城鎮品位,也有利于克服城鎮發展中帶來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惡化等“城市病”。
當前,武漢市城鎮化已進入加快發展、快速推進的重要階段。武漢市“十二五”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實現城鄉融合式發展”,“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提出,要堅持統籌城鄉、四化同步,加快推進新城區“獨立成市”。因此,從總體上看,城鄉一體化是一個系統的工程與有機的體系,需要政府提供宏觀的政治制度與體制環境,進一步推進城鄉一體化必須從法律、體制、制度等層面人手,破除傳統體制、制度及法律法規的束縛,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組織機制、財政基礎及相關法律制度基礎,這也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現實要求。
總之,新型城鎮化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作為中部地區的典型代表,武漢應站在國家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高度,充分利用推進城市圈“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重大機遇,深度融入“兩圈兩帶”和長江中游城市群合作,統籌推進區域流域要素集群,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城鎮化改革大試驗,構建大都市圈,同時為全國各地探索創新各具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和道路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項繼權,袁方成.湖北城鎮化的發展及政策選擇[J].城市觀察,2013(1).
[2]湖北省社會科學院,中共湖北省委財經辦(省委農辦)課題組.湖北跨越發展戰略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3]張占斌.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意義和改革難題[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1).
[4]付明星.對推進武漢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考[J].學習與實踐,2009(6).
[5]徐代云,季芳.新型城鎮化道路的頂層設計及其實現路徑[J].人民論壇,2013(20).
[6]熊輝,李智超.論新時期中國特色城鎮化思想[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3(5).
[7]彭紅碧,楊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科學內涵[J].理論探索,2010(4).
[8]麥爾旦·吐爾孫,王雅鵬.城鎮化路徑與特定因由的他國鏡鑒[J].改革,2015(2).
[9]張波.以新型城鎮化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J].河北學刊,2014(4).
[10]項繼權.城鎮化的“中國問題”及其解決之道[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
[11]胡英.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向城鎮轉移人口數量分析[J].統計研究,2003(7).
[12]山東社會科學院課題組.城鎮化面臨的突出問題及解決[N].大眾日報,2014,1,26.
[13]喻新安.新型城鎮化究竟“新”在哪[N].中國青年報,2013,4,15.
(責任編輯:盧小文)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Wuhan
Yuan Fangcheng, Yang Can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Wuhan’s new-type urbanization should adhere to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plough the path to fusion of suburbs;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take the urbanization path of diversification; transform the mode, and choose the green and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path; optimize management, and step on the urbanization path of market allocation; improve the service level, and pick up the urbanization path of complementary functions.
Keywords:Urbanization; New-type urbanization; Wuhan; Path selection
作者簡介:袁方成,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綜合改革協同創新中心教授,湖北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外地方和基層治理研究。楊燦,華中師范大學湖北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基金項目】2015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新型城鎮化進程中人口—土地及其財政投入的均衡協調發展研究”(項目編號:15BZZ045);武漢市2015年軟科學計劃項目“武漢市新型城鎮化戰略研究”(項目編號:2015040606010237)。
【中圖分類號】TU984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15.06.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