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允小丫

國資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八次全體會議審議了《關于實行員工持股試點的意見》,該《意見》從員工持股的范圍、比例、操作細則等方面給予了進一步明確,此次實現員工持股的試點企業將主要在商業一類企業中選取,“存量不碰”是這次員工持股方案的一條紅線,員工持股的總比例不能超過25%、個人持股比例不能超過5%,這標志著停滯11年之久的央企員工持股終將再次啟動。
11年前,“摸著石頭過河”的國有企業員工持股政策,總體背景是“國企脫困”,積極作用顯而易見,但問題、爭議也不少,所以時而大面積推廣、時而又被緊急叫停。這一次重啟,總體背景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三大論點:一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二是“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三是“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因此,檢驗重啟央企員工持股成敗的標準也必然不一樣。
因為國有資產是全民所有,并不只屬于國企的部分員工,所以,關于國有企業員工持股,爭論的焦點一是基于利益輸送導致的短期套利行為、管理層控股以及收入差距拉大、國有資產流失等問題;另一個質疑的焦點就是如何檢驗成敗的標準,上一次為地方政府甩包袱,一二年的“回光返照”顯然已經不適合這一輪的員工持股。員工持股,在國內外都不是新鮮事,核心作用就是利用風險與收益共擔的機制,既最大限度地激勵員工的積極性,同時又調整優化企業的股權結構,從而更適應現代市場化運營,提高企業效益,增強可持續發展動力。
上一輪國有企業員工持股被叫停,問題的癥結在兩方面:一是動的是國有資產的存量,無論是經營者持股,還是員工持股,都有占國家便宜的嫌疑,所以輿論批評較大;二是在實際的運作中,要么選擇了經營者持股模式,要么選擇了全體員工持股模式,而沒有將兩者有機結合,單純的經營者持股模式難以遏制侵占國有資產的沖動,員工只承擔風險而不能保證共享收益,單純的全體員工持股模式,因為沒有區別,所以員工的積極性沒有真正被挖掘出來,反而帶來了管理困難、員工缺乏流動、只注重短期分紅而不注重企業長期發展等問題。
此次重啟央企員工持股,從《意見》內容來看,顯然是充分吸取了之前的教訓。正是基于“混合經濟”、“資本運營”的思路,所以劃出了“存量不碰”的紅線,從前提上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并保證理論上的保值增值;“員工持股的總比例不能超過25%”,實際上也保證了“公有制主體地位”。此次實現員工持股的試點企業主要在商業一類企業中選取,也就是處于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企業,這樣更容易準確、清晰的界定員工努力對企業績效改進的貢獻,從而避免了利益輸送的嫌疑。
更重要的是,這次的員工持股指的是以經營管理、科技、業務骨干為主的員工持股,而不是人人持股、平均持股、福利持股,總比例不能超過25%、個人持股比例不能超過5%,這就為混合所有制的國有股、民營股、員工股的三足鼎立、相互制衡打下了堅實基礎,從制度上避免了上一輪國企員工持股“剝離掏空”國有資產的可能。同時,也有效規避了《公司法》關于企業內部員工持股不符合上市規定的問題,從而為這類企業的上市之路掃清了障礙,更有利于以后的資本運營與可持續發展。
具體來說,這一輪的央企員工持股該以何種方式實現,《意見》并沒有給出詳細的方案,但為了最大可能挖掘員工價值,不搞成利益輸送、變相員工福利,顯然不宜像之前那樣搞“有錢者購買”,而應該考慮更現代化的股權激勵,比如股票期權、限制性股票、業績股票等,而且是在“存量不碰”的紅線下進行,實質上就應該是增量獎股。在設立員工業績考核標準之后,通過一個時間段的業績考核情況,根據貢獻大小而獲得不同份額的獎勵。
于是,問題來了,究竟該如何評判企業的經營效益呢?作為一般民營企業,自己和自己比,完全是沒有問題的,但作為混合所有制的央企,自己和自己比,就不能突顯“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所以,實現員工持股的試點企業必須與行業比,要將該企業的利潤率、可持續發展競爭力與所處行業企業的平均利潤率、長期競爭優勢進行比較,只有超過了行業企業的平均利潤率、長期競爭優勢,才能在“存量不碰”的紅線下進行獎勵,而不能只簡單看短期內的經營狀況。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將員工持股搞成利益輸送。
員工持股制度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美國企業為克服資本運行中的障礙而進行的治理改革,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成熟的理論指導和完整的法律框架。而我國在實踐中的“一波三折”,至今還沒走上規范化發展道路,這就提醒我們,員工持股不能是為了央企的“混”改而進行,而是應該為了“混”了之后如何更好發展而進行。尤其是在“混”了要進入資本運營階段,特別是圍繞整體上市而奮斗的時候,“存量”就不得不碰了,新一輪的“分享增量利益”與“瓜分存量利益”之爭又會產生,所以,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必須盡快加速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