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雪,黃連軍,李 杰,付佳青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介入診療科,北京 100029)
?
介入栓塞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生存時間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干預對策
周英雪,黃連軍※,李杰,付佳青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介入診療科,北京 100029)
摘要:目的探討介入栓塞治療非小細胞肺癌遠期療效的影響因素,予以有效的干預,以提高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00年11月至2008年12月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介入診療科治療的170例非小細胞肺癌住院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運用介入栓塞治療,以5年生存期為準,分析影響生存時間的影響因素。結果≥5年的生存例數為39例,而在5年內死亡有131例。影響介入栓塞治療非小細胞肺癌遠期療效的高危因素有病理分型(OR=7.254,95%CI 1.321~28.044)、腫瘤淋巴結轉移(OR=8.382,95%CI 1.464~27.832)、腫瘤低分化(OR=8.173,95%CI 1.503~26.042)。結論腫瘤的病理分型、腫瘤淋巴結轉移、腫瘤低分化等均是影響非小細胞肺癌遠期療效的重要因素,早期綜合治療是提高遠期療效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非小細胞肺癌;介入栓塞;遠期療效;影響因素;干預措施
肺癌是臨床上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早期發現一般以手術治療為主,后期一般是以介入栓塞治療為主。肺癌中以非小細胞肺癌最為常見,約占80%[1],目前對于介入栓塞治療肺癌的近期療效報道很多,而對于遠期療效報道以及影響因素較少。本研究就介入栓塞治療非小細胞肺癌遠期療效的影響因素以及根據影響因素采取相對應的措施予以提高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00年11月至2008年12月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介入診療科治療的170例非小細胞肺癌住院病例為研究對象。男98例、女72例,年齡31~81歲,平均(54.4±4.3)歲;卡氏功能狀態評分(Karnofsky functional status score,KPS)90分及以上17例,80~89分79例,70~79分67例,69分及以下者7例;病理類型腺癌56例,鱗癌81例,腺鱗癌33例;臨床分期Ⅲa期為78例,Ⅲb期為70例,Ⅳ期為22例;有淋巴結轉移為62例。并發癥:糖尿病34例,高血壓病59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23例,呼吸系統疾病38例。患者的診斷均符合《外科學》的非小細胞肺癌的診斷標準[2]。
1.2治療方法經股動脈穿刺置入4 F Cobra導管進行支氣管造影,造影以2 mL/s進行,以便充分顯示支氣管動脈的分支和走形,明確腫瘤的供血情況和動脈情況后,將4 F Cobra 超選支氣管動脈導管內注入藥物治療灌注。藥物以順鉑為主,輔助絲裂霉素、吉西他濱、表阿霉素中的一種,然后在透視下行絲裂霉素等混懸液行栓塞術,當碘油行走速度明顯減慢后停止栓塞,用鹽水沖洗導管,拔除導管后壓迫止血15 min后加壓包扎,術后予以預防感染、保肝、對癥治療等治療,穿刺處予以制動1 d,術后定期復查肝腎功能、血常規。以上治療每個月1次,至少持續3個月治療。根據患者的生存時間進行遠期療效的評定。
對所有治療患者從性別、年齡、病理分型、腫瘤分化程度、腫瘤分期、腫瘤位置、腫瘤分型、腫瘤介入次數、腫瘤是否異位供血、是否感染、是否淋巴結轉移因素、治療前是否外科手術、是否綜合治療、合并癥、初治/復治、有無不良反應、病灶個數、是否吸煙酗酒等進行問卷調查。其中性別、年齡、吸煙酗酒、外科手術、綜合治療、介入次數方面均制定相關的調查表進行,經統一統計后進行;余均結合實驗室檢查如細胞學檢查、血常規檢查、影像學檢查等明確。
1.3分組標準按照患者生存時間的不同將其分為≥5年者,隨訪5年以上患者仍存活和存活期<5年者。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將調查統計的內容作為自變量,采用χ2檢驗進行單因素分析,對單因素分析中所得相關因素采用Logostic多因素分析獨立危險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170例患者5年生存情況170例患者均隨訪5年以上,5年生存例數為39例,生存率為22.9%;3年生存率45例,生存率26.5%,1年生存者86例,1年生存率為50.6%。
2.2影響介入栓塞治療非小細胞肺癌遠期療效的可能因素分析淋巴結轉移者較未轉移者5年生存率更低(P<0.05);無綜合治療者較綜合治療者5年生存率更低(P<0.05);復治者較初治者5年生存率更低(P<0.01);病灶>3個者較≤2個者5年生存率更低(P<0.01);腫瘤介入治療>5 次者較≤4次者5年生存率更低(P<0.01);腫瘤異位供血者較非異位供血者5年生存率更低(P<0.05);腺鱗癌較腺癌5年生存率更低(P<0.01)。見表1。

表1 介入栓塞治療非小細胞肺癌遠期療效的可能影響因素
a與腺癌比較,P<0.05;b與無合并癥比較,P<0.05;c與1種合并癥比較,P<0.05
2.3介入栓塞治療非小細胞肺癌遠期療效的Cox回歸分析病理分型腺癌、腫瘤淋巴結轉移、腫瘤低分化是影響介入栓塞治療非小細胞肺癌遠期療效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介入栓塞治療非小細胞肺癌遠期療效的Cox回歸分析
3討論
就目前的醫療技術,早期發現肺癌尚存在困難,多數患者發現時已經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手術時間,目前最常見的治療手段是保守姑息治療以便延長患者的生命和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就放療而言,放療后會引起放射性肺炎和食管炎等并發癥,對患者的生命質量影響很大,且非小細胞肺癌對放療藥物的敏感性差,故療效不盡人意[3]。在王玲等[4]、陳方滿等[5]對于肺癌治療的研究基礎上,本研究所選擇患者均采用介入栓塞治療。癌細胞經介入治療所產生的熱效應誘導其凋亡,引起癌組織內間質細胞的增生,抑制癌細胞的游走和浸潤。另外研究[6]指出,經導管灌注治療藥物,不僅可有效殺死腫瘤細胞,且注入碘油化療藥物可阻斷腫瘤組織的營養血管,阻止腫瘤細胞的繁殖。所以,介入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是顯著的,本研究通過5年以上的隨訪顯示,對于遠期的效果影響因素較多。
本研究結果顯示,腺癌、腫瘤淋巴結轉移、腫瘤低分化是影響預后不佳的高危險因素。分析原因和腺癌對介入治療的敏感性較差有關,肺癌中小細胞癌對化療藥物最敏感,腺癌最差,故預后較差。肺癌轉移中最常見也最先轉移的一般是肝,后會進一步的侵犯腦、骨、腎上腺等,淋巴結轉移中最常見的是鎖骨上淋巴結轉移,一般轉移較肝內轉移晚,故預后差[7]。這與肺癌轉移的途徑有關。而在腫瘤分化程度中,文獻報道,越是低分化的則預后越差,這在病理組織學中是驗證腫瘤預后的金標準[8]。
研究顯示,雖然吸煙等不是肺癌的高危險因素,本研究結果也支持這一觀點,但是引起肺癌最常見的病因[9]。故在臨床上要加強早期干預。對年齡偏大,有吸煙酗酒史,近期出現咳血要進行常規排查,還要定期進行宣教,指導人們高度重視非小細胞肺癌的預防工作,一旦出現后則立即予以手術治療,不能手術者則保守正規治療,且治療期間要配和醫護人員的工作,對患者要進行必要的心理輔導,增強患者的藥物依從性,向患者說明治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盡可能地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積極治療合并癥和預防感染的發生,采用有效的綜合方法治療。總之,隨著藥物、靶向治療和各領域的科學飛速發展[10],肺癌的預后因素和肺癌的綜合治療有很多內容需要更深入細致的研究,但是原則是治療要更加合理、規范,使遠期效果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石昌國,谷有良,裴艷志,等.CT引導下射頻消融治療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58例近期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7):34-36.
[2]李高峰,鄧首軍,王巍偉,等.老年性非小細胞肺癌ERCC1表達與新輔助化療療效的關系[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0,30(9):290-293.
[3]劉大仲,王菲,張臨友.吉非替尼術前化療對局限性肺切除術后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療效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19):134-136.
[4]王玲,朱小霞,陳穎琦.恩度動靜脈聯合應用配合介入治療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30):278-231.
[5]陳方滿,張東生,侯書法,等.介入、放療及靜脈化療對非小細胞肺癌療效的對比分析[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2,18(1):6-8.
[6]李毅,侯俊,廖正銀,等.支氣管動脈灌注化療聯合三維適形放療同步治療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分析[J].重慶醫學,2009,38(24):854-857.
[7]蒙志斌,馬亦龍,康平,等.KMG微球與碘油在選擇性支氣管動脈栓塞治療中晚期肺癌的療效分析[J].廣西醫學,2009,31(7):69-71.
[8]王光華,李群英.介入治療聯合適形放射治療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J].中國醫藥科學,2012,2(10):37-40.
[9]辛穎,蘇慧,康鑫崴.非小細胞肺癌介入化療聯合放射治療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22):205-207.
[10]周洋,吳遠林.肺癌預后的多因素相關性研究[J].吉林醫學,2012,33(28):6063-6064.
Influencers on Embolization Treatment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the Intervention MeasuresZHOUYing-xue,HUANGLian-jun,LIJie,FUJia-qing. (DepartmentofInterventionalDiagnosisandTreatment,BeijingAnzhenHospital,CapitalMedicalUniversity,Beijing100029,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n long-term effect of embolization treatment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so as to give an effective intervention and improve the clinical results.MethodsFrom Nov.2000 to Dec.2008 in Department of Intervention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Beijing Anzhen Hospital,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170 cases of hospitaliz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ll patients received embolization,using 5 year survival as standard to analyz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for the survival.ResultsThere were 39 cases with a survival≥5 years,while there were 131 deaths in the five years.High risk factors for long-term effects of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ncluded pathological type(OR=7.254,95%CI 1.321-28.044),lymph node metastasis(OR=8.382,95%CI 1.464-27.832),poorly differentiated tumors (OR=8.173,95% CI 1.503-26.042).ConclusionPathological type of tumor,lymph node metastasis,and poorly differentiated tumors aar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long-term effect of the treatment,and early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is the key factor to improve the long-term efficacy.
Key words: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ntervention embolism; Long-term effect; Influencing factors; Intervention measures
收稿日期:2014-09-29修回日期:2015-01-28編輯:相丹峰
doi:10.3969/j.issn.1006-2084.2015.13.057
中圖分類號:R5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084(2015)13-24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