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婕
摘 要:企業合并在優化資源及提升經營管理效率方面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縱觀近些年國內外企業合并案例,企業合并具有一系列的會計問題,這些問題對于合并后企業的經營狀況及財務成果會造成不同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對企業合并的會計方法進行比較及選擇,以期能夠為今后的企業合并提供參考作用。
關鍵詞:企業合并;會計;合并報表;購買法;權益法
一、研究背景
隨著經濟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面臨更多的競爭壓力,企業合并也就受到了更大的青睞。企業合并具有不同的方法,因而不同的會計方法也就會對合并后企業的經營狀況及財務成果等造成不同的影響,從而也就會影響企業合并后雙方的利益,甚至可能造成企業合并失敗。從現有的企業合并會計方法來看,國內外并沒有專門針對企業合并的會計處理可能遇到的方法研究,尤其是在2006年企業合并準則頒布后,會計處理方法在企業合并實際操作中的相關問題研究就更少了。通過對企業合并的會計相關問題的研究意義及理論基礎進行研究,找出企業合并的會計方法在實務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并且提出相應的措施和對策,期望能夠為今后企業合并的會計處理方法提出一定的參考。
二、企業合并會計問題的理論基礎
長期以來,企業合并一直都是大眾關注的熱點。企業合并的目的及會計方法的選擇都是企業合并中應當重點關注的問題。企業合并的理論主要包括:
1.管理協同理論。協同理論簡單來說就是如果甲企業的管理效率高于乙企業,那么當甲企業并購了乙企業,乙企業的管理效率也將提升到甲企業的水平。這樣不僅能夠提升企業的經濟利潤,還能夠帶來更大的社會效益,由此可知整個社會的管理效率也會得到大幅度提升。協調理論表明,如果有一家企業的管理效率較高,并且其管理能力也較高,那么其可以通過企業合并來使自身的資源得到利用。
2.經營協同理論。經營協同理論是指企業合并后企業的經營規模得到迅速擴張,企業可以通過并購來擴張資產的經營規模。可以說,企業合并能夠從經營協調理論中得到理論支撐。經營協同理論表明,企業合并可以降低合并雙方的交易成本和經營風險等。
3.財務協同理論。財務協同理論主要是企業利用閑置的資金來尋找更多的投資機會,降低投資所需成本。該理論表明,企業合并并不僅僅是因為企業內部存在并不充分的資產,而是因為企業意識到現有的經營發展已經到了瓶頸,應當增加其他領域的投資機會。
三、企業合并會計方法的比較及選擇
1.企業合并方法的比較。企業合并的會計處理方法主要有權益法及購買法兩類。因而對企業合并權益法及購買法進行比較。
(1)在企業合并中,權益法主要是指參與合并的一方購買了另一方,合并雙方并沒有實際經濟資源的交流,并購買企業的經濟資源并不會受到影響,雙方的經濟資源都保持不變,只是雙方一起承擔未來競爭市場中的經營風險和經濟收益。而購買法是基于非持續假設來進行企業合并會計處理的。在購買法基礎上,并購方將為并購行為支付一定的經濟資源,而被并購方的原有經營規模也將會產生一定的變化。
(2)在企業合并計價基礎方面,權益法可以看做是參與合并的股東而不是企業之間的合并交易。在權益法下,合并雙方的經營權利并未發生變化,只是對參與企業的所有權進行了合并。購買法將企業合并看做參與雙方的一種交易行為,通過兩者的公平交易,合并方可以對被合并方的資產和負債進行分配,由此會產生一定的“商譽”。
(3)對于合并行為而言,權益法主要是合并雙方的股權合并。該種合并方法主要是指兩個或者更多的企業合并為一定新的企業。通過權益法,企業合并的參與者將一起對合并后的企業進行控制。購買法主要是參與合并的一方為了取得另一方的所有權,使用自身的經濟資源來購買被合并方的股權。這種合并方法是一家企業通過使用自身資源的方式購買另一家企業資產的交易行為。
(4)對于企業合并而言,會計處理方法也是不一樣的。購買法和權益法在會計處理上有很多區別。購買法和權益法在合并前對于經濟利潤的處理是不相同的。購買法主要是將企業合并作為一項交易行為,因此企業合并之前的經濟利潤并不能并入,而且合并后被合并方的經濟利潤也不能并入新企業的經濟利潤中。而在權益法下,無論任何時候進行企業合并,合并雙方的經濟利潤都應當納入新的企業中。
(5)從會計信息披露來看企業合并,購買法能夠提供合并雙方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價值。而權益法主要是使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對兩者進行比較,購買法的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可能導致可靠性降低而相關性則增強。
(6)從財務后果來看,購買法可能會導致財務報表保持一種虛增形式。這主要是因為在合并當年編制報表時,利潤表只能包括被合并方合并后實現的利潤,而在以后年度將會包括全年的利潤。而對于權益法而言,利潤表應當追溯到合并前,因而這也就使得合并前后的利潤表能夠進行比較,能夠消除購買法所帶來的利潤虛增問題。
2.企業合并會計方法的現實選擇。從國內外企業合并的會計方法來看,換股合作占據較大比例。縱觀我國近些年發生的各類企業合并,直接使用自身經濟資源進行合并的企業很少,大多數企業都是以自身股份來換取對方企業的股份。因此,權益法較為符合我國企業合并的基本需求,當然,合并的會計處理方法也允許權益法和購買法結合使用。雖然權益法一直是我國企業合并的主要選擇,但是因為其本身可能帶來的財務后果也值得企業慎重考慮。從內部而言,權益法較易導致經濟資源不合理分配,這不利于經濟健康發展。因此,投資者更應慎重選擇合并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而做出投資決策。從外部而言,我國已經規定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采用權益法,而購買法則適用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但是這并不能從本質上改變企業合并選擇會計處理方法的可能性。我國應當借鑒國外經驗對權益法設置較為嚴格的使用條件,同時還應當建立權益法審批機制,避免出現權益法濫用現象。
參考文獻:
[1]張海蘭.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應用的比較分析[J].集團經濟研究,2007(5):41.
[2]黃菊珊.合并會計研究[J].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131-140.
[3]郭艷芳.換股合并會計方法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6.
[4]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R],2006.
[5]鄒琳琳.我國企業合并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及其影響[J].財會研究,2007(8):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