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迪
摘 要:隨著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不斷趨同,在IASB發布了IFRS13之后,我國在2014年1月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首次將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單獨列為一章歸入企業的會計準則中。本文在研究《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的基礎上,指出了準則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并且對準則的發行可能帶來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公允價值計量;估值技術
一、緒論
1978年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企業國際化的不斷加強,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在國際競爭中如何使得我國的會計信息具有可比性。
近年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不斷修訂正體現了我國正致力于不斷提高會計信息的可比性。2014年的1月至3月,財政部陸續新增或者修訂了七項企業會計準則,對原準則進行了修訂和完善。其中公允價值計量準則是我國第一次將公允價值計量單獨列為一項準則歸入企業會計準則中,這體現了企業在國際交流中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重要性。
本文主要以2014年新增的《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為基礎,探討新增準則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新增準則對企業可能產生的影響。
二、公允價值會計準則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財政部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足夠的重視,甚至將其單列為一章歸入企業會計準則中,但是在該準則中仍然有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
首先在準則的第一章第二條中給出了公允價值的定義,我認為這個定義缺乏嚴謹,因為如果不存在第一層次輸入值時,或者說只有第三層次的輸入值時,在計量日可能不會存在有序交易。
在準則的第一章總論中給出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適用范圍。但是準則只說明了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可用于某一些準則,并未具體說明在哪一些情況時適用,這樣就給管理層的盈余管理留有了余地。
準則第二章中提出了“計量單元”的概念,這一概念和資產減值測試中的“資產組”概念極為相似。雖然提出這一概念,但是并沒有明確給出資產負債如果要確認為“計量單元”應該滿足的條件,這樣在會計實務的操作中隨意性比較大。
準則的第六章給出了公允價值的估值技術,主要給出了三種估計方法,即市場法、收益法和成本法。我覺得第六章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在市場法中沒有明確相關市場的時間范圍。對公允價值進行估計一般都是采用近期交易市場的信息,但是具體近期是指什么時間范圍,準則沒有給出明確的規定。第二,準則沒有給出具體的計量模型,使得估值方法比較主觀,特別是有關第三層次的不可輸入觀測值的確定。這給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留有了很大的余地。不可輸入觀測值是需要獲取那些在市場中無法獲得的信息,準則在估值技術這一章中更多的敘述是使得估定價格和交易價格盡可能的接近,然而對于估值技術中應該存在的模型和參數等沒有進行過多的規定,這樣會使得在操作中主觀性比較強。
總的來說,公允價值準則不夠細化,對某些方面的規定過于寬泛,并沒有對實際操作給予詳細的規定,這樣使得準則在會計實務的操作中給管理層留有較大的余地進行盈余管理,不利于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可靠性的建立。
三、公允價值新準則提出的影響
從對企業的影響方面來看,首先,公允價值準則的提出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企業與國外企業的交流越來越多,會計作為一種通用的商業語言,在企業的國際交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國公允價值計量的運用,可以減少我國企業與外國企業會計信息的差異,更加具有可比性。
第二,企業完善內部控制。公允價值在應用時具有很大的主觀性,所以很容易給管理層留有余地。企業為了降低管理層盈余管理的現象,需要進一步的完善本企業的內部控制。
第三,企業會加強對會計人員的培訓,提高其工作能力。在對公允價值進行估值時,會計人員需要捕捉可觀察輸入值,在市場數據中獲取準確的信息,使估計值和真實交易值盡可能的接近。當不存在可觀察輸入值時,對非市場信息也需要準確的進行估計,這都是需要會計人員有良好的素質和專業技能。
從對稅務部門的影響來看,公允價值準則的提出伴隨著實務操作中許多盈余管理的現象,這就加大了稅務部門的監管難度。
四、總結
總之,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的運用有利也有弊,如何權衡利與弊,盡量充分發揮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積極的作用,這是我國財政部、企業和會計人員共同努力的方向。盡管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在運用的時候,過于主觀,但是財政部在制定準則的時候可以盡量的細化,縮小會計人員自由運用會計處理方式的空間,企業在監督會計人員方面,盡量完善本企業的內部控制,降低盈余管理行為的發生,而會計人員應該基于企業和自身的共同利益,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實務操作水平,相信公允價值計量的發展將朝著積極的方向,為企業的國際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Z].2014.
[2]包家龍.公允價值計量的發展及評述[J].商業會計,2014:34-36.
[3]曹偉.會計準則導論[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5.
[4]陳曉馨,吳茜語,吳君民.公允價值計量準則構建的必要性及建議[J].商業會計,2014:9-11.
[5]李曉婷.我國公允價值計量的發展[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149-153.
[6]呂洪波.公允價值相關問題研究[J].中國商貿,2014:55-56.
[7]王海連.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的內容、比較與展望[J].商業會計,2014:6-9.
[8]葉建芳.中國與國際會計準則比較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