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冬梅
【摘要】金融危機背景下,世界經濟出現嚴重下滑,已經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中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當前,盡管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已經出臺了力度較大的經濟刺激政策和措施,但不利影響仍然難以在短期內消除,市場萎縮使得社會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弱化,加之大眾心理的恐慌,全社會就業形勢異常嚴峻。高等職業院校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高職大學生就業困難考驗。探討高職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尋求解決之道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關鍵詞】金融危機 ?高職院校 ?就業心態 ?調查研究
一、調查的動因和目的
2008年,美國爆發了金融危機,此次危機迅速蔓延到了全球多個國家,作為世界主要貿易國家之一,我國也遭受了嚴重影響。此次危機中,國內外資企業紛紛壓縮了新員工招聘計劃和數量,或者直接關閉部分辦事機構和分公司,以壓縮人力資源成本應對危機的影響。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不僅有豐富職業經驗的企業員工就業機會受到嚴重影響,而且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也受到了明顯影響。此外,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國際市場需求嚴重萎縮,我國許多貿易企業訂單量顯著下降,使得這類企業直接面臨關門倒閉的危險,這嚴重打壓了國內人才市場需求,加劇了高職院校學生就業難度。
這些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快速發展軌道,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長,但是人才市場提供的就業崗位數量卻并沒有相應的增長,導致高校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供大于求,就業形勢日益嚴峻。根據國家人社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總數為610萬人。加上上一年未能成功就業的100萬畢業生,總共有710萬畢業生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對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提出了2009年要保證應屆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8%的目標,但是即使順利完成這個工作目標也將有80多萬學生找不到工作,而要繼續與2010屆畢業生PK就業機會。高職學校相對普通高等院校,其教育層次更低,但是從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向來看,高職院校學生同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具有不同的職業發展方向和道路,突出高職院校學生專業特點可以有效提升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緩解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壓力。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本文調查問卷由九道問答題組成,主要針對高職院校在就業時考慮因素進行了解,例如工作崗位待遇、工作城市區域、公司所處行業、影響就業選擇因素、崗位信息獲取、個人職業規劃、對工作穩定性態度、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感、對入職后培訓機會考慮等。通過設置上述幾方面問題,可以全面了解高職院校學生對就業的認識和態度,調查結果如下所示:
(一)高職學生對就業前景的估計
從受訪者對就業前景的估計可以了解其的就業壓力大小,也可以對市場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側面了解。問卷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受訪學生對自己未來就業前景持消極態度的居多。一共831人、占總調查人數的87.11%受訪者表示對自己未來就業很擔心,有447人表示“比較擔心”,有385人表示“十分擔心”。超過90%的高職院校學生對未來就業前景表示不樂觀,這與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是相一致的。連許多知名院校畢業生也在不斷下調就業預期,并出現了研究生搶本科生、本科生搶大專生和高職生工作崗位的情況,這無形中增大了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壓力。
(二)高職學生對擇業區域的選擇
在就業區域選擇方面,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學生的選擇主要是東南沿海省份、本地和返鄉三種,分別占比為33.3%、25.29%和22.76%。調查數據統計顯示,大多數高職院校學生認為經濟發達地區就業機會較多,是理想的就業區域。同時,普遍認為這類地區競爭十分激烈。選擇本地就業的高職學生主要出于以下考慮,一個是家鄉所在省會城市,自己比較融入到當地文化生活圈子中;另一個是合肥作為省會城市,具有良好的區域發展前景。選擇回鄉工作的高職學生與本科院校畢業生存在明顯的區域擇業區別,他們大多希望利用家庭社會關系來尋找就業機會。同其他本科院校畢業生一樣,高職院校學生都不愿意前往經濟欠發達地區工作,認為這會限制個人職業成長。
(三)高職學生對擇業單位性質的選擇
本文在調查高職院校學生對擇業單位性質偏好時發現,高職院校對就業單位性質具有明顯的聚集性,例如有364名受訪者表示傾向于在政府部門就業,占比38.16%;有291名受訪者表示希望在事業單位就業,占比為30.91%。統計數據分析顯示,政府事業機關是高職院校學生就業首選單位,從中可以看出工作穩定、工資待遇好是高職院校學生擇業最關心的方面。
三、高職學生對就業途徑及獲得就業信息
(一)高職學生對職業穩定性的看法
在回答“是否接受工資待遇好,但是危險性高的工作?”時,有537名受訪者表示愿意接受這份工作,有417名受訪者認為不可接受,從中可看出,高職院校學生對工資收入比較在意,愿意為了追求高工資承受一定的職業風險。而對于穩定性較低的工作,這也是導致高職學生頻頻換工作的主要因素。高職學生社會經歷相對簡單,在金錢物質條件面前容易失去準確的判斷力,這也是導致他們職業觀念存在某些偏頗的主要因素。
(二)高職學生對繼續深造的態度
高職教育是國民教育中最低層次的學歷教育,因此高職院校學生在與其他本科院校學生競爭時往往處于劣勢。要扭轉這種不利就業局面,很多高職學生選擇繼續深造學習來提升個人綜合競爭力。高職院校學制年限一般為3年制,許多畢業生年齡不足20周歲,這使得他們有更好的機會深造。本文在調查過程中,有347名受訪者表示希望參加“專升本”考試繼續深造,占比為36.72%,說明超過三成的高職學生希望獲得繼續深造的機會。這其中有155人已經著手報名參加“專升本”考試,這部分學生比其他學生具有更強烈的繼續學習動力。有346名受訪者選擇“不想繼續學習深造”。從本文調查結果來看,在回答“是否希望繼續深造”這個問題時,高職學生的意見出現了明顯的分化。因此,高職院校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高職院校要給予區別性對待。
四、提高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率的對策探討
(一)積極拓寬高職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渠道
從本次調查結果看,高職學生主要通過互聯網絡和學校就業中心網站獲取就業信息,信息渠道比較單一,很少有學生嘗試利用其它就業信息資源。高職院校要引導學生學會利用各種社會資源來拓展就業信息渠道,提高獲取最新就業信息的能力,提高就業成功率。要促使學生意識到就業信息獲取對就業成功的重要性,正確處理就業競爭與同學團結之間的關系,在競爭中加強合作和交流。
(二)實現全程就業教育與指導
高職教育是社會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高職院校要高度重視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要為學生提供全程全面的就業服務。高職新生一入學,就要學會如何樹立正確的工作價值觀和人生觀,學校就業指導中心要幫助他們做好職業規劃。一年級新生必須要接受職業觀念教育,養成良好的就業思維;在二年級,學生要了解所學知識與將來就業崗位的聯系性,樹立爭取的學習目標。同時,要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不斷促使學生職業素質與能力提高,要為他們創造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根據自身興趣和愛好合理規劃職業目標;在三年級,要為學生開設就業政策、技巧和心理方面的培訓,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就業能力。
(三)建立健全高職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
雖然大多數高職學生在將來就業方面的能動性在不斷提高,但是高職院校依然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高職院校就業服務指導中心要強化服務意識,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就業指導服務;要發動全校教職工參與到學生職業教育當中來,群策群力,為學生職業規劃和就業創造良好的校園氛圍;要高度重視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工作,盡量將各大主要就業信息渠道納入到學生就業信息網站,為學生提供一手準確的就業信息;高職院校之間要加強合作,通過校園網絡互連、成立院校就業聯盟等方式,充分利用校友社會信息資源,為高職院校學生提供更多更全的就業信息;高職院校要加強與企業人才培養合作,通過開展定向培養合作、共建實訓基地等方式提高學生就業概率,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就業機會。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要高度重視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要將其視為影響高職院校可持續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來對待,不斷強化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責任感和使命感,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想方設法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和機會,為廣大高職畢業生鋪設一條廣闊的就業大道。
參考文獻
[1]吳偉雄,李艷霞.高職高專學生就業心理解析與輔導[J].科技信息.
[2]李紅梅.高職畢業生就業情況分析[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16).
[3]肖洋.淺論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問題[J].教師(綜合版),2008,(2).
[4]馬樹超,郭楊.歷史的抉擇—中國高等職業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張響珍.金融危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形勢與思考[J].現代企業文化(理論版),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