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午 張娜
【摘要】重男輕女意為重視男子,看輕女性,是社會一種認為男女不平等的觀念,重視男性的權利,而把女性定性為男性的附屬,并限制她們發展個人才能的機會。女性也被視為較為弱小,因此她們在某些范疇上要負的責任比男性少。這種觀念常見于父權社會,常伴隨著男尊女卑和性別分工的觀念,重男輕女現象在方方面面影響社會經濟發展。
【關鍵詞】重男輕女 ?經濟學解釋 ?解決方法
一、簡述重男輕女的社會現象
(一)我國的重男輕女現象
作為一種社會上認為男女不平等的觀念,重男輕女現象在我們仍然普遍存在。具體來說,例如家庭中要求必須有一個男性的后代;亦或同時存在男性后代和女性后代偏愛男性后代,給予了他們更多的權利與關愛;社會上找工作或者求學也存在著較嚴重的重男輕女現象。這種思想在老一輩及農村地區更為廣泛,雖然近年來有所改觀,但總體形勢仍不容樂觀。
(二)重男輕女現象的社會原因
作為一種傳承千年的社會現象,其一定有內在的原因。據資料顯示,從不同民族的女性地位來看,農耕民族的婦女地位相對較低,而游牧,商業民族的婦女地位相對較高。其原因是不同性別在不同經濟模式下的不同經濟地位不同造成的,因為在農業活動中,婦女作用較小,而在牧商活動中作用相對較高。而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族是屬于標準的農耕民族,所以從進入農耕時代開始,男性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就開始明顯高于婦女,隨之的社會地位就開始逐步提高,并隨著農耕文明的延續,而日益增強。作為父母,當然希望擁有在農業經濟活動中能發揮更多作用的男性后代,所以這種觀念在數千年的農耕時代中不斷傳遞,不斷強化,造成了愈演愈烈的“重男輕女”現象。
二、重男輕女現象的經濟學解釋
(一)重男輕女現象的經濟學理論
一切社會現象都可以歸結為經濟現象。因此,重男輕女這個問題也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從而得到合理的答案。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凡是現實中的選擇均是在一系列約束條件下的最優選擇。正如廠商在既定成本下利潤最大化問題,或者消費者在既定預算約束條件下效用最大化問題。而重男輕女現在也不外乎是這種理論的一種社會體現。經濟學中有“理性人”的假說,即假設人是有理性的,總是會做出令其利益最大化得選擇。而微觀經濟學中的顯示偏好也告訴我們:重男輕女現象正是人們偏好男孩大于女孩的結果。
造成這種偏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的與中國千百年來農耕名族的傳統有關系,還與其它諸多因素有關,這里再簡要列舉幾個。第一,進化意義上競爭效率的原則。女人在體力方面處于劣勢,但即使從事智力活動,如讀書考試,由于女人要擔負生兒育女的任務,在一生得持續努力上比不上男人,同等條件下的男人更容易成功。因此在傳統社會,男孩的投資價值要遠遠高于女孩,把有限財力投到男孩身上符合進化意義上競爭效率的原則。第二,不成文的鄉村家族的勢力。在目前很多鄉村地區,由于利益多元化,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小規模沖突不斷。由于鄉村社會的的特殊性,很多沖突和糾紛并沒有納入一種合法和制度化的軌道,而更多是私底下予以解決。而生養兒子是提高家族影響力的方式。如果是某戶家庭在較長時間里遭受了他人的欺壓而又無力抗爭時,往往就會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的身上。這還可以解釋在農村,為何很多家庭在已經生了兒子的情況下,還會選擇多生兒子的現象。第三,關于家庭養老問題。這也是造成重男輕女現象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目前還遠未建立起健全養老保障體系,這為重男輕女提供了另外一個誘因。人們普遍的觀點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選擇生男孩,則為自己以后的養老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因此,農民在子女生育的選擇上會優先選擇生兒子。
(二)重男輕女現象的制度經濟學解釋
由上分析,重男輕女現象無疑是人們在千百年來以符合自身乃至家族利益最大化條件下的偏好形成,這其中包括了人們思想觀念與文化傳統的模式形成。看起來重男輕女現象似乎已經得到了比較完美的解釋,以下我通過查找相關資料,進一步建立重男輕女現象與現存社會制度之間的聯系,更深入考究重男輕女現在的經濟學含義。
經濟分析乃是經濟學研究社會現象的基本工具,經濟分析的目的在于解釋或者揭示現象,制度經濟學研究的是人的活動與現存制度之間的關系。而通過經濟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深刻的理解社會,理解制度,從而對現象本身有更全面的認識。
言歸正傳,對于重男輕女的社會現象,以上分析已經給出了其基本經濟學原理。按照經濟理論,一種制度之從形成到穩定存在必有其合理之處。那么,這種制度存在的依據又是什么呢?我根據查找相關資料,給出了以下一些簡單的觀點。重男輕女的起源肯定是在古代,在當時的環境下,人與人之間,家族與家族之間達成的一種不成文的規則,這種規則實質上屬于一種契約。違反契約的代價就是被家族與社會排斥。這種規則對于人與人之間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在古代法制不健全的時期,宗族首領或封建統治者就是以這種規則約束家族乃至國民,乃至控制他們的行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制度。制度可分為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無論正式與非正式制度,制度的實質是得到大部分人的同意或者有第三方強制實行的一種規則,如果一種制度不能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那么將不稱為制度。
對于重男輕女這個社會現象來說,我的認為是,第一個制定這個規則的人,應該沒有歧視的意識,歧視這種意識應該是在環境變化后的感覺。假設一個家族既有男孩又有女孩,而且,一般而言,男人無論從體魄還是從力量都比女人更有優勢,在這種現實下,農業社會中,男人更容易控制女人,這里不存在歧視,而是客觀的反應。由以上的經濟學理論分析,選擇生男孩對于每個家庭都是利益最大化的選擇。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制度,并且在千百年的中國社會中傳承下來,發展到今天的重男輕女現象。
三、重男輕女現象的解決方法
眾所周知,重男輕女是一種缺乏科學依據且影響惡劣的社會現象。基于上述分析,我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重男輕女的現象,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加強法制建設
其目的在于加強對鄉村的治理,讓農民之間的矛盾和利益問題能以較低的成本合法地予以解決,而非訴諸武力,使重男輕女的觀念在農村得到減緩。
(二)加強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的構建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只有讓農民免除養兒防老的擔憂,才能從根本上達到減輕重男輕女社會現象的目的。
(三)落實好宣傳與教育
通過積極宣傳相關知識、完善高等教育中的國家的助學貸款等政策,讓農民及其子女獲得更多接受教育的機會,從而加強認識,進一步消除重男輕女的社會現象。
四、結束語
綜上,重男輕女作為我國千百年傳承的社會現象,可以從我國古代以農耕社會為主的歷史出發,以經濟學中的相關理論為基礎,通過經濟分析,結合社會中制度與人的行為,做出比較合理的解釋。倘若需要更加細致地研究該現象,勢必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歷史亦或引入經濟學中的數學工具,但此已經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內了。
作者簡介:陳建午(1988-),男,漢族,福建三明人,畢業于云南財經大學,研究方向:經濟史;張娜(1990-),女,漢族,福建寧德人,畢業于云南財經大學,研究方向:國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