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冉 金代志
摘 要:近年來,黑龍江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留守兒童,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積極性。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心理、行為及安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旨在通過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推動黑龍江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更加有序的進行。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轉移;留守兒童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3-0032-02
農村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使得黑龍江省越來越多的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工業化、城鎮化以及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對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不斷增多,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日益凸顯。
一、黑龍江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及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近年來,黑龍江省農村轉移就業勞動力數量逐年增長,由2006年的457萬增長到了2012年的535.8萬,增長了17.2%,轉移就業人數占黑龍江省農村勞動力總數的比重不斷上升,由48.39%上升到了54.2%。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對黑龍江省農民收入水平和城鎮化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6—2012年,黑龍江省農民人均純收入不斷增長,由3 552.4元增加到了8 604元,6年間增加了5 051.6元,其中工資性收入由654.86元增加到了1 816.8元,在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構成中,人均工資性收入所占比重由18.4%增長到了22%。同時,黑龍江省的城鎮化率也逐年提高,從2006年的53.1%提升到2013年的57.4%。
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規模不斷壯大相對應的是農村留守兒童不斷增加,據《黑龍江省婦聯2014年關于推動建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調研報告》中的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7月,黑龍江省約有農村留守兒童17.8萬人,占黑龍江省兒童總數的比重約為3.45%,留守兒童分布較為集中,70%以上集中在哈爾濱、齊齊哈爾和綏化等地區。在這些留守兒童中,約有7成由父母單方監護,剩余兒童中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監護的約占70%,其余為親屬監護或在校寄宿生活。據統計,黑龍江省6~14歲的在校留守兒童約有10.85萬名,他們大多數只能吃飽穿暖,而身高、體重等發育指標都低于同齡平均水平,學習成績相對較差,在心理、行為和安全方面都存在一定問題。
二、黑龍江省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一)學習成績相對滯后
部分留守兒童學習積極性不高,缺乏自覺性和主動性,還經常出現厭學、逃學甚至是輟學的情況,總體學習成績相對較差。留守兒童在學習方面出現上述問題一方面與農村學校基礎設施落后、師資力量相對較差等因素有關;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作為隔代監護人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文化水平低,他們中大部分人都是文盲,很難在學習上給予留守兒童幫助和輔導,即使父母有一方在家,由于每天既要進行農業生產,又要從事繁雜的家務,也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和輔導孩子的學習。缺少監督和輔導、對父母的思念都使得留守兒童難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這也是影響他們學習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心理缺乏疏導、行為缺乏引導
外出務工后,父母會給孩子郵寄生活費,但與孩子交流溝通或者回家探望孩子的次數卻很少,他們認為孩子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就可以了,卻忽視了孩子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這會使留守兒童產生消極情緒,從而變得自卑、沉默、孤僻或表現出任性、暴躁等極端性格,不利于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對孩子的溺愛以及隔代人之間交流溝通存在障礙使得他們對孩子的照顧主要體現在的穿衣、吃飯等基本的生理需求方面,卻常常忽視孩子在心理和行為方面的變化。此外,學校、社會對留守兒童心理教育和疏導的缺失也是留守兒童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消極的心理狀況使得留守兒童的行為向著錯誤的方向發展,部分自控能力較差的留守兒童在學校經常違反校規校紀,在家中不聽監護人管教,有些留守兒童在不法分子的教唆和恐嚇下,甚至從事偷盜、搶劫等違法犯罪活動。
(三)安全存在隱患
兒童存在好奇心強、缺乏生活經驗、安全意識淡薄及對潛在的危險判斷和防范能力不足等特點,這使得他們在安全方面存在很大的隱患。農村留守兒童既面臨著溺水、觸電、火災以及交通事故等意外事故造成的傷害,又面臨著不法分子拐騙、傷害以及對留守女童的性侵等違法犯罪活動。缺乏父母的保護、學校過度重視文化教育而忽視安全教育、農村社區對留守兒童及監護人的教育宣傳力度不足等原因使得留守兒童缺乏安全知識和意識,在遇到意外事故時不能很好地應對,容易受到傷害;父母不在身邊,祖輩監護人大多年齡較高、身體狀況較差,防范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保護留守兒童,難以及時有效地阻止留守兒童受到傷害,這使得一些不法分子經常將留守兒童作為侵害的對象。
三、解決黑龍江省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對策
要從根源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要打破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制約,不斷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然而,留守兒童面臨的各種現實問題需要在短期內解決,只有這樣才能讓留守兒童能夠更好地成長。因此,政府、農村社區、學校和家庭要共同努力,加大對留守兒童保護和關愛力度。
(一)不斷強化政府職責
首先,政府應該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政府要改善農村學校的基礎設施,加快留守兒童集中地區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為學校配備校車,凈化校園周邊環境,加大對農村教師的培訓力度,不斷提升教師隊伍的素質,為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其次,要做好宣傳工作。通過電視、報紙、網絡以及在留守兒童集中地區懸掛條幅、張貼標語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要通過宣傳充分調動社會力量,使留守兒童問題能夠得到更多人的關注,積極與社會上關心留守兒童的個人及各種組織機構聯系,籌集資金以改善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招募志愿者為留守兒童提供服務,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和學習輔導。最后,針對黑龍江省農村人口法律意識淡薄的現實狀況,要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的普法教育工作,同時加大對侵害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違法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為留守兒童營造安全的社會環境。
(二)重視農村社區的作用
留守兒童所在地村委會要詳細掌握留守兒童的基本信息和動態,為留守兒童建立專門的檔案,并與公安、司法、婦聯等部門密切聯系,做好留守兒童的安全和法制教育工作,加強對留守兒童家長及代理監護人的培訓與輔導,提高留守兒童的安全意識、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讓留守兒童及監護人充分認識到潛在風險的種類及防范風險的措施,提升農村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防范、抵御風險的能力。
(三)充分發揮學校的功能
學校作為留守兒童最為重要的學習、生活場所之一,應該積極履行相應的義務,為留守兒童平安、健康、快樂的成長營造良好的氛圍。第一,學校要詳細掌握留守兒童的基本信息,并與留守兒童的家長及代理監護人保持聯系,使留守兒童得到更多的關心和照料。第二,要做好安全教育和心理輔導工作。一方面,學校要經常對孩子進行安全和法制方面的教育,提高孩子的風險防范意識,通過模擬各種風險場景讓留守兒童在實踐中提升應對各種意外事故的能力;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對他們的心理和精神壓力進行疏導,幫助他們解決內心的困惑,學校還應多舉辦一些集體活動,鼓勵留守兒童積極參與其中,讓他們充分感受到集體的溫暖,使孩子能夠更好地成長。第三,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在日常學習中,老師要多為留守兒童提供一些展示自己的機會,加強對他們學習的輔導,同時要特別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態和成績,發現問題后要及時與留守兒童、家長以及監護人進行交流,做到盡早發現問題,盡快解決問題。
(四)更加注重家庭的作用
家長在為孩子生活、學習提供物質保障的同時,也要重視孩子的精神需求,經常利用電話、網絡等方式與子女保持聯系,了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狀況,傾聽孩子的心聲,督促孩子學習,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定期與老師及代理監護人進行聯系,及時了解孩子學習、生活、心理等各個方面的狀況。同時,父母應適時返鄉,或者利用寒暑假時間將孩子接到身邊,彌補留守兒童所缺少的親情,讓他們能夠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愛,這樣既有利于孩子情感宣泄和內心壓力的釋放,也有利于家長更好地對子女進行教育、監管和保護,從而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新,張靜.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問題芻議[J].人民論壇,2012,(3):82-83.
[2] 周公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J].決策咨詢通訊,2007,(3):73-75.
[3] 黑龍江省農村留守兒童約17.8萬[EB/OL].http://hlj.people.com.cn/n/2014/0301/c220027-20676841.html.
[4] 吉利,王文靜.中國當下農村留守兒童政府治理新思考[J].理論界,2012,(10):73-75.
[5] 馬濤,李翠霞.黑龍江省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成因分析與對策研究[J].佳木斯學院學報,2012,(3):358.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