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霞
(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浙江 臨安 311300)
?
地方高校輔修及雙學位教育實踐
李 玲 霞
(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浙江臨安311300)
摘要:輔修及雙學位教育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徑,在高校已經十分普遍。從地方高校輔修及雙學位教育的具體實踐過程看,有一定的成效,但存在輔修及雙學位專業十分有限、學生退學率較高、教學管理過于剛性、學生學習歸屬感不強、教育教學質量缺乏保障等諸多問題。高校需在辦學定位、學生管理、教學管理及質量保障等方面加強對輔修及雙學位教育的重視,更好地為復合型人才培養服務。
關鍵詞:地方高校;輔修及雙學位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一、輔修及雙學位概述
知識經濟發展,學科之間交叉融合,社會越來越需求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在我國,輔修及雙學位作為跨學科培養復合型人才的一種培養模式,伴隨著學分制的試行而產生,由武漢大學于上世紀80年代初率先開始探索[1]。
在高等學校中,輔修是指學生在學習主修專業的同時,修讀其他專業的專業課程,并依據修讀的輔修學分申請獲得相應的輔修證書的一種教學管理制度。雙學位即指獲得兩個學位,就修讀層次而言,雙學位是以輔修為依托,漸次達到更高的學術水平。從具體操作而言,雙學位是指學生在學習本專業的同時,又修讀不同學科門類另一專業的輔修課程,并逐步修讀相應的學位課程,若按要求同時達到兩個專業的畢業要求者,可獲得兩個專業的學士學位。盡管在修讀過程中有明顯的主次之分,學生必須以完成主修專業為基本條件,但是一旦學生成功獲得雙學位,理論上講這兩個學位就沒有主次之分[2],但實際上卻不盡然。
經過幾十年的改革發展,輔修及雙學位教育制度在高校已經十分普遍,是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輔修及雙學位概念也為社會所熟知,但這種人才培養模式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相應的教學管理存在很多的漏洞甚至空白,人才培養質量的社會認可程度不高。
二、地方高校內輔修及雙學位本科教育實踐和探索
進入21世紀后,在教育部的倡導下,國內大多數高校相繼開展了輔修及雙學位本科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諸多的問題。筆者結合某高校雙學位教育的具體實踐,通過對其會計學和國際經濟與貿易兩個雙學位專業的辦學情況個案分析以及部分在讀學生的問卷調查,對地方高校輔修及雙學位教育實踐做一些探索。
(一)輔修及雙學位教育實踐取得的成效
輔修及雙學位作為跨學科培養復合型人才的一種培養模式,它的教育實踐對于培養學生多學科的背景,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綜合素養以及就業能力方面有著積極的意義。以某高校會計學專業雙學位教育為例,2007年開始招生,至今已有241名畢業生,我們通過QQ或者郵件等方式聯系了其中118位同學,其中與86位同學取得聯系,在這86同學中有30同學或在銀行和企業當會計,或在會計事務所從事會計工作,占34.9%;另外56位同學沒有直接從事會計相關工作,但其中有75%的同學認為所學會計知識對于現在的工作生活還是有著較大或者一定的幫助,例如會計知識理念對于從事其他研究知識及思路的拓展,用人單位對于雙學位就讀經歷的認同,以及其所帶來的經濟知識方面的素養對于工作的便利等;但也有25%的同學認為會計知識對自己的幫助不大,這部分同學主要糾結于雙學位的社會認同方面,雙學位文憑在報考公務員以及事業單位時不被承認。總體而言,有83.7%的學生直接從事會計工作或者認為會計雙學位所學知識對自己的工作生活有幫助,認同雙學位的學習經歷。
(二)輔修及雙學位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輔修及雙學位專業十分有限。地方高校由于教育資源的限制,選課制度不盡完善,輔修及雙學位教育辦學一般以現有本科專業為依托,采取單獨組班授課的方式,考慮到辦學效益,高校所開設的輔修及雙學位專業多為偏文科、應用性較強,并且相對較為“熱門”的專業,例如某高校共有59個本科專業,只有會計學、英語、日語、法學、國經濟與貿易、廣告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六個專業開設過雙學位教育,可見地方高校輔修及雙學位專業十分有限,在滿足學生跨學科、跨專業,滿足學生個性發展要求方面尚有很大的空間。
2.輔修及雙學位的退學率較高。輔修雙學位一般面向大二年級學生招生。總體而言,大二的學生有著較高的學習熱情,對于知識面的拓展、就業方向等都有了相對較為感性的考慮,所以對于雙學位的選讀有著一定的熱情,但是從實際的教育實踐來看,雙學位的退學率也較高。某高校歷屆會計學和國際經濟與貿易雙學位學生的畢業率都在50%以下,而且退學高峰處于報了名后一次課未上和修讀過一個學期,而在修讀過一學年以后,人數就相對穩定。就退學原因而言,抽取241位學生,對其退學原因做了初步分析統計,情況如表所示。

序號原 因人數1主修專業任務重,周末課程有部分沖突,學無余力852學習能力有限,外加課程安排在周末,無空余時間,學習壓力過大,不能同時兼顧主輔修專業613周末組織活動以及備考其他相關證書等事宜較多,不能集中精力學習雙學位課程394大學規劃變動,有出國留學及其他意向,無暇顧及285其他(經濟、對雙學位專業不感興趣等)28
從上表可以看出,第一和第二點因相對較為繁重的主修專業課程任務以及雙學位課程占滿周末時間因此導致的退學占60.6%,客觀來講,這跟雙學位的教學安排有一定的關系,會計學和國際經濟與貿易雙學位的教學一般安排在周末,每學期有4-5門課程,基本占滿整個周末,集中于大二和大三兩年,該段時間也是學生主修專業學期最為繁忙的時段,所以對于學生個體而言,這種密集的課程安排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從主觀面來講,則是學生自主學習以及學習毅力不夠。對于 “您覺得學習雙學位后,在學習精力以及安排上,您的主修專業受到影響了嗎?”的問題回答,有17%的學生認為沒有影響覺得很充實,58%的學生認為受到了較小的影響,稍作調整即可;有25%的學生認為受到了較大的影響。第三、第四、第五點主要是因大學學習規劃變動,對于雙學位教育不夠認可,無心于雙學位學習占30.3%。另外則是經濟、轉學或轉專業、學生個體基礎等原因占到11.2%。
3.輔修及雙學位的課程安排過于剛性。輔修及雙學位是伴隨著學分制的試行而產生的,所以理論上來講,這種輔修教育是要建立在選課基礎上的,在完全學分制的基礎上,與主修專業融為一體是其理想狀態。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輔修及雙學位教育采用相對獨立的教學體系,獨立于正常的教學體系外,一般通過組班上課的方式進行,相對集中密集地安排在周末,這會使學生因疲憊而產生厭倦感,從上述雙學位退學原因中可見一斑,另外,我們在針對在讀的161位學生的問卷中,有42%的同學有放棄修讀雙學位的念頭,其中有54%的同學主要是因為“雙學位課程安排在周末,沒有一天空余,壓力較大”;而且這種組班上課方式,一定是針對某一特定對象,這就客觀上限制了學生大學中只有一次選擇雙學位的機會,錯過了就不再有機會。當然,學生也可以通過自行選課修讀雙學位課程,然后申請相關證書,但實際上,在學分學年教學管理體制下,因為選課的限制性,無操作性可言。
4.輔修及雙學位學生學習歸屬感不強。輔修及雙學位辦學主要由開辦學院負責,開辦學院一般只負責輔修及雙學位的教學,學生管理這塊還主要依賴于學生第一專業學院。在調查中發現,學生對于輔修及雙學位班級的融入程度較低,例如雙學位學生之間的交流不多,在針對161位在讀的雙學位同學的調查中發現,81%的同學僅限于課堂上的偶爾交流,甚至有16%的學生從不交流,只有5%的學生有比較多的交流,包括課上和課下;而對于“您同任課老師的交流情況是”的調查,只有1.24%的同學經常和老師交流,62.11%的同學偶爾向老師請教問題,14.91%的學生只是在復習迎考時和老師交流,還有21.74%的同學從不和老師交流。所以,輔修雙學位班級內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有限,課外溝通更是甚少,幾乎斷裂,進而雙學位班級概念較弱,學生班級歸屬感不強,進而也影響雙學位學習質量。
5.輔修及雙學位教學質量堪憂。輔修及雙學位隸屬高校自主辦學的范疇,由于輔修雙學位辦學的目的和教育教學理念的偏差以及教學質量保障不到位等原因,輔修及雙學位本科教育在具體開展過程中,有諸多問題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在針對161位在讀學生的調查中,學生對于“到目前為止,您覺得上雙學位的收獲與您的預期相比”的回答,有8.1%的同學覺得收獲很大,超過預期;42.2%的同學覺得有一定收獲,基本符合預期;37.9%的同學覺得有收獲,但有點失望;11.8%的同學覺得收獲不大,和預期差距較大。從中可以看出有近50%的在讀學生對于雙學位的教育現狀是不滿意的,雙學位教學質量堪憂。
首先,辦學目標定位不清晰。輔修及雙學位本科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寬口徑的復合型人才,但置輔修雙學位本科教育于何種位置,與第一專業本科教育的區別和銜接,輔修及雙學位本科教育培養學生具有怎樣的專業能力都處于一種模糊的狀態。另外,雙學位辦學隸屬高校自主辦學范疇,在校院兩級管理體制下,輔修及雙學位辦學主要依托二級學院自主展開,學費收入隸屬二級學院自主理財范圍,所以為了有更多的生源,輔修及雙學位的準入門檻非常低,基本上是在校學生即可,甚至有傾向性地引導教師放低輔修及雙學位課程要求,這就造成了輔修及雙學位教學質量的先天不足。
其次,輔修及雙學位本科教育的次要地位。在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中,截至目前,還沒有一部專門針對輔修級雙學位本科教育的法規文件,各高校在探索和模仿的基礎上自主辦學,專業設置、學位授予、質量標準和證書的頒發等都由學校自行規定[1],并規定學生主修專業不能正常畢業的不得授予雙專業雙學位證書,其信息在教育部指定的學歷查詢平臺——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不注冊。于學生而言,這種主次之分也相當明了,在調查中發現有近79%的學生在處理雙學位與主修專業之間的關系時,采用的是以主修專業為主,以雙學位為輔的學習態度;而學生對于雙學位的預期,只有19.25%的學生相信能從事于雙學位相關的職業,45.34%的學生不確定,但是希望從事雙學位相關的工作,28.57%的學生不確定,認為雙學位專業學到的不足以應對將來從事的相關職業,而有6.83%的學生直接認為不太可能從事于雙學位相關的職業。于教師而言,雙學位的教學工作,無論是教學工作量,還是教學各環節,都不列入教學業績考核范疇,再加上生源質量的參差不齊,一般默認和第一專業有差距。在調查中,個別學生也有這樣的表達:老師對于雙學位的學生一般較為寬容,課程內容不夠深入,認為雙學位同學只要學習專業的基本內容;希望老師一視同仁,講授與同一專業學生學習的同等難度的知識。所以從學校、老師、學生都默認雙學位是次要的,也就自然不會予以重視。
最后,輔修及雙學位教學質量保障缺位。輔修及雙學位教育屬于學校自主辦學,在沒有外部給予教學質量保障壓力的環境下,由內而外的教學質量管理又顯得缺位。從某大學雙學位的教學質量管理來看,學校層面對于雙學位本科教育還沒有建立起統一的監控體系:學校對于雙學位專業的設置以及雙學位專業課程設置都不會進行嚴格把關;對于教學運行的監控不納入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整個教學環節的安排以及過程管理寬松;對于教學效果評價不納入考核體系,例如學生的教學評教不跟教師教學業績掛鉤。學院層面,由于外部教學質量保障壓力較弱,再加上師資有限、辦學經費等因素,教學質量保障無力。
輔修及雙學位在辦學目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學質量過程監管等方面的不到位,致使輔修及雙學位教育質量堪憂。
三、輔修及雙學位教育的思考
1.增強市場競爭意識,積極努力辦學。一直以來,我國高校專業結構調整的空間很小,這一方面跟我國高校專業設置管理制度有著很大關系,我國高校的專業設置管理制度是一個典型的“國家主宰的”專業結構,國家對高等教育專業設置與知識的總體格局實行著強有力的控制,地方和大學雖然也被賦予了一定的權限,但僅具有象征性參與的意義[3]。另一方面,專業仍然是高校內部最基礎的“細胞”,專業壁壘森嚴。所以主修專業的辦學一直是自上而下的一個過程,市場靈敏度較低。輔修及雙學位教育主要依托高校自主辦學,在利用高校優質資源,積極響應市場需求以及學生個性發展需要方面有著很大優勢,高校在輔修及雙學位教育中應增強競爭意識,建立完善的輔修教育體系,以滿足學生的不同要求,積極致力于復合型人、創業型才培養,使學生的潛力得到極大的發揮,通過學生以及社會的反應,逐漸形成口碑,進而提升整個學校的辦學質量。
2.增加溝通交流,積極營造輔修及雙學位的學習氛圍。良好的學習氛圍,對于教學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參與輔修級雙學位的學生來說,一方面有主修專業課程相對繁重的課業壓力,另一方面,對于輔修及雙學位學習有著較強的期待,如何營造一個愉悅、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學習氛圍,使得學生有情感上的認同,尤為重要。首先,配備班主任,而且最好是該輔修專業較為資深的老師,兼具導師的功能,在加強輔修及雙學位班級的管理,引導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的同時,還可以對學生的輔修及雙學位的學業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一些困惑,以便學生高質量地完成自己的輔修及雙學位任務;其次,可以設立一定的獎學政策,引入競爭機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雙學位學生座談會中,學生對于雙學位班級配以班主任、班干部以及設立獎學金制度表現出較高的期待。眾所周知,學校針對主修專業有著相對完備的獎學金政策,而輔修及雙學位在獎學政策方面處于空白,學校或者輔修及雙學位開辦學院可以根據輔修及雙學位的實際,設立獎學制度,獎勵那些學習刻苦,品學兼優的學生,積極引導學生努力學習。
3.增強課程安排彈性,積極探索輔修教育的教學管理。輔修及雙學位伴隨學分制而產生,它最理想的教學管理是在完全學分制的基礎上,融于正常的教學體系中。具體來說,即是公布給學生主修專業和輔修專業的課程計劃,具體選擇修讀的時間由學生自行安排,只要修滿相應學分,就頒發相關證書。但就目前而言,教學管理的完全學分還有相當的距離,另外,我國“嚴進寬出”的教學體制負荷不了學生不能如期畢業的壓力,所以筆者認為目前輔修及雙學位教學安排融于正常教學體系中尚有困難。那么,在相對獨立的輔修及雙學位教學體系中,增強課程安排的彈性,例如可以固定輔修及雙學位課程安排的時間段,在課程開設方面盡量突破修讀學年學期,放開輔修及雙學位選課的專業及年級限制,使得學生報名修讀與自行選課修讀可以并行。
4.增強質量意識,建立健全輔修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教學質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題,同樣,雙學位的教育教學質量關系到雙學位教育的生命力。盡管現今國家在學位認證以及相關待遇政策方面都處于空白,但是雙學位致力于培養的復合型人才是社會最受歡迎的,其本身就是一種證明。所以,雙學位教育尤其要增強質量意識、競爭意識,建立健全輔修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保障其質量。學校應建立專門的委員會,對輔修專業的開設資格包括培養目標、專業課程計劃、師資情況等進行嚴格審定,并將輔修教育的教學過程保障納入普通的本科教育體系,不要區別對待,對于雙學位教育運行包括教學秩序、評教制度、畢業生跟蹤等過程進行監管。學院應盡量為輔修教育配備優質的師資,并在薪酬等方面有所傾斜,以保證輔修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楊宗仁. 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J].江蘇高教,2011(3).
[2]葉雙,曾志新. 多渠道共享教學資源[J].中國高教研究,2008(12).
[3]樊平軍. 專業設置:一種官方知識的控制[J].中國高教研究,2007(7).
責任編校:徐希軍
中圖分類號:G64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730(2015)05-0143-04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5.034
作者簡介:李玲霞,女,浙江臨安人,浙江農林大學助理研究員,碩士。
*收稿日期:2015-04-16
網絡出版時間:2015-11-11 10:42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1111.1042.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