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納納
摘 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環境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內容之一。目前我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環境的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缺少健全和完善的發展機制,很多大學生在交往環境下的行為表現的不成熟,如在交往認知、交往態度、交往技巧、交往心理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很多問題,所以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問題應給予高度重視,這樣的問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問題陷入被動,無法充分發揮能動作用來促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發展。也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秩序的良好形成,阻礙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開展,妨礙了大學生優良的習慣和品德以及其他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基于此,對其未來的發展還需進一步的探索和研討。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環境;路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2-0162-02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創造人。”人的生存和發展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的,環境會對于一個人的政治思想、價值觀念和道德品質的形成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每個人思想認識的形成和發展都是主客觀條件在實踐基礎上相互作用的結果。通常條件下,環境重的積極因素會影響到人們,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觀念;相反,環境中的消極因素也會影響到人們,使人們在思想上變得消極落后,并且阻礙其自身的發展。因此,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環境的研究,是全力促進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關鍵;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環境的研究,是全面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環境的現狀
1.高校周邊環境尚需“凈化”
大多數高校都處在城鄉結合處,所以各方面建設和規劃還不夠完善,這就成了城市文明建設與高校文明建設的薄弱環節,如果高校的周邊環境不能夠健康良好,不僅會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更嚴重的是,還會對高效的正常教學管理秩序和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造成嚴重地不良影響,最終影響大學生正常有序“象牙塔”般的生活。因此,高校周邊環境對經濟利益的需求與大學生對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形成的深厚的矛盾,成為了高校周邊環境治理難上加難的主要原因。高校周邊不良環境主要表現為:第一,高校周邊環境社會治安較差,對師生安全造成威脅。第二,高校周邊文化環境不良、低俗。第三,高校基礎設施落后,不能大學生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2.部分家庭偏執思想的影響較深
對于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除了家庭環境是否良好之外,家長的教育思想是否先進合理更是重中之重。然而,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環節中,往往由于家長的偏執思想,好心辦壞事,嚴重影響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主要表現有:第一,家長的對子女的過度期望。第二,家長的軍閥鎮壓式的教育。第三,家長對子女的過分溺愛。
3.虛擬網絡世界給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環境帶來了“雙刃劍”
以計算機網絡為代表這場信息革命,對整個社會、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影響不僅深遠,而且巨大。大學生作為最有活力的一個群體,不僅接受新事物快,同時也更容易受到新事物的影響。細膩的網絡世界影響著大學生的各個方面,這種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其中正面的影響是:第一,網絡為大學生交往提供了自由的空間。第二,網絡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范圍擴大。網絡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負面影響表現為:第一,網絡交往弱化了大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第二,網絡交往使大學生的交往行為缺乏規范。
4.部分大學生在交往環境中處于邊緣化的被動地位
大學生作為社會的特殊群體,承載著實現國家和家庭的希望,受到了國家和社會重點關注和保護,但是在現實的社會交往中,經常出現得不到重視被邊緣化的情況,對大學生的內心造成了嚴重的傷害,主要原因有:第一,大學生缺乏人際交往經驗。第二,大學生看待社會問題過于理想,膚淺。第三,大學生獨生子女特性尚未退化。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環境優化的路徑
路徑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學性的內在要求,非常具有現實意義。路徑研究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經驗的理論化,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現實化,能夠有效地聯結思想政教育理論和現實。它能夠將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環境等構成具有內在同一性的有機整體,從而找到正確的解決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1.社會交往環境的優化路徑
第一,樹立科學的理念,尊重大學生,服務大學生,發展大學生。第二,在社會實踐中,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實際,貼近時代發展。第三,校園文化建設要充滿生活氣息。第四,要滿足學生的合理需求,依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分別是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求知需要和審美需要、自我實現的需求。在重視學生物質需要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生的精神需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塑造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2.家庭交往環境的優化路徑
首先,父母必須具備良好的個人修養素質。父母要從言行、道德自律、價值觀、美感等得到全方位的提升。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要做出一個好的榜樣,并予以孩子適當的鼓勵,這樣孩子才會在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其次,家庭成員之間要相互關心、相互愛護、寬容體諒,盡力滿足彼此的合理需求,這樣家庭的氣氛才會輕松愉悅。孩子在和諧的家庭環境下長大更容易與其他人相處,融入社會,為他人考慮,建立自己的有效的人脈關系,為今后發展成才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最后,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要符合實際,切不可急功近利。多了解孩子的個人發展特點,在這里主要考慮兩方面因素:遺傳對孩子的成長具有可能性,先天的聾啞人通過后天的行為訓練不可能成為音樂家,要借鑒家庭的遺傳因素,揚長避短,考慮到生理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主動與孩子溝通,建立平等的對話關系,知道孩子的興趣所在,選擇正確的發展方向,激發孩子的主觀能動性,這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endprint
3.高校內部交往環境的優化路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參與式同樣要求校領導親自帶動大學生朝健康的方向發展,讓他們受到鼓舞,發揮積極自主性,在教育學生的同時,教育者也達到與時俱進,自我教育的目的,可謂雙利雙贏。整體性包括育人目標的整體性、協調管理的整體性、活動引導的整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載體,彼此互相配合,密切聯系。堅持一加一大于二的原則,使它們有機結合起來,發揮整體更大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繁多,較為復雜,始終處于一種動態規律。我們要堅持動態理念,掌握動態關系,實現動態管理。其次,完善機制。所謂機制是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本文研究的機制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運行規律。認識這種內在的規律,選擇必要的工作手段,才能將高校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利互容。因此,我們分別要推動運行的動力機制、統一協調的運行機制、物質與精神的并重機制。再次,選擇管理載體。所謂管理載體,是指為達到提高思想政治德育素質,通過一定的組織,以推動發展為目的,由教育者指出令條規范大學生,以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最后,優化環境。良好的物質與精神環境無疑是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循環的重要因素。我們不僅要優化課外環境,同時也要優化課內環境,讓大學生在一個舒緩積極向上的氛圍中領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做到感染每一個人,大家都積極參與,取得更加滿意的效果。
4.網絡交往環境的交往路徑
為提高大學生網絡交往環境,就必要著實加強主體性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交往環境優化的合理配合才能達到最有效的結果。第一,建設全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網絡教育平臺,積極倡導高校工作網站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網站要提出弘揚我國優良傳統文化,以鮮明的馬克思主義為立場,加強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正確的教育核心,讓青年教育更加適合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并且堅定不移地拒絕西化的負面意識形態的影響,創造性的開設思想政治網上教育。第二,大力推進校園網建設,包括全國各高校外部建設和內部建設,形成大學生交往的虛擬社會,同學可以通過校園網絡進行學術討論,就業咨詢,交友娛樂等。教育者負責通過校園網傳遞正能量,定期創設活動論壇,這潛移默化地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第三,堅持抵制網絡上的有害信息。面對互聯網上的形形色色的不良信息,大學生必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不道德的犯罪行為做斗爭。這要求學校加強對校園網的監控管理力度,為高校創造純凈的的網絡環境,建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
參考文獻:
[1] 于成學.做有思想會實踐的教育行者[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0.
[2] 陳國麗.當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優化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1.
[3] 焦翠麗.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0.
[4] 李紅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環境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1.
[5] 李杰.思社會轉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優化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0.
[責任編輯 柯 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