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劍青 韓俊俊
我國是世界上濕地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亞洲濕地類型最齊全、數量最多、面積最大的國家。保護濕地資源,維持濕地的基本生態過程,對改善我國生態環境和保障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我國濕地保護已取得一定成績
在濕地保護方面,我國政府向來十分重視,并實施了了一系列保護濕地的措施。
首先,我國政府十分重視濕地調查和科學研究工作,五十年代以來,有關部門和科研教學院所就濕地調查、分類、形成演化、生態保護、污染防治、合理開發利用與管理等領域開展了多方面的科學研究,開展全國濕地資源調查,初步掌握了全國資源狀況;對沼澤、湖泊、紅樹林、珊瑚礁等生態系統進行了長期深入的研究,積累了大量資料;在一些珍稀水鳥的地理分布、種群數量、生態習性、飼養繁殖、致危因素以及保護策略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通過開展鳥類環志工作,對中國鳥類特別是水鳥的遷徙活動有了深入了解。在濕地水生動植物生態環境科學研究方面,主要開展了黃渤海區、杭州灣、大亞灣、長江流域、淮河流域、珠江口等海域與流域的污染與生態系統的研究。在世界淡水豚的研究領域中,中國關于白鰭豚的科學研究工作處于領先地位;楊子鱷、中華鱘、胭脂魚等物種的人工繁殖已取得成功;大鯢、海龜、山瑞等物種的人工馴養以及其它相關科研領域里的一些研究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其次,建立各種濕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是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和濕地資源的有效措施之一。中國從70年代開始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截止1999年底,已建立各種類型濕地保護區260處,保護面積約1600萬公頃。其中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43處,面積約402萬公頃。這些保護區為保護濕地資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國際重要濕地、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和多功能利用區等多種保護管理形式并存的保護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再次,多樣性保護濕地生物工作也是濕地保護的重點任務之一。我國政府十分重視濕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為保護珍稀瀕危水禽,已將11種水禽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將22種水禽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對部分珍稀、瀕危物種,除在保護區內就地保護外,還進行了人工繁育工作。朱鹮是當今世界最瀕危的涉禽。從1981年在陜西秦嶺洋縣境內發現7只朱鹮以來,開展了多方面的朱鹮保護和人工繁殖科學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1999年野外種群和飼養種群總數達到約200只。為加強對濕地野生動物的易地保護,中國已建立了揚子鱷、中華鱘、達氏鱘、白鱘、白鰭豚、大鯢及其它瀕危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區或繁殖中心。安徽省揚子鱷繁育中心的揚子鱷種群已達8000多條。
另外,水資源短缺和污染問題也是濕地保護所面臨的問題。水是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是淡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人均擁有的淡水資源量在世界排名第109位。中國政府歷來重視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積極采取措施解決水資源短缺和污染問題。特別是加強各類濕地的污染控制和防治,同時在水資源優化配置、調整用水結構、普及現代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有效利用率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最后,為了提高全社會全民濕地保護意識,有關部門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大力宣傳濕地的功能效益和濕地保護的重要意義。以“世界濕地日”“愛鳥周”和 “野生動物保護月”等為契機,積極組織開展宣傳活動,并編輯出版大量的宣傳保護濕地的書籍、畫冊、電影以及錄像片,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教育效果,促進了全民濕地保護意識的提高。人民網、《人民日報》《經濟時報》《綠色時報》等媒體,都利用自身的平臺大力宣傳濕地保護。另外,近年來,在中小學教材中增加了濕地保護的有關內容,培養青少年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在高等院校設置了與濕地相關的專業。政府及有關部門多次舉辦培訓班和講習班,大大提高了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濕地知識水平和管理技能。
開發與保護并存的濕地公園
城市的急劇擴張,使得更多的濕地被包入城市區域,城市不合理的開發行為導致了城市濕地功能的退化甚至消失。濕地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而濕地公園的出現很好地緩解了開發與保護濕地的矛盾。
濕地公園是一種類似小型的自然保護區的地方,不同于一般意義的自然保護區和公園,它是兼有物種及其棲息地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環境教育功能的濕地景觀區域。城市濕地公園不僅可以保護濕地的生態環境,也可以為人類提供一個休閑人文的旅游休憩的環境,同時其游憩功能也為城市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根據《濕地公園管理辦法》,濕地公園分為國家級濕地公園和省級濕地公園。國內比較典型的案例是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杭州市區西部,屬于典型的位于城市邊緣的次生態城市濕地。其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質樸、文化積淀深厚,曾與西湖、西冷并稱杭州“三西”,是目前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于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近年來該濕地的生態保護與旅游開發和諧發展的先進經驗引起了極大關注。該項目的科學規劃、成功運營,在很好地保護了濕地環境的同時為杭州的旅游業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拉動作用。
西溪模式可概括為:根據國家的濕地公園試點要求,堅持“生態優先、最小干預、修舊如舊、注重文化、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六大原則,全面加強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保護,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特性和基本功能,保持和最大限度地發揮濕地生態系統的各種功能和效益,積極進行生態系統保護、園區環境修復、法規條例制定等。
西溪濕地公園的策劃主要考慮到了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基于濕地自然生態,充分體現濕地特點。主要項目有陸地和水上濕地自然觀光、觀鳥、觀魚、觀蟲等,利用濕地進行自然知識和生態知識的教育,建造了中國濕地博物館;二是選擇性保留原有民居,西溪濕地是將農居建筑分為搬遷型、控制型和聚居型三種類型來處理,尊重和挖掘民俗。民俗旅游項目包括農居、農具參觀,每年開展的柿子節、龍舟節等;三是放在杭州市城市公園體系中來策劃、設計游憩產品,深受杭州市民和外地旅游者的喜愛。西溪濕地通過差異化來實現與城市其他旅游區的一體化,已經形成西湖、西溪濕地、西冷印社杭州“三西”品牌。endprint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的建立和發展,涉及到政府、百姓、原住居民、經營組織等多種實體利益,不僅要公眾利益、原居民利益、社會團體利益兼顧,還要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三平衡。要達到這一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長期的實踐中,西溪濕地公園取得的經驗,值得擁有濕地資源的各省市相關單位借鑒。
在我國濕地政策法律不完善,保護資金缺乏,保護濕地意識不強,國內濕地面臨威脅的大背景下,各地區對濕地的重視程度和保護措施有所差異,一些地區在不斷摸索中取得了某些成效,也有些地區得到了濕地惡化的教訓。保護濕地需要不斷總結教訓,借鑒經驗,完善不足, 呼吁人們對濕地的重視,共同挽救正在不斷消失的“地球之腎”。
應加快推進濕地法治化之路
雖然多年來濕地保護工作在政府的努力下有了不小進步,也取得很多成績。但不可否認的是,濕地的現狀并不樂觀,需要我們做的還有很多,迫在眼前的就是濕地法治化。
1992年中國政府正式加入了《濕地公約》,2000年,國務院17個部門聯合發布《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2004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出了《加強濕地保護的通知》,同年,國家林業局正式公布《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5年8月份,中央編辦正式批準成立了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2007年8月份,國務院正式批準建立中國履行濕地公約國家委員會,這也是我國第一個經國務院批準的設立的國際公約履約的一個國家委員會,此類公約和規劃的設立和實施為濕地保護奠定相應的理論基礎和依據。
我國制定了《2002—2030年的全國濕地保護規劃》,2003年國務院正式批準。為了落實好這個規劃,從“十一五”開始,國家林業局就分階段,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五年規劃制定了“十一五”規劃和“十二五”規劃。“十一五”整個規劃的投資總額約90個億,其中,中央48個億,地方配套42個億。規劃了四個方面的項目:一是濕地的保護工程,二是濕地的恢復工程,三是可持續利用示范工程,四是能力建設工程。另外,“十二五”濕地保護規劃的投資總額是129個億,共有738個項目,目前已經執行了115個項目。
這些項目的實施對于保護我們國家的濕地、改善濕地的生態狀況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但相比于其他國家,我國濕地方面的法律還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加快濕地立法,完善濕地保護的政策和法規體系。法律是最有力最強制的措施,濕地治理也應做到有法可依,為了防止我國濕地生態環境繼續惡化,濕地立法刻不容緩。目前,我國缺少專門的濕地保護法律法規,與濕地保護管理有關的法律條款分散于《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水法》等法律法規中,濕地的保護管理、恢復改造、開發利用、執法監督等仍然存在多頭管理、責任不清、管理不到位等現象,直接影響到濕地保護的力度和成效。因此當前的關鍵是推進濕地立法工作,完善濕地保護的政策和法規體系,通過立法來規范濕地的保護和管理。
同時,濕地保護還需加強濕地保護力度和各級濕地保護管理機構建設,建立濕地保護管理的協調機制;重視濕地調查、監測、保護、恢復等科技支撐工作,多層次、多渠道籌措濕地保護資金;濕地污染要防治、治理統籌兼顧;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濕地保護意識;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
濕地關聯著區域甚至國家的生態環境,蘊含著豐富的生物資源,對濕地的保護應多方聯動。濕地保護并非一國一人,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長久堅持,調動多方面積極性才能完成。因此,濕地保護沒有終點,需要我們長期進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