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調查顯示:學校對性教育重視不足、教材師資缺乏,教師自身對性教育也一知半解,學生渴望有正規的性知識獲取渠道。由此認識到以下三個方面:營造課程學習環境,設立青春期健康教育基地;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課程資源,注重教學類型、開展方法以及課堂的實例展示;重視課外活動的課程資源開發,充分利用課外活動的主陣地—社團以及社團活動的展示。
關鍵詞:性教育;課程資源;實踐
20世紀80年代,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開始在高中嘗試進行性教育課程。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30多年過去了,中學性教育課程仍沒有得到普及,相反,性教育的形勢更加嚴峻。沒有課程資源支持的課程實施必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阻礙,所以性教育課程受限制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性教育課程資源的缺失。然而只有剖析出性教育課程資源缺失的問題所在,才能更好地開發與利用性教育課程資源,真正為中學健康教育提供幫助。
性教育課程涉及的資源包括來自教材、教師、學生、家長、學校、家庭、社會等所有來源。與日益開放的性文化相比,大多數人的性觀念相對封閉。從學校教育者的角度來看,面對青少年性意識的產生,男女同學間個別交往的頻繁以及“早戀”的出現,許多教師視之為“不可思議”,不能接受。他們動輒點名批評,隨意請家長,甚至施禁令,卻不能提供有效的指導。從家庭教育方面看,有的家長仍持有封建傳統的性觀念,“談性色變”,視性為丑陋、骯臟的東西,不可言談,不敢正常地、自然地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當孩子問到性問題時,總是躲躲閃閃。有些家長不了解青春期孩子們性心理的變化,對于他們渴望與異性交往的心理不理解,將孩子們的有關性知識方面的動態,一律看成“不正當”,于是偷看孩子信件者有之,訓斥打罵者有之,跟蹤盯梢者有之。結果不但不能科學地對孩子們的性心理給予引導,反而加劇逆反心理,甚至造成“物極必反”,使正常的異性交往變為“早戀”,有的甚至走得更遠。
另一方面,互聯網也是一把雙刃劍,在帶給中學生許多新知識、新理念的同時給他們帶來了許多負面的東西。在互聯網中,教師、家長沒講的性知識,青少年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學到。關于性一類的話題,諸如對自己身體變化的疑惑,性心理的沖突和煩惱,愛的渴望與情感滿足,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去溝通、去討論、去咨詢。網絡作為現代化的一個信息傳播與溝通工具,無疑對青少年的性教育有著積極作用。但網絡中傳播的性污染,如果不加以控制與管理,帶給青少年的毒害也是非常嚴重的。
筆者所在的江蘇省懷仁中學,關于性教育的重視程度正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東風慢慢強化起來,其目的是為爭創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唯一一個“青春期健康教育基地”和“無錫市青春期健康教育合格學校”。學校管理層作出重要的指示,積極營造學校環境,單獨設立性健康教育咨詢室,購買了一批與青春期性教育有關的圖書。并結合學生生涯發展,建立了學生發展指導中心。
性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處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他們兼具兒童和成年人的某些特點,但他們既不是兒童,也不是成人,而是經歷著人生從生理、心理和社會性都走向全面成熟的重要階段。伴隨著男女兩性身體形態的變化和第二性征的迅速發育,青少年的獨立意識、性意識和性情感開始萌發,他們渴望與異性交往,希望了解性知識。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往往因為得不到科學的指導而陷于迷惑、焦慮或沖動之中。青春期性教育是幫助青少年度過這一時期所必需的。
要實現高中性教育的目的,就必須切實加強高中性教育中的課程管理。從宏觀角度看,學校管理層對高中性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要做的具體工作如下。
一、加強對性教育課程的管理與開發
鑒于性教育課程的特殊性,筆者認為主要是需要國家對該課程的標準實行宏觀管理,調動地方和學校對高中性教育課程管理的積極性。同時,照顧到不同地區的經濟和文化背景方面的差異性,充分利用當地和各自高中的性教育資源。學校是真正發生教育的地方,所有課程計劃只有到學校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實。學校性教育課程也不例外,主要實現包括兩層基本含義:①國家性教育課程和地方性教育課程的有效實施。②校本課程的合理開發,把顯性的性教育課程與隱性的活動課程有機結合起來,創造性地利用各種靈活多樣的教育教學活動形式,實現高中性教育的目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性教育資源,搞好性教育課程的開發與利用,并把對性教育工作的管理情況作為評價教育主管部門與學校校長工作成績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
二、明確性教育課程的理念與目標
從性教育的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轉變,把性教育顯性課程與經驗課程(指結合實際生活的、活的課程形態)結合起來,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性教育課程體系。高中性教育課程的具體目標:
第一,性教育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從過去單純注重傳授性生理、性心理、性倫理與性道德等某一方面知識的教育,轉變為引導學生掌握適應身心發展的性知識,學會與異性體面地交往,打破傳統的高中教育基于精英主義的唯升學取向,關注學生“全人”的發展。
第二,精心設計性教育課程的實現形式,改善學生對性知識與異性交往的學習方式。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倡導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確立學生在性課程實施中的主體地位,以避免使學生成為性知識容器的現象。
三、合理選擇和組織性教育教材
高中性教育課程教材選擇的內容包括:①性生理方面:主要包括性器官的生理功能和解剖知識的教育,使青少年對兩性器官的結構和功能有科學的認識,正確認識自身出現的第二特征,正確認識月經和遺精,積極預防和治療性生理疾病,獲得自身保健的基本常識。②性心理方面:主要包括對自己身體過分關注問題的教育,早戀危害的教育,白日夢的問題,自我意識,自我發現的迷惘,即性角色同一性的問題,遺精恐懼與初潮焦慮等性發育迅速成熟與性心理相對落后的矛盾問題,異性相吸引,異性交往與社會壓力的矛盾問題等的教育。③性倫理道德方面:主要包括人類繁衍的性倫理。社會性教育,性文明的教育,通過母親節,教育學生對父母哺育自己的艱辛要感恩的教育,正確的男女交往禮儀教育,要尊重婦女,熱愛婦女兒童的教育,保護女性的權益,尊重婦女的人權的教育,黃色書刊和影像制品危害的教育。④性法律方面:包括婦女身體和隱私受法律保護、具有不可侵犯性的教育,我國憲法、刑法關于性犯罪的有關處罰,我國對黃色出版物的處罰規定等法律法規的教育。⑤性傳播疾病的預防教育。
四、積極開展學校教育活動
學校教育活動包括班隊會、校會、專題講座、知識競賽、參觀性健康教育展覽等。學校性健康教育活動與學校教育活動結合更具有針對性和靈活性,可根據學生在學校出現的與性健康教育有關的突發問題、具有代表性問題及時開展教育活動。如通過班隊會對不同年級學生進行適合其年齡和心理特點的異性交往方法指導;利用校外計生委、派出所、法院、醫院等給學生開展專題講座;通過知識競賽拓展學生性健康知識。這些學校教育活動能突破課堂教學的時間、內容和形式限制,發揮專業人員的優勢,綜合利用校內外人力、物力資源,使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內容易于學生接受和內化。目前,江蘇省懷仁中學作為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中小學生性健康教育基地,關于性健康教育的課程資源還是開發和利用,成效頗為顯著。
五、努力營造學校環境育人
學校環境包括物質環境、事物環境、人際環境等。學校環境從某些角度可以體現學校文化,學校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則包括顯性教育影響和隱性教育影響。所以,可以在學校物質環境中定期布置一些與性健康教育相關的板報、壁報、宣傳欄,并提供咨詢熱線、少男少女信箱、咨詢室,開發和建設性健康教育的教學課件、教學圖文資料、音像制品等教學資源,圖書館可以配置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圖書資料等,這些物質產生的影響都是學校物質環境的顯性教育影響。顯性教育在學校創立了一種文化氛圍,有利于使學生擺脫性神秘、性齷齪的不良認識,以科學和人文的態度對待性健康教育。而學校物質環境對性健康教育的隱形影響也應該受到重視,如學校衛生間每個便池要有隔板和門構成獨立空間,進衛生間最好有緩沖區,這樣的如廁環境給學生隱私意識,也是對學生自我保護的隱性教育。再比如學校教師之間的交往、師生關系同樣是學校人際環境對學生的隱性教育,這都是環境對學生的潛移默化影響,其教育效果不亞于顯性教育效果。
六、設立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基地
鑒于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2004年成立的“錫山區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基地”規模偏小,標準不高,設施不齊,難以適應青春期教育的現實需要,再加上錫山區在青春期教育方面需要有一個能夠與錫山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計生工作、教育工作水平相匹配的場所,在學校領導老師的積極爭取和努力下,把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基地就設立在該校,并于2009年正式掛牌成立。通過發放宣傳資料、借閱圖書、開設多媒體講座、觀看影像資料、自助視聽設備查詢資料等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開展青春期教育活動。同時,學校還設立心理咨詢室,幫助青少年開啟心靈的窗戶,消除困惑,培養健康的心理,促進快樂成長。
七、多渠道開展課堂教學
將同伴教育引進了課堂教學。同伴教育主要利用朋輩間的影響力,通過發展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和自助群體,抵御來自社會和媒體的消極影響。這一方式改變了青春期性教育的傳統教育者(教師、家長)與受教育者之間的溝通障礙。由于教育的雙方都是青少年,具有更多的共同語言和“經驗范圍”,有利于坦誠平等的交流。同伴教育經常以討論、游戲、講故事等形式展開,并配合多種傳播載體和實物模型,既生動又有效。此時,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幫助者。
通過主題班會、第二課堂、情景模擬表演等活動,進行正確的豐富多樣的行動指導,除開設青春期性教育課外,開展各種活動是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途徑。在活動中根據青少年學生的年齡特點和不同的心理需要,因勢利導進行相關的青春期性教育,培養學生健康成才的信心。充分發揮校刊、廣播等媒體的功能,搞宣傳板報評比,進行春游、秋游活動等,拓寬少男少女的感情天地,把友誼與集體的溫暖融化在健康成長的氛圍之中,讓學生在活動中能量得到釋放,感情得到升華,人格得到完善。
進行個別輔導,解決學生青春期的困惑與煩惱。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性生理、性心理方面有不少的苦惱,有時在群體活動中不好意思將自己的困惑提出來。針對這樣的情況,通過“悄悄話”信箱和心理咨詢室來幫助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悄悄話”信箱是通過信件交流的方式,用筆答循循善誘地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心理咨詢室服務功能則有四大版塊:青春期困惑輔導、適應性問題輔導、學習問題輔導和情緒調節輔導。相關老師利用課余時間為學生服務,用個別咨詢的方式解決具體問題,學生用心聆聽,教師用愛指引,這樣的教育效果一般都較理想。考慮到學生進出心理咨詢室的思想顧慮問題,學校特地將心理咨詢室設置在學校圖書信息樓,那里平時是沒有學生和教師的。
青春期是一個不穩定期,是一個可塑造卻可能多方向發展的時期。幫助青少年順利度過青春期,完成健康身心和建構人格,并掌握社會人際交往能力,是人生從幼稚到成熟的關鍵銜接,也是青春期性教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重要價值所在。對學校來講,管理的最好手段就是在“第一渠道”課堂里進行教育,而課程是“學習環境的占有”。從這個角度而言,性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實現性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性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是集中體現和反映性教育思想和性教育觀念的載體。因此,性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居于性教育的核心地位。
【參考文獻】
[1]李增慶.青春期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208-217.
[2]司繼偉.青少年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2009-261.
[3]劉在花.青春期問題與教育方案[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83-107.
[4]Jeffrey Jensen Arentt(美).長大成人[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71-92.
[5]胡瑩,李東明.青春期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108-133.
[6]閔樂夫.青春期性教育[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32-114.
陸建新,江蘇省懷仁中學副校長。江蘇教育學院畢業,2007年獲蘇州大學教育碩士學位。中學高級教師,無錫市錫山區教學能手,錫山區德育工作帶頭人。曾獲得無錫市先進德育工作者、錫山區十佳青年教師、錫山區青年崗位能手、高考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主持了省重點資助課題《中學性教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