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明 趙丹
內容摘要:如今,課堂教學改革走向縱深,各種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層出不窮。真正的課堂教學改革應該以敬重課堂為前提,在了解學生認知的基礎上,以先進的理念為支撐,達到實現課堂教學“華麗轉身”的目的。
關鍵詞:教學改革 了解認知 敬重課堂
我想從我支教時的一次觀課活動說起。
那天早上,我們來到一所實驗小學,參加當地研培中心組織的課堂教學展示活動。懷著一份美好的期待,我靜靜地坐在座位上,等待著精彩的開始……
第一節課執教的是《中彩那天》。這個課堂給我的感覺是老師很努力,學生很配合。第二節課執教的是《翠鳥》,我的印象是老師很主動,學生很聽話。兩節課的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開展小組合作實驗,做出了當地課堂教學模式特點,為大家以后的課堂教學提供了范例。在課堂所有的環節中,我最喜歡課前活動中孩子們的“大家唱、大家跳”,和著美妙的音樂,做著優美的律動,一切都是那樣可愛。說實在的,我很喜歡看剛進教室的孩子的樣子,那是他們最本真的天性。然而,經過老師在課堂上“調教”之后,他們似乎失去了些許東西。難道,這就是我們的語文課堂嗎?頓時,我曾經美好的期待變成了一種說不清的祈禱……
先說說《中彩那天》。本來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父親面臨一個什么樣的道德難題”,學生早就已經弄懂了。但是,教師還是牽著學生繞了半天,還讓學生分為兩大組進行了辯論——“還車”還是“不還車”,課堂完全游離于文本之外。這樣的課堂怎么能高效?李政濤教授說過,學生已知的不講。那么,作為教師,我們了解孩子已有的知識嗎?對學情充分了解過嗎?學生能力的提升點在哪里?應該運用什么方法和策略?顯然,這位老師缺乏思考。在后面的環節,為了讓學生練筆,教師讓學生寫寫父親在把彩票上的“K”字擦去時的心理、動作、神態。這一點我也是存有歧義的。因為,在那時的父親最真的想法是想擁有汽車,想占有庫伯的彩票,因此他才擦去了“K”字。在這里讓學生感受父親的心理是不合時宜的,它教的是一種心理的陰暗。怎樣把握好讀寫結合的時機?怎樣找準讀寫結合的點?如果真要寫,完全可以放在父親給庫伯打電話之后,那時的父親是怎樣的一種釋然,這個寫作的點才是充滿正能量的。看來,很多語文老師在琢磨教材上還缺乏精致。如果我們只是為了做而做,有時還不如不做。
《翠鳥》更是讓我詫異。首先,教師出示目標:
1、學習課文內容,了解翠鳥特點,感受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2、學習作者觀察的順序和抓住特點進行觀察描寫的方法,以及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我在想:三年級的學生,能看懂嗎?對于這種目標的表述,教師完全沒經過斟酌,照搬教參上的內容,硬生生地甩給學生“自學”。對于怎么達到目標的途徑和方法(也就是策略問題)是一片模糊。為什么我們不能用孩子能讀懂的語言表述呢?很顯然,有的老師缺少“一根筋”,這根“筋”就是對課堂教學的敬重。我真可憐這個班的孩子,總有一天,他們會被“拔”的不行。總有一天,他們會厭惡我們的語文,厭惡我們祖國的文字。
還記得這樣一句熟悉的口號: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我覺得首要的是“完完全全為學生”。我們的語文課堂究竟要給孩子帶來什么?我還是那樣認為——愛語文,愛我們的文字。這種情感勝于一切其他的所謂訓練。很多朋友都對我提到的英國的《灰姑娘》教學很感興趣。在那樣的課堂里,看到的是一種人性的美,是一種溫暖的生長。我們首先應該弄明白的是“為什么教”,而不是“為了教而教”。只有弄清了“為什么教”,我們才會真正明白教學的意義,了解教育的真諦。
然而,我們現實的語文課堂步履總是顯得沉重。在紛繁復雜的理念面前,在眾多的課堂改革實驗面前,大家面面相覷,一臉惶恐。作為一個執教語文多年的一線教師,我想說:課堂改革離不開先進的理念,但,更離不開一個老師對自己專業的敬重。離開了這種敬重,一切先進的理念都會失去堅實的基礎。
(作者介紹:李華明,趙丹,教師,現居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