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莉
〔摘要〕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CBE)是目前發展迅速的一種職業教育思想和模式,主要關心受教育者的學習產出(learning output),以受教育者獲得某專業領域的能力(competency)為主要目標。本文基于CBE思想,針對藝術設計專業進行了深入的能力分析,并結合能力的具體內容進行了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內容和過程設計,為利用CBE思想提高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關鍵詞〕能力本位教育藝術設計能力分析課程設置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CBE)是目前教育界發展最為迅速、影響最為廣泛的教育思想和模式之一。CBE以受教育者的學習產出(learning output)作為主要關心對象,以受教育者獲得某領域的專業能力(Competency)為主要目標。其基本思想是通過深入分析特定專業領域就業所需的專業知識(professional knowledge)、專業技能(professional skill)、實踐經驗(practical experience)等方面,形成特定領域的專業能力,并根據專業能力培養的需要,設計特定的學習目標、操作實踐、能力評估等過程。本文針對藝術設計專業的教育和教學,基于能力本位教育思想,通過對藝術設計專業的構成、教育目標以及從業能力的深入分析,構建了該專業領域的多種專業能力,并結合專業能力培養的需要,進行了教學課程、專業實踐以及能力評價的設計,為提高藝術設計專業的教育質量和教學水平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基于CBE的藝術設計職業能力培養模式
近年來,國內對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但藝術設計教育一直沒有形成較為成熟的教學框架和評價標注,高等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存在教育產出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現象。要想改變這種現狀設計教育者需要確立新的培養模式,“教育看市場,教學看課程”,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中最終的歸宿,在結合社會、行業、職業、學生等動態影響因素的基礎上,確立“能力本位”為主導的課程體系,以最大限度地滿足藝術設計行業對人才的要求。核心內容包括:以職業能力為教育的基礎,并以之作為培養目標和教育評價的標準;以能力為教學的基礎。根據一定的能力觀分析和確定能力標準;將能力標準轉換為課程,采用模塊化課程;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強調學生的自我學習和自我評價。以能力標準為參照,評價學生多項能力;注意教學上的靈活多樣和管理上的嚴格科學;通過授予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或學分,開展“雙證”評價機制等。
二、基于CBE的藝術設計課程體系
利用職業能力分析表進行教學安排
能力本位教育最大特點是整個教學目標的基點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備從事某一種職業所必需的能力。通過職業分析確定的綜合能力標準作為教學科目的參考,以職業能力分析表所列專項能力的由易到難的順序安排教學計劃。課程建設的過程中需要緊跟行業職業需要的發展趨勢,在分析的基礎上得出較為系統的職業能力標準。
課程綜合化或模塊化是改變舊課程結構那種因門類多而加劇教學學時的膨脹、擠占實踐教學的時間,避免不必要的“過渡學習”,既能發揮學科課程的特長,又克服了原有單科分段的弊端。課程模塊化可實現課程結構的秉性化,構建應用型人才合理的知識結構和智能結構,培養更多應用型和創造型人才,也適應課程個性化的要求。
在結合職業能力分析的基礎上進行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建立在職業能力分析基礎上的,模塊化課程體系,突出課程的職業化定位。擺脫“學科本位”的課程思想,將不同課程按完成職業崗位工作任務的需要進行系統的分類、篩選、增加和精簡專業課程的內容。淡化公共基礎課、技術基礎課和專業課的界限,再組成一系列教學模塊或單元,重新整合成為以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藝術設計專業可以在課程中設置四大模塊,即文化基礎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專業技能模塊和專業拓展模塊,四大模塊互相聯系。在文化基礎模塊的設置中減輕必修課程的科目數量,增加選修科目。淡化現有學科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界限,變成專業基礎和技能。為對學生能力掌握情況的評價建立專業拓展模塊,通過一系列綜合性項目來對學生進行能力評價。這一課程體系縱橫有序的網狀結構,各個維度互相照應,形成一種協調的關系,可以較好地解決傳統課程設置中教學與社會就業脫節的問題,提高受教育者的從業能力。
CBE課程的開展基于預設能力假設
所謂“預設能力假設”是指預先設計好學生完成某一職業所需實現的能力內容和標準,設定未來學生能適應該職業的工作行為,這些行為能從職業分析中清楚地獲得并加以明晰的敘述,而且可以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來測量,最后可以通過一定標準評價學生是否獲得這些能力情況。在此過程中強調學生的自我學習和自我評價。在預設能力的教學上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和嚴格科學的教學管理。如圖所示課程均安排在同一學期,結合課程內容的特性,在學期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職業能力的預設。預設以針對出版業職業需求的課程模塊,課程內容包括:版式設計、印刷設計、書籍設計、插圖設計。在實施過程中雖然分段教學,但是課程考核內容整合,打破以前分散考核的方式,這樣能把學生所學知識系統化。同時,教學內容與方法根據職業需求也相應地進行調整。如:在版式設計課程中加入adobe indesign軟件。在現有教學大綱中并沒有存在此軟件的教學安排。此軟件內容是出版行業人員必需掌握的內容之一,讓學生全面地掌握出版行業職業要求的專業能力。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對出版行業從各個環節有較為全面的了解,以此通過學習掌握相關行業的職業能力。
CBE的“雙證”教學評價機制
以能力為主線的藝術設計課程體系需要建立新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或能力評價機制。CBE課程體系以崗位需要為考核內容,包括綜合素質和行業崗位需求的知識和能力。評價體系由若干模塊組成,關鍵是加強技能考核,要求學生畢業時獲得“雙證”,即畢業證和至少一門職業技能資格證或行業競賽相關證書。對于“雙證”機制在現有培養方案里雖有綜合素質學分和創新學分一類的說明,但沒有明確地提出是職業技能資格證書。職業技能證書是以行業組織制定的職業能力標準評價方式。而競賽證書是行業對學生專業技能能力的評價方式。因此,“采用“雙證書”制度,學生不僅要完成理論學習,至少還要取得一門職業技能工種資格證,社會實踐活動也要納入考核范圍,使學生具備創造、創新能力。
總之,課程體系改革是教育界一切改革的縮影與歸宿,是連接設計行業與教育的載體。課程教學的改革應著眼于新世紀文化產業對人才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的要求,建立新型教學體系,促進課程結構體系整體優化,更新教學內容,以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以“能力本位教育”為核心進行課程體系的改革與應用,在藝術設計教育改革上尋求一個新的突破點。這樣的教學改革研究不再是以往一味地去強調“職業素質”能力這些空洞不具體的研究方向。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研究活動的開展與目標的實現清晰而明確,也能確保學生學習與自身能力的發展,明確自己的職業方向。
(責任編輯楊建)
參考文獻:
[1]職業能力培養的歷史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年第3期
[2]陳傳偉;CBE/DACUM模式的教育學特點及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0年第5期
[3]高芳;能力本位教育視角下的職前教師教育改革[J];教育評論;2013(2)
[4].李雨生等;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設計類課程的改革與創新[J];中外教育研究;2011(10):63-64
[5]孫宏艷;能力本位授課的教學改革研究;教育與職業[J];2010年第5期
[6]王秀娟等;構建以技術專業能力為本位的項目課程體系[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