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湖南是中西部農業大省,農村新型金融機構得到了快速發展,促進了"三農"金融服務。但在競爭激烈的農村金融市場環境中,湖南農村新型金融機構都面臨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操作風險。我們分析了湖南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的風險形成的原因和特點,并以湖南村鎮銀行為例提出了湖南農村新型金融機構風險防范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湖南;農村新型金融機構;村鎮銀行;風險防范;對策建議
一、湖南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發展現狀
(一)湖南村鎮銀行發展現狀。2008年3月湖南省第一家村鎮銀行—湘鄉村鎮銀行成立,到2013年2月湖南共設立了29家村鎮銀行(見表1)。村鎮銀行的設立為湖南農村金融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善了“三農”和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環境,提升了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促進了湖南農村經濟的發展。湖南村鎮銀行設立的主發起行呈現多元化格局,既有商業銀行,如華融湘江銀行、上海農商銀行、光大銀行等,也有政策性銀行,如國家開發銀行;同時還包括外資銀行,如匯豐銀行。另外湖南村鎮銀行還出現了商業銀行入湘批量設立的態勢,如上海農商行在湖南設立了12家村鎮銀行,浦發銀行在湖南設立了4家村鎮銀行。目前,29家村鎮銀行資本充足,不良貸款率很低,90%以上的貸款都投向了“三農”和小微企業,且均在開業的前兩年就實現了盈利,運行態勢良好,總體風險可控。
表一 湖南村鎮銀行設立情況(截止2013年2月7日)
數據來源:根據網絡數據整理
(二)湖南小額貸款公司發展現狀。湖南省于2009年6月份啟動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工作,2009年12月8日全省首家小額貸款公司—辰溪陶朱小額貸款公司成立,到2014年10月,湖南省總共成立了201家小額貸款公司,具體分布情況見圖1:
目前小額貸款公司在湖南的放貸業務中,70%的貸款無須抵押,體現了它的優點特點:發放速度快、手續簡單,最快從申請到資金到位只需要3個小時,放貸條件比銀行寬松—小額貸款公司發放的大都是信用貸款,無須任何抵押物。據省金融辦統計,到2012年9月為止,全省的小額貸款公司沒有一筆不良貸款,而所發放的貸款中涉農貸款約占40%。其中不少小額貸款公司立足自身特點,以主要發起人的主打產業為根本,圍繞形成的產業鏈和上下游供貨商、銷售商,解決特定商戶群體的融資問題,提升了產業的運轉效率和產業鏈的完善發展。典型的例子有漣源市源方小額貸款公司,以主發起人的藥材產業為主線,往上游采用“公司+農戶”的農業產業化方式,鼓勵農戶種植下游生產企業需要的中草藥材;往下游構建銷售網絡,發起一批有渠道的零售商。在示范基地的帶領下,不少農戶都欣然加入。
(三)農村資金互助社發展現狀。湖南是一個農業大省,在政策的引導下成立了許多農村資金互助社,既有政府引導的,也有村民自發的。而從2007年后成立的農村資金互助社大都是政府主導,政府提供啟動資金。如湖南花垣縣雅酉鎮排達扣村扶貧互助社,就是由省扶貧辦、財政廳將花垣縣確定為“貧困村村級發展互助資金”試點縣之后,開展的互助資金的扶貧運作。三年來,該村的經濟收益十分明顯,入社農戶能夠及時取得資金投入生產,年純收入增長穩定在7%以上。2009年數據顯示,全村人均年度純收入達2720元,比2006(2100元)年增長
29.5%。可以發現,湖南農村在發展資金互助社時選擇了最需要的貧困鄉鎮發起,這不僅考慮到了它門檻低,“造血式扶貧”效應強,同時也符合構建多層次普惠制農村金融體系的目標。
二、湖南農村新型金融機構存在的主要風險
(一)信用風險。農村新型金融機構主要面向“三農”提供金融服務,農戶、養殖戶和農村中小企業是其主要的客戶群體。湖南作為中西部的農業大省,湖南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引起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目前,湖南農村新型金融機構尚未接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同時由于農戶分散和偏遠,要準確獲取客戶信息難度較大,從而很難規避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所帶來的信用風險。二是由于農村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和農村金融保險體系的缺失所引起的經營風險的轉嫁。
(二)流動性風險。湖南農村新型金融機構在四個方面可能導致流動性的風險。第一,雖然湖南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但資本金的規模普遍較低。第二,在農村金融市場,面臨著與農商行或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業銀行等激烈的市場競爭,加上自身網點少、技術手段落后、品牌認可度低,會導致吸收存款的能力不足,如湖南的村鎮銀行很少將網點設在村鎮,向下延伸明顯不夠,大部分儲蓄存款占比低于30%。湖南諸多村鎮銀行沒有發行銀行卡,尚未開通電子銀行業務,跨行資金劃轉和銀行匯票業務受到極大的制約。同時,農村新型金融機構不能開展對公存款業務,也會導致流動性的不足,從而引發流動性風險。第三,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的主要客戶是農戶、養殖戶和農村中小企業,這些客戶的生產經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從而會出現集中放貸和提取存款的現象,可能引發流動性風險。第四,為了滿足股東對盈利的要求,可能出現過度放貸的現象,從而加劇流動性風險。
(三) 操作風險。一方面,湖南農村新型金融機構雖然都建立了現代公司組織架構,但普遍存在治理結構的不完善或缺失,如主要高管由大股東委派,董事兼任高管的現象較普遍,從而形成“內部人”控制和通過關聯交易進行利益輸送等現象。另一方面,湖南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的員工隊伍整體素質業務水平偏低,除少數高管和部門負責人來自于原有商業銀行,有較豐富的從業經驗外,大部分新進員工缺乏從業經驗,尤其是金融風險意識較差,不嚴格執行內部控制流程,容易以關系、情感代替合規操作,從而產生操作風險。第三,我國尚未建立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統一的風險預警指標體系,主要采用商業銀行風險預警模型,這對于服務范圍和業務對象完全不同的農村新型金融機構顯然是不合適的。
三、湖南農村新型金融機構風險防范的對策—以村鎮銀行為例
(一)建立和完善村鎮銀行客戶信用信息通道,創新信用擔保制度,完善農村金融保險體系。村鎮銀行要充分發揮村委會的作用,一是通過村委會開展農戶和養殖戶信用普查,建立基礎信用檔案;二是通過村委會開展金融知識、金融業務、業務流程、金融法律、誠信道德的宣傳。盡快將村鎮銀行納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確保村鎮銀行及時、準確的獲取客戶信息。要加快湖南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建設,試點流轉土地抵押貸款,推廣和擴大各種動產抵押貸款,積極開展信用好的農戶和養殖戶之間的信用擔保貸款、農村中小企業互保聯保貸款,增加保單、倉單、提單質押貸款。建立和完善農村金融保險體系,建立村鎮銀行風險轉移機制,為村鎮銀行建立信用風險的避風港。
(二)加強湖南村鎮銀行基礎能力建設,創新金融服務,提升市場競爭力。面臨激烈的湖南農村金融競爭市場,村鎮銀行要不斷的增加流動性。一方面,村鎮銀行自身要強化基礎能力建設,包括將更多的服務網點建在村鎮上,進一步延伸服務空間,加快技術平臺建設,建設電子銀行,發行銀行卡,加快互聯互通建設,為農戶、養殖戶和農村中小企業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務。同時要不斷的創新金融服務,包括開發符合農村金融市場需求的金融產品,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簡化信貸審批程序,開展“一站式”服務、上門服務、隨借隨還貸款服務、循環貸款服務等。另一方面,湖南省政府要確實落實財政貼息補貼和各種稅收優惠政策,地方政府要落實村鎮銀行涉農貸款的獎勵政策,增強村鎮銀行抵御流動性風險的能力。
(三)進一步完善“三會一層”的內部法人治理結構,強化內部風險控制,提高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增強風險意識。湖南村鎮銀行要切實落實“三會一層”的職權,做到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管理層權責分明,杜絕相互兼職的現象,避免“內部人”控制現象的發生。健全內部風險控制制度,落實貸款責任制。加強從業人員業務培訓,強化從業人員風險意識,降低操作風險。
參考文獻:
[1] 武曉芬,莫吶.云南村鎮銀行風險控制及化解方式創新[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1年9月第12卷第5期,112-115.
[2] 譚文培.農村新型金融機構風險評價與預警指標體系構建[J].湖南社會科學,2014年9月第5期,131-134.
[3] 宋宗偉.探析湖南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J].金融經濟,2013年8月,29-31.
[4] 魏建國,朱春.我國村鎮銀行貸款信用風險的識別管理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