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關鍵詞】語文教學 讀寫能力 閱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1A-
0037-01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是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小學是學習語文的基礎階段,教語文就是要發展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有的教師認為,基礎階段的任務是讓學生會讀、會抄、會默寫字詞句,而訓練學生閱讀和寫作是紙上談兵。固然,會讀、會抄、會默寫字詞句是訓練學生閱讀和寫作的基礎,但教師在進行字、詞、句教學的同時也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一、在讀中積累,豐富寫作素材
在寫作時,不少小學生提起筆來無從下手,或是文字蒼白,其重要的原因是閱讀太少,寫作成了無魚之水,無本之木。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作的關鍵在于語言信息這個“米”,“米”在何處呢?就在于不斷積累語言、積累素材,把古今中外的語言精華據為己有。宋代大學士蘇軾提出“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也就是說寫作吸納的材料要廣,積累的材料要豐富。廣泛閱讀是一條極為重要的積累作文素材的途徑。語文教材所提供的閱讀量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籍,培養閱讀興趣,通過多讀書、多積累來開闊眼界。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多做讀書筆記。做讀書筆記是學生練筆和形成思維的過程,也是學生積累生活素材、積累詞句、積累寫作技能的重要手段,學生可以把在閱讀中發現的精彩段落和句子記錄下來,豐富語言,增長知識;還可以把讀過的文章是如何遣詞造句、表情達意,如何構思、開頭、結尾等記下來,從中獲得寫作經驗;也可以在讀過一本讀物后,把其中的要點記下來,掌握讀物的內容及寫作思路,從中學習表達的方法;還可以結合讀物和個人的經歷,寫出閱讀的認識及體會,由此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當學生養成了閱讀積累的習慣,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其作文水平自然而然就會有所提高。
二、在讀中導說,提高表達能力
閱讀是培養小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基礎,怎樣才能實現讀說結合,有效互動呢?筆者認為,學生應從讀入手。首先,要以讀加強語感,通過學生上臺輪流領讀、跟讀、自讀等方式進行訓練。筆者從二年級開始就組織學生進行課前三分鐘的讀書訓練,讓學生讀國學經典、名人名言、課本的優美句段,在讀的積累中為以后的說做了充分的準備。其次,要以讀促說。“說”是一個經歷嚴密邏輯思維的語言表達過程,它可以促使學生將讀中的認識、語感、感受經過深入的思考整合,形成新的認識、新的感受,成為永久的記憶,從而提高表達能力。在平時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讀的過程擇機組織說的訓練。例如在初讀一篇課文時,教師往往讓學生通過閱讀大致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也可以進行教師范讀,讓學生邊聽邊想: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你對課文的主要人物或事物有什么認識?然后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能更好地在課堂中訓練學生說的能力。在課外閱讀中,教師可采取師生共讀、同伴交流等方式。以同伴交流的方式為例,教學中可以經常開展“小老師”活動,由學生選擇自己的家庭藏書,或講故事給小伙伴聽,或是幫助他人閱讀圖書,或與小伙伴共同表演書中的故事等。學生在集體環境中學習閱讀,可以與小伙伴們分享閱讀的快樂,激發他們參與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三、讀寫結合,形成寫作技能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會寫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目標。讀寫結合,就是學生充分運用課文,仿照文章學寫作文。文學家茅盾曾經說過:“從事寫作的青年在動筆之前最好先看看別人的作品,試加以分析,指出它在結構、人物、環境的描寫方面,何者是好的,何者還有不足之處。”有鑒賞才有繼承和借鑒,他人作品是如何遣詞造句、表達情意,如何構思,如何開頭、結尾的,學生通過閱讀來理解、體會、消化、吸收,把這些結合起來形成自己的寫作技能,就成了自己的經驗。小學語文課文中的文章文質兼美,是學生學習習作的典范。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課文與生活中的事例聯系起來,體會精彩片段的寫作方法,并將這一方法付諸實踐。比如,人教版語文第六冊《翠鳥》這一課中描寫了翠鳥的外形,筆者就要求學生模仿課文寫另外一種鳥的外形特點。有學生模仿課文寫了燕子的外形特點:“燕子小巧玲瓏,翅膀尖長,羽毛像黑綢緞似的黝黑發亮,白肚皮就像穿了一件白襯衫,尾巴分叉猶如剪刀,顯得活潑可愛。”仿寫降低了寫作難度,學生就會感到寫作有章可循,既消除了畏難心理,又加強了寫作的單項訓練,學生在閱讀中學到的寫作方法和技巧會掌握得很牢,逐漸形成較強的寫作能力。除了仿寫,還可以在閱讀課文后安排學生進行改寫、續寫練習,這樣不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提高他們的讀寫能力,可謂一舉三得。
總之,閱讀與寫作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教師只有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勤于練筆,學生的讀寫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