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松清
【關鍵詞】兒歌 識字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1A-
0059-01
兒歌是兒童文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學形式。兒歌中滲透的識字經驗和規律,以玩中學的形式讓學生巧妙認字和領悟其中所表達的思想。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引入兒歌,使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中循序漸進地識字,有條不紊地開展閱讀。
一、運用兒歌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
小學生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一般都是從感性材料、具體形象的事物開始,教學只有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才能激發其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感性材料來建構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識字教學的效果。因為兒歌富于音樂性的特征,表現出節奏感和音樂美,并且運用了具體形象、可感知的文字表達深刻的道理,教學要利用兒歌調動學生們的感覺器官,激發其學習的興趣,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
如在小學語文S版一年級上冊《我愛上學》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創編兒歌:“小豆豆,小元元,牽手上小學。上小學,真好玩,做完游戲蕩秋千。蕩得高,看得遠,遠方太陽紅又圓。”這一首兒歌不僅生動有趣地描寫了小學校園的快樂生活,而且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可以采取一邊唱一邊做游戲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口、手等感覺器官吟誦兒歌,小學生可以輕松辨別“元”“圓”這兩個同音字,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和掌握了這兩個漢字,成功提高了識字教學的效率。
二、運用兒歌識讀字音、字形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要求學生對漢字的各種筆畫名稱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兒歌所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文字較淺顯、內容通俗、思想簡潔明快,有一種活潑稚拙的趣味性。兒歌在文字表達上強調音樂性,注重音韻和節奏感,吟誦起來朗朗上口,容易被兒童記住和接受。為此,教師在識字教學中可以引入兒歌,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準確朗讀漢字的發音,并且熟記漢字的基本筆畫。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通過朗讀兒歌對漢字的結構、發音形成整體的認知,使學生加強對所學漢字的記憶,提高教學效率。通過朗讀一些知識型的兒歌,一邊朗讀一邊填空,讓學生們對漢字的各種筆畫熟記在心。
如在小學語文S版一年級上冊《看圖識字真有趣》這一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識記“日”“月”“水”等字,教師可以編一首兒歌引導學生朗讀:“點橫折就變為日,豎橫鉤就是月,豎彎鉤就是水……”學生在朗讀過程中自然對字的“橫”“豎”“折”等基本筆畫有了認識。為了引導學生認識這些基本字體,教師還可以編這樣一首兒歌:“口加一橫就是日,日加兩腿就是月……”通過朗讀兒歌,學生對所學的生字有了基本的認識,在遇到相似字時就不會混淆,并且在閱讀文章中也對這些基本字有了印象,認字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運用兒歌讓學生整體識字
傳統的識字教學是教師先教給學生字的發音,然后進行字形和字義方面的教學。這樣的教學雖然有利于學生熟悉漢字的外形,但是卻不利于理解漢字的真正意義,以致影響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高。為此,教師可以采用兒歌識字教學法,讓學生在朗讀和背誦兒歌的過程中整體認字、讀字和識字,這樣能加快學生的識字速度,學生學習到更多詞匯和句子,達到快速識字的效果。
如在小學語文S版二年級下冊《猴子種樹》這一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認識這節課中要學習的樹,以及掌握之前所學過的楊樹、杏樹、梨樹、桃樹等八類樹,教師可以編兒歌:“楊樹高、桃樹艷、柳樹細、梨樹堅、梧桐樹葉如手掌,楓樹葉兒秋天紅,松柏常年穿綠裝,喜暖木棉在南方,強壯樺樹守邊疆?!边@樣學生在熟讀兒歌的基礎上,對“楊樹”“桃樹”“杏樹”等詞語有了一個整體性的認識,并且從這些表示樹木的詞語中認識了“楊”“桃”“柏”“樹”等生字,這些字有一個共同特征,左邊的偏旁“木”具有表示屬于樹木的種類,右邊的偏旁具有表音的特征。這樣,通過兒歌的學習方式從整體到局部識字,學生對所學漢字建立起音、義、形之間的聯系,了解了這些字的構字規律和特點,學會舉一反三,掌握漢字的學習方法,從而達到提高識字教學效果的目的。
以兒歌為載體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根據漢字的規律有效識字,學生學得輕松,鞏固了基礎知識,發展了想象思維能力,訓練了表達能力,提升了語文綜合素質,有效提高了識字教學的效率。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