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連
【關鍵詞】課堂語言 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1A-
0112-01
課堂教學中,是師生進行情感交流的天地,是放飛夢想的舞臺。教師要通過通俗、精彩、準確、到位的語言,架起師生之間溝通的橋梁,在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同時,讓學生獲得美的體驗,感受到教育所帶來的巨大魅力。在教學時,課堂語言的把握要有激情,無需做作,以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為主;要準確精練,不能拖泥帶水,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語言的嚴密性和邏輯性;要呈現常態化,發自真情實感,讓學生在平和、融洽的氛圍中學到知識、積累經驗、提高能力。
一、返璞歸真,引導學生說出真實的想法
課堂語言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教學時,有的教師往往只注重語言的華麗、詞藻的精美,而沒有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導致盡管教師在課堂語言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但學生沒有得到相應的實惠的局面。筆者認為,課堂語言應反璞歸真,以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思維過程為主。
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圖形的全等》時,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樣的兩個圖形全等嗎?
生1:能夠互相重合的兩個圖形,也就是形狀相同、大小相等的兩個圖形。
生2:面積相等的兩個圖形。(剛一說完,就有學生表示不同意)
生3:面積相等的兩個圖形可能一個是三角形一個是長方形,如三角形的底為4,高為2,長方形的長為4,寬為1,雖然面積相等,但形狀不相同一定不全等。
師:這位同學舉了一個很好的反例,并用到“可能”,那也就是說還有其他的情況。
生4:即使形狀相同,面積相等的兩個圖形也不一定全等。比如兩個三角形,一個底是6,高是4,另一個底是8,高是3,它們面積相等但不全等。
師:又是一個很好的反例,思考得真全面。那么剛才引起我們思考的這位同學是怎么想的呢?說給大家聽聽吧。
生2:我想的是形狀相同、大小相等的兩個圖形面積一定相等,所以……現在我知道了面積相等的兩個圖形形狀不一定相同,大小不一定相等,謝謝大家。
師:這位同學的結論雖然不完全正確,但是能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也是經過了思考,并引起了大家的討論,得到了大家的幫助,把握住了問題的關鍵,讓我們把掌聲送給他。
這樣的教學,學生能夠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并得到教師科學的評價,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熱情,教學質量自然能得以提升。
二、精雕細鑿,去偽存真更能讓學生接受
數學課堂教學需要教師準確地表達出要傳授的內容,語言要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縝密性。只要教師思路清晰、表述恰當,并以此激發學生的數學思考,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對數學語言的理解和對知識的掌握,從而更有利于學生接受。同時課堂語言要把握其高度的概括性,對于每一節知識的重點、難點要通過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思考概括出來,做到有的放矢,張弛有度,構建綱目清晰的知識框架,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完整的記憶。
如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分式》時,對于分式有無意義、分式的值為0一直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可以讓學生類比分數理解分式的概念,把握分式有意義則分母不能為0,進而總結為“分式有意義,只需分母不等于0,分子大小無關系”。在此基礎上探討分式的值為0,根據除法的意義“0除以任意不為0的數結果等于0”,可總結為“分式值為0,即需分子等于0,同時分母不等0”。這樣的概括,既驗證了學生的思考過程,又便于學生記憶,且不失精準,促使學生深刻掌握知識并學會應用。
三、持之以恒,讓常態教學深入學生心中
常態化教學是最基本的教學方式,無論從時間和數量上都占絕對的比重。雖然在一些公開課、示范課、評優課上,我們可以看到教師精彩絕倫的設計,聽到執教老師的課堂語言字如珠璣,課堂氣氛異常火爆,但這樣的課堂是經過多次打磨,經過多人、多次的字斟句酌得來的。但是日常教學不可能有這樣的時間和精力,所以我們要關注常態教學,用我們扎實的基本功來達到教育的目的,提高常態教學的質量。常態教學并不是說教師就可以不琢磨課堂語言,不追求精益求精,而是要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讓常態教學在樸實無華、不施雕飾中展現出別樣的美麗。
如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下冊《互逆命題》時,對于寫出一個命題的逆命題,筆者將要求歸納為“交換題設與結論,并完善為規范的語言”;對于判斷逆命題的“真”“假”,筆者要求“會舉反例來說明命題是假命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對一些語言的正誤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在練習時,可以設計幾個判斷題,如:真命題的逆命題一定是真命題;假命題的逆命題一定是假命題;互逆命題一定是互逆定理;互逆定理一定是互逆命題等。讓學生在理解教師意圖的同時,規范自身對于數學語言嚴謹性的認識,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總之,課堂語言既要力求精練、準確,又要平和、真實,要以能夠切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主,讓學生在學習中受到熏陶,得到鼓舞,促進我們的課堂呈現出常態化的特點,還原出數學教學的真。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