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偉偉
【關鍵詞】《三字經》 經典誦讀 德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1A-
0006-02
我國國學經典《三字經》包含了天文、歷史、文化、倫理、生活等多方面內容,既是文化課本,更是道德教育讀本。學校引導學生誦讀《三字經》,對弘揚和傳承我國傳統文化將產生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誠然,在今天看來,《三字經》有一定的歷史和時代局限性,其內容不一定完全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但其中蘊含著的豐富的德育思想,仍有著不可忽視的社會影響力和一定的教育價值。教師應當在學校教育中,引導學生從《三字經》經典誦讀中獲得民族精神和價值觀的有效傳承。
一、協同開展經典誦讀和德育系列活動
作為有著多年實踐經驗的教育工作者,筆者發現,學校只有開展貼近學生,寓教于樂的經典誦讀活動,才能更好地實現德育目標和德育途徑的有機結合。例如,愛國主義教育對小學生而言是一個寬泛而又模糊的概念。教師要從愛父母、愛家庭、愛班級、愛學校等方面設計和組織德育活動,這樣不僅能使近期教育教學工作有所收獲,而且也為深層次教育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國學經典是民族文化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教育典范,如《三字經》經典體現了前人的思想精髓,其中提到的“首孝悌,次見聞”正與當今社會提出的“德育為先”不謀而合,它啟示我們要認真研究孩子們的思想品德狀態,既要發揚傳統文化中的美德,又要根據時代特點做到活學活用,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德育為先”。
為了將《三字經》中傳遞的傳統文化精髓根植于學生心里,學校可開設“《三字經》講壇”課外教學活動,如在每周的晨會上由教師和學校電視臺的學生共同主持,通過講授故事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句子意思,通過范讀、領讀、分角色讀等多種誦讀方式加深學生的記憶。學校還應配合經典誦讀開展一系列德育活動,例如在每年的11月份,學校可利用西方感恩節為基點,開展全校性的教育活動,讓學生體驗感恩、踐行感恩,讓學生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看世界,乘著感恩的翅膀去翱翔。教師讓學生們講一講父母親關心自己的親情故事,說一說教師耐心細致教學的感人故事,議一議同學之間互幫互助的友情故事,或是寫一寫感恩日記,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樣的回憶和交流使學生找到了感恩之心,他們也逐漸明白了原來平淡的生活中是處處充滿了愛的溫暖。經典誦讀和德育系列活動的協同開展,把認知與情感、學習與審美、教育與文化綜合體現出來,讓學生感受到了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從而端正了學習和做人的態度,培養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在經典誦讀中實現學生知識能力與人格品質的提升
《三字經》把古代學子應該掌握的知識做了具體明確的規劃,為學子們在浩瀚的學海中整理出了一條明晰的學習線索:“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經既明,方讀子→經子通,讀諸史。”從《三字經》提倡循序漸進的教育觀中得到啟發,教師可推薦具體閱讀書目,采取統一調配和個性化活動相結合的閱讀形式讓學生進行誦讀經典,如每周一誦、午間共讀、集體誦讀等。學生閱讀品質的形成,至少要經過三重境界的歷練:一是“仰望天空”。即把經典讀物看成一片展示世界的天空,而小學低年級學生就像是蒲公英的種子,他們閱讀經典童話,在豐富的想象中仰望天空,對未來產生美好的憧憬。二是“飛翔藍天”。小學中年級學生已經有勇氣在教師的注視下接觸世界,用全身心去觸摸和感受語言文字、作者的內心世界、文中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運,進而對詞匯的把握、內容的概括、主題的提煉,形成自己的一套閱讀方法。三是“扎根泥土”。小學高年級同學應以百倍的勇氣沉潛下來,扎根泥土,與文字交融,與作者交流,與主人公對話,而扎根泥土是為了更好地綻放,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悟。教師引導學生誦讀經典,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到積極向上的進取心,具備敢于接受挑戰、克服困難的勇氣,提升了人格魅力與文化品味。這樣的閱讀策略和價值追求就在于教師的眼里有兒童,他們用兒童的視角看待經典誦讀,關心兒童的學習需要,促進兒童知識能力的形成和人格品質的提升。
如在學習“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這部分文字時,教師布置學生先搜集資料,在課堂上講一講伏羲、神農和黃帝的故事,訓練了學生的概括、復述能力。教師接著引導學生探討:“人們為什么要神化、傳揚這些故事呢?”學生相互交流,很快就得出了結論:“他們都有堅定不移的信念和為民造福的偉大精神。”教師總結道:“人們創作并傳誦這些故事就是因為心里有種獨特的文化情結,這種情結也是一份期待,一份情懷,一份寄托。同學們如果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那么,作者的寫作意圖就沒有白費了。”這樣的教學訓練了學生的聽、說、讀、寫、搜集整合資料的能力。學生在誦讀過程中了解歷史和文化知識,實現了與文本對話,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樹立起堅定的信念,做一個有道德情操的人。教學實現了感染人、培養人、完善人的教育目的。
三、重視發揮經典中的榜樣力量
經典誦讀活動要結合兒童發展和認知心理的特點,重視激勵法、榜樣法、情境法在啟蒙教育中的運用。其中榜樣能夠激起人們思想情感的共鳴,引起人們學習和效仿,而學生有了生動具體的形象作榜樣,就會把抽象的規則轉化為具體的行動。如《三字經》中的“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等句子,在講述人生道理的同時采用了積極鼓勵、樹立榜樣的方式,以典型人物、歷史故事作為重要內容,通過事理并舉,把說故事、講道理和學語文知識相結合,啟發、教育兒童學習榜樣的為人處世原則和嚴謹治學的態度。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經典誦讀交流活動,讓學生了解經典人物的動人故事,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學習榜樣人物的優秀品質。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活動可采取分級的方式進行,如1~3年級學生會講一個人物故事,并在班級內組織講故事比賽;4~6年級學生寫讀后感,并開展讀后感比賽和朗誦頒獎詞比賽等。這樣的交流活動重視利用古代圣賢、才學之士作為榜樣,勉勵學生奮發向上,起到了正面教育的作用。
四、強調教育實踐的重要性
實踐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實踐活動,訓練其優良的品德和行為習慣。《三字經》中提到“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強調兒童應從學習基本禮節做起,在日常生活和具體行事上懂得愛親、敬長、親友之道,并能夠身體力行、學以致用。在經典誦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建議學生們利用周末為家長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拖一次地,刷一次碗,疊一次被子,幫爸媽洗一次頭,洗一次腳,或是跟爸媽照一次親密合影等。由此讓學生體會父母的辛勞,學會關心、理解父母,培養家庭責任感。另外還可以在學雷鋒日開展公益活動,清潔校園,幫助學校幼兒班的孩子照顧起居生活,和孩子們開展聯歡活動或是以“三八婦女節”為活動契機,開展“感謝你,親愛的媽媽”感恩行動:各中隊開展“我為媽媽做件事”“和媽媽聊聊過去的故事”“親手制作一張賀卡”等活動。在每年的植樹節期間,每個同學看一本關于植物的書,了解校園內的樹木并積極協助園林工人進行養護工作。在這些活動中,教師們結合《三字經》中的句子,注重對語文知識的滲透和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利用榜樣示范、調查采訪、深入生活等方法,通過實際行動幫助有困難的人,或是向同學、親友獻上一份關愛,用真善美的言行去感動他人。
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當前多元文化社會沖擊和影響著學生的精神世界,給學校教育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教師要在教學中開展《三字經》經典誦讀活動,將其創設成為學校教育的特色教學行為,為營造特色文化校園提供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堅持參與經典誦讀中增強語言文化功底,積淀文化底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優秀道德品質的形成。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