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

摘要:隨著煙草行業信息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傳統的內部審計控制體系逐漸顯現出局限性,更加科學高效的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需求越來越迫切。本文基于煙草行業數據中心的成熟應用,闡述了內部審計工作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內部審計信息化的設計框架和內容,對進一步規范審計行為,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數據中心 內部審計 信息化建設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信息化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信息技術應用與各個領域的融合日益緊密,越來越多的企業借助ERP、HR、OA等信息系統加強對企業的管理,以信息化推動現代化的戰略已經取得豐碩的成果。伴隨著企業信息化的發展,內部審計工作的環境發生了變化,非計算機證據的數據和比例相對減少,傳統的審計方法越來越不適用。由于會計信息系統進行業務處理在數據處理工具、方法、流程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審計方法和技術也相應發生了改變,計算機審計已經日漸成為審計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一、研究現狀
(一)內部審計工作的現狀
李金華審計長曾高瞻遠矚的指出:“審計信息化建設是審計系統一場深刻的革命,是未來審計的主要手段,是現代審計的發展方向。不加強審計信息化建設,我們將失去審計資格。”早在1998年,我國審計署就開始籌備“金審工程”,開發針對政府部門、金融、財政和國有企業不同審計業務需要的審計監督應用系統,制定了審計業務信息接口標準。《審計署2008至2012年信息化發展規劃》中指出要探索和完善信息化環境下的審計方式,推進審計信息化建設,努力提高審計工作效率、質量和水平,為審計事業發展提供信息技術支持和保障。
全國煙草行業近幾年發展十分迅速,各個業務領域利用信息化促進管理上水平,各類信息系統如同雨后春筍,相繼開發實施了工商交易平臺、營銷CRM、專賣管理、財務核算、電子結算、OA等應用系統,逐步形成了省級集中的數據交換中心。環境的變化對行業內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內部審計不僅是國有資產的守護者、財務賬實的審核者,更是強化管理的促進者、提高效能的推動者、價值增值的促導者,傳統而單一的財務收支審計已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煙草企業管理的需要,內部審計工作的范圍應需拓展。內部審計必須以“強管理、防風險、促發展”為己任,積極探索以“風險為導向、控制為主線、治理為核心、發展為目標”的管理審計和績效審計,積極探索以“事前審計為基礎、事中審計為重點、事后審計為保障”的審計模式。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借助先進的審計信息化系統才能實現。
(二)內部審計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十二五”期間,國家煙草專賣局將“規范”視為“生命線工程”的核心位置。內部審計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內控體系保障規范的一個關鍵環節,在企業管理信息化的得到廣泛應用的同時,往往存在審計對象的數據真偽難辨,且具有很強的隱蔽性,這對內部審計工作而言是一個新的考驗,而審計對象的信息化也為內部審計信息化的發展提供了可行的契機。
1.內部審計信息化是促進自我規范的需要。行業內部審計是保障企業規范運營的防火墻,但由于內部審計的準則不完善,審計過程的規范仍然沒有很好的解決,而內部審計信息化能實現流程固化,改進審計方法,進而促進審計工作自身規范。
2.內部審計信息化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徑。傳統審計的特征是動作滯后、過程緩慢,往往浪費大量的時間手工獲取賬冊、憑證數據,通過計算機輔助審計,運用統計學、信息論等方法,可以將審計人員從繁重的簡單勞動中解脫出來,有效提升審計效率。
3.內部審計信息化是融入企業信息化管理大環境的必然要求。尤其是行業全面實行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的電算化后,包括管理類審計,如經營管理、物流成本等內部審計對象都融入到集中的數據中心,內部審計必須實現信息化才能有效地開展。
二、內部審計信息化總體架構設計
(一)建設目標和原則
目前,煙草行業實現了省級集中的數據中心和財務管理,通過編碼映射和數據轉換,構建行業內部審計工作需要的一體化平臺,以便于獲取被審單位的數據信息,實現對審計項目的過程、資源、成果的有效管理;在審計模式上實現四個轉變:由單一的事后審計轉變為事后與事中審計相結合,由單一的靜態審計轉變為靜態與動態審計相結合,由單一的現場審計轉變為現場與遠程審計相結合,由單一賬套審計轉變為多賬套綜合分析審計相結合的審計模式;通過提供豐富的分析工具、審計方法和經驗共享,幫助快速發現疑點線索,提升業務能力,從而整體提高內部審計的效率和質量。
系統設計遵循以下的原則:
1.統一性與適用性相結合。堅持頂層設計,保障內部審計信息化與審計對象系統的無縫對接;堅持上下結合,靈活定制,促進內部審計工作針對性和適用性。
2.先進性與易用性相結合。與數據中心相匹配,采用大型數據庫技術和相應的數據倉庫、數據挖掘技術;在操作層面,將分析模板定制于后臺,展現友好的人機界面。
3.安全性與穩定性相結合。根據審計工作的要求,采用身份認證、數據加密、入侵檢測等安全方案;通過網絡隔離與連通、權限分配、備份管理等技術,保障系統穩定運行。
(二)總體架構設計
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構建內部審計信息系統總體框架,系統采用B/S結構部署,總體邏輯框架由審計對象層、數據采集層、審計應用層及門戶展現層四部分組成。審計對象層包括被審計單位(部門)的所有應用信息系統,各類數據信息集成到數據中心統一管理;數據采集層通過抽取、清洗、轉換、處理等數據挖掘技術,從數據中心中抽取審計項目所需信息,并傳遞給聯網審計系統(數據分析預警平臺)和審計作業系統,為數據源采集提供支撐;審計應用層提供分析預警、現場作業和日常管理的信息化支撐平臺;門戶展現層負責與用戶交互,實現系統對外一體化。系統總體架構設計如下圖所示:
(三)系統功能模塊設計
在數據中心集中管理的基礎上,內部審計信息系統主要實現聯網監控、審計管理和審計作業三大系統模塊。通過數據傳輸通道進行設置和定義,抽取審計對象數據,并傳遞給聯網審計系統(數據分析預警平臺)、審計作業系統中,作為聯網審計、審計作業的數據源開展工作。通過聯網審計預警模型,發現疑點線索,通過管理系統指出審計方向,通過作業軟件進行詳細審計,同時將底稿等電子文檔上報至管理系統進行保存。
1.聯網監控
聯網監控系統核心是數據分析預警功能,一方面從數據采集轉換系統獲取數據源開展審計;另一方面接受審計管理系統的工作計劃安排,進行工作內容部署。
監控系統通過設置風險點預警方案,關聯預警對象的數據中心,根據預警的觸發條件、條件檢測等,抽取預警對象的賬套信息、經營信息等數據,經過清洗、轉換、處理,形成可能的審計疑點或重點數據,存儲在疑點庫中,并將系統預警或者分析的疑點線索分配給現場審計作業工具系統,作為具體現場審計的工作重點或者方向,結合審計人員經驗判斷,從而準確迅速地確定懷疑目標,提高效率。
2.審計管理
審計管理系統,實現對審計過程的有效控制、對審計資源的有效利用、對審計成果深度挖掘,實現和審計作業系統交互。審計過程控制涵蓋審計準備、審計實施、審計報告和后續審計全過程;審計資源管理整合了審計工作所需的各種資源,能夠對審計工作提供完整、有效的信息支持,包括審計人才庫、部門信息庫、審計對象庫、法律法規庫、公司制度庫、審計經驗庫、審計方案庫、審計案例庫八個資源庫;審計成果體現在按照管理要求快速生成審計報表,能夠以多種格式輸出,為領導決策提供有力支持,另外,審計成果還體現在以審計項目為單元的檔案管理,支持審計項目信息和過程的回溯,并根據權限提供項目信息共享。
通過審計管理系統還支撐年度審計計劃的申報與審批、審計文書檔案的管理、業務臺賬的統計匯總和基礎報表的自動生成,并完成人力資源綜合管理、審計任務的資源調配、審計人員履行職責的考評等。
3.審計作業
審計作業系統是由一系列的作業工具構成,包括審計數據采集與轉換、審計查賬、數據分析、審計底稿等外勤審計作業工作的處理;并將聯網監控系統(數據分析預警平臺)中分配的審計線索作為審計重點,進行有針對性的開展審計,同時將審計過程中產生的審計底稿傳遞到審計管理系統中。
通過審計作業系統輔助一線審計人員完成審計項目,實施電子財務數據、業務數據的采集轉換,運用查詢、分析、報表、計算等豐富的審計工具完成審計抽樣和數據分析,提高審計工作效率。標準化的審計作業程序引導與控制規范了審計工作過程,降低審計風險。層層歸集的基礎信息及統計臺賬通過系統接口與審計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無縫集成并實現現場審計作業數據與遠程公司審計部之間的數據交互和共享。
三、結束語
當前,各個領域開展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的研究實踐很多,成果也很豐碩。如何實現內部審計信息化的順利轉型,一方面,要結合煙草行業實際,統一規劃,整體推進,在進一步完善數據中心建設的基礎上,探索新技術、新思路,積極開展信息化支撐的風險導向性管理審計,拓寬審計領域;另一方面,要逐步突破審計人員的思維方式轉變和自身能力提升,從審計技術和審計模式兩個層面力求創新,努力促進行業內部審計工作上水平。
參考文獻:
[1]審計署關于進一步加強審計理論研究工作的意見(審科發[2011]40號),2011(4).
[2]內部審計具體準則第26號——信息系統審計.
[3]金冬成,臧日.持續審計在內部審計中的實現方案探討[J].中國內部審計,2011(2).
[4]曹燕,常京萍.企業內部審計信息化戰略研究[J].會計之友,2010(10).
[5]吳伈紅.審計信息化及其架構探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7(12).
[6]彭勝華.計算機審計的內涵和目標[J].審計與理財,2007(5).
[7]喬瑞紅.審計信息化建設的思考[J].審計與理財,2005(3).
(作者單位:安徽省煙草公司黃山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