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緯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南京衛生分院,江蘇南京210000)
黑板教學與提高高職生課堂發言積極性的實踐研究
謝緯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南京衛生分院,江蘇南京210000)
黑板教學一直是我國課堂教學的主要途徑和方式,然而伴隨現代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與普及,黑板的作用和地位正在被教師忽略,尤其在高職院校,學生普遍不愿意在課堂發言。充分利用學生“爬黑板”鍛煉的機會,可以有效地增強師生間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效率和質量。
高職生;課堂發言;黑板教學
課堂發言是教學中的常見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互動過程,它既可以啟發學生思維,為培養學生分析及解決問題能力、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心理素質,增強學生參與意識等提供較好的鍛煉平臺,又可以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及運用程度。
1.1高職生課堂發言現狀
筆者是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一名德育教師,教授的高職學生年齡一般介于15~20歲之間,正處于由少年向青年的成長期。他們關注自我,喜歡張揚個性,追求特立獨行。與普通高中的學生相比,他們對于課堂與學習的關注度較低,學習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常常會遇到“啟而不發”的現象。一到提問環節,學生就紛紛埋下了頭,主動舉手的學生寥寥無幾,或是只有班級個別思維活躍的學生頻繁舉手,大多數學生沉默寡言,課堂全員參與度不高。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大多數學生能夠參與其中,但每到發言環節,便遭遇“卡殼”,小組成員間相互推諉,影響正常教學進程。教師只能被迫點名或以提高平時分數為“誘餌”來吸引學生,但由于缺乏學習的自覺性,被點名學生回答問題的質量難以令人滿意。
1.2高職生不愿在課堂發言的心理分析
(1)惰性心理。部分學生對于德育課缺乏學習興趣,求知欲不強,對所學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感到厭煩,對教師的提問不愿意積極思考和參與。在惰性心理的驅使下,認為教師的提問與己無關,懶于思考,在回答問題或小組討論時或敷衍塞責、草草了事,或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從而導致發言缺乏深度,也不夠系統、全面。有惰性心理的學生樂于坐享其成,往往被動地等待分享他人的思考成果,從而導致在發言時照搬照套、人云亦云[1]。
(2)主觀心理因素。學生覺得需要回答的問題太簡單了,無法體現出自己的能力,即使知道答案也不愿意舉手回答,而是采取相互觀望態度,只是被動等待教師點名;部分學生出于害羞或自卑畏懼心理,對自己的答案沒信心或擔心自己發言時會情緒緊張、邏輯混亂、言意轉換不暢甚至詞不達意,而不敢舉手回答。
(3)班風影響。班級學習氛圍不好,大家對主動發言者持不屑或嘲笑態度,在同學發言過程中不尊重發言者,一旦同學問題回答錯了,便被大家嘲笑或成為課后“笑談”,這些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學生主動發言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基于從眾心理和自我保護的需要,部分有發言愿望的學生選擇了在課堂“將沉默進行到底”。
伴隨現代信息技術的盛行與普及,多媒體教學在增強學習趣味性、提高學習有效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筆者發現,傳統的黑板教學卻距離學生的課堂生活越來越遠。教師通過黑板和學生的互動交流越來越少,學生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爬黑板”。
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的《教育學》中說:“所有的直觀教具中,要數黑板最普遍、最重要、最靈活。”[2]黑板教學主要是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在黑板上用文字、圖形、線條、符號等再現和突出教學重要內容,或是在師生互動中,學生到黑板上演練、默寫或陳述自己的觀點等活動。黑板教學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檢測教學效果,會有針對性地請個別學生上講臺,在黑板上做題或默寫并當場講評,這種形式被學生親切地稱之為“爬黑板”,它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有效手段。
為了深入研究黑板教學對于高職生課堂學習效果的影響,使黑板“增值”,筆者以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必修課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為試點課程,在教學中進行了實踐研究。
2.1營造積極寬松的課堂氛圍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教師和學生之間保持一種良好的、民主的伙伴關系,有利于教師和學生形成人際交流的某些品質。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學會善用教學技巧和策略,將課堂師生的交流由自上而下的“授—受”轉化為平等的交流、談話,學生在自由、寬松的課堂氛圍中發言,心理壓力大大減小。
相較于嚴肅刻板的課堂發言,“爬黑板”可以緩解發言者的緊張情緒,使他們更愿意表達自己真實的觀點,從而增強教學效果,臺下學生也會更加關注“爬黑板”學生的一舉一動。發言者通過在黑板上一筆一畫書寫觀點,將原本枯燥抽象的內容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全體學生面前,會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使原先“教師-發言者”為中心的雙邊交流拓展為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的多維交流。
2.2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與主動性,激發學生競爭意識,形成良性教學互動
在話題“性格”的新課導入環節,教師設計了為經典人物找職業的互動游戲,即采用分組競賽的方式,請每組學生用關鍵詞的方法,寫出《西游記》中4位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及適合從事的職業,看哪組寫得快、準。為了便于開展研究,教師選擇了同專業、同進度的A班、B班兩個班級作為研究對象。實踐對照發現,在正常的小組交流討論后,采用傳統發言方式的A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發言前,在推選發言代表的過程中,習慣于相互推諉,被推選出來的發言者往往積極性不高,流露出不情愿、不耐煩情緒;為盡快完成任務,在發言過程中,發言者缺乏深入的思考,更愿意照搬他人觀點,人云亦云;而同組內未發言的學生多持事不關己的態度,不能全神貫注地聽取他人發言,自然也無法及時補充有價值的觀點,組間合作意識較差。而在運用黑板教學的B班,教師在布置完任務后,將全體學生分成4組,并將黑板平均劃分成4個區域,每組各派一位代表上臺書寫答案,比比哪個組答題質量最高。“爬黑板”的學生由于背向全體師生,表達更加真實而自由,再加上臺下學生的熱情互動及出謀劃策,會進一步激發他們表達的欲望。一位學生寫完后,本組其他學生都會陸續主動上臺補充觀點。實踐對比表明,采取黑板教學形式,將學生置于同一時空中進行“智力大比拼”,更容易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吸引他們的課堂注意力,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合作探究和組間競爭意識,也更有利于學習任務的完成。教師還發現,通過“爬黑板”,部分平時課堂表現不太活躍的學生也能夠主動參與到教學當中,在團隊合作中積極獻計獻策。
2.3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思考,易于強化學生記憶
解讀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教學大綱:在德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按照行動導向的理念,注重教學,努力做到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真正實現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活起來、笑起來”。最重要的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形成教學互動,實現教學相長。組織學生參與德育教學,就要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課前自主搜集資料、課上自主探究思考、課后自主完成作業等;要引導學生多層次、全員性地參與到德育教學活動中來,這將是德育課改成功的關鍵。
心理學實驗表明,外界進入人腦的信息,90%以上來自眼睛。以現代科學的觀點分析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接受、加工、儲存和運用信息的過程。語言能傳遞信息,文字、符號、圖像同樣也能傳遞信息。在教學中,使用傳統的課堂問答法或談話法,學生主要是通過聽覺去接受信息,學生的思維必須隨著教師提問的速度和層次進行,并要恰當地組織語言進行表述,思維活動不能間歇,神經系統始終處于緊張狀態,極易疲勞,影響效率。而借助“爬黑板”,一方面可以調動發言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身體和思維都動起來,緩解課堂疲勞;另一方面,對于臺下學生來說,“爬黑板”過程中所形成的板書,有利于強化他們的形象感知,突出教學內容,促使其充分調動多種感知分析器,協同活動并相互補償,從而獲得正確和完整的認識。
例如,在話題“價值觀”教學單元的互動游戲“留舍最愛”環節中,教師要求學生把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5樣東西”寫下來。如果從5樣中劃去一樣,自己首先劃去哪一個?劃去的理由是什么?就這樣依次劃下去,直到剩下最后一個。在教學中,教師在同一班級內部選擇兩位學生分別采用“發言”和“爬黑板”進行對照研究。發言的學生在發言中易受各種因素干擾,如學生準備不充分、發言斷續、拖延時間、音量過低、信息表述不完整或被誤解,均會影響發言效果,不利于師生進一步交流與互動。
借助“爬黑板”,將學生思維的火花以慢動作的方式定格在黑板上,信息被完整地呈現,既可以加深學生記憶,也可以激發學生思維互動與情感的共鳴,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動起來、活起來、笑起來”。
2.4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心理學研究表明:多種刺激更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將學生課堂發言與“爬黑板”相結合,可以顯著提升課堂注意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評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此外,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勇氣和膽量,鍛煉文字書寫與書面表達能力等,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3.1教師對學生“爬黑板”的表現要進行形式豐富的評價
黑板上滿滿的板書,既是學生集體智慧的充分展示,也是教師用以檢驗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師對學生“爬黑板”的表現要進行形式豐富的評價。可以采取學生自評的方法,促進其自我反思與提升;也可以采取學生互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還可以教師點評,從旁給予總結或者點撥思路等。教師的評價應當客觀中肯,以激勵為主,及時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并贊賞,以調動學生不斷參與的積極性。
在“爬黑板”的過程中,有學生答案偏離教學目標與課程內容時,教師要及時給予耐心引導和糾正,幫助其剖析存在的問題并指出改進方法。
3.2根據學生反饋,靈活調整教學進程
“一切教育的成果都是在一定的控制作用下取得的,一切教育活動也都是在一定的控制作用下進行的”。在黑板教學中,教師通過反饋來了解教學情況,對教學進行調控。因此,利用黑板開展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控制的過程,黑板教學系統就是一個可控系統。這個系統的基本模式是:教師是控制者,學生是被控制者,教師通過黑板傳授知識、進行能力訓練和智力訓練的過程便是向學生輸入教學信息的過程;學生對輸入的教學信息經過加工整理提高了知識水平、能力和思想認識,他們在聽說、讀寫、演算、實驗和思想行為等方面的表現以及作業、考核中的成績便是輸出,對教師來說也就是反饋;教師根據反饋來調節下一步的黑板教學活動,以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這就是實施了控制[3]。
“爬黑板”是教師全面真實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方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思路和教學策略。
綜上所述,“爬黑板”是一種給學生帶來愉快學習體驗,增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有效途徑,對于提升高職生發言積極性和發言質量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傳統教學方式的獨特優勢,結合現代化信息手段,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教育目標。
[1]任婕.學生課堂發言的心理障礙及調適——以小學品德教學為例[J].江蘇教育研究,2013(31):38-40.
[2]錢鳳.黑板教學:一種逐漸被淡忘的教學方式[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1(12):13-14.
[3]冷晶.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板書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G420
B
1671-1246(2015)22-006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