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嬌
摘 要:目前,中國的農業發展正處在整個戰略選擇階段的轉型期。聯系國內情況和農業發展狀況,選取符合國家現實情況的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路徑,對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家庭農場規?;洜I是農業從傳統向現代的最好方式。對家庭農場問題的研究進行文獻梳理,剖析家庭農場在外國的發展存在的優勢,為家庭農場今后在中國的發展起到借鑒的作用。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家庭農場;特點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4-0039-03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在農業方面并不強大。中國有13億多的人口,其中6億多人口在農村地區,占總人口的50.32%。然而,中國在農業上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仍然很嚴峻,我們國家在農業上面的發展的狀況是基礎比較薄弱,農業在中國國民經濟發展中依然處在薄弱環節上,還是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家庭農場作為一種新型生產經營模式,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示范推行農業新科技,進一步提高科技貢獻率的有效路徑,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家庭農場屬于農業發展的最新的經營模式,備受學術界的關注。一些城鎮化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早已廣泛應用,在中國也有很多學者對發達國家以及中國家庭農場的發展進行過較為廣泛的考察和分析。
一、關于家庭農場概念的研究
家庭農場的概念是初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得到呈現,通常被學者界定為: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主要的經濟來源的經營模式。但在國內,“家庭農場”的界定沒有明確的給出定義,研究的有關學者只能夠按照自己研究時的需求對“家庭農場”進行界定。
房惠玲(1999)指出:家庭農場,是適應當前的生產力水平及專業化生產的需求,農業種植和養殖企業的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黎東升(2000):家庭農場的基本組織單位是農戶,以在市場份額中追求效益最大化為目的,從事農業生產適度規模加工和銷售的經濟實體,同時企業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去經營與發展。朱博文(2004):家庭農場是中國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和完成適度規模經營的一種新型的經濟組織模式。王鑫(2013):在中國,它類似于養殖大戶的升級版,通常界定為:生產經營者來源于家庭的成員,從事著生產規?;?、集約化、商品化的生產經營,家庭主要收入來源于從農業中獲取的新型經營主體。在產權制度上可以被視為個體農場,是指勞動和經營主要依賴于農場主和他們的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通常情況下不雇傭其他人員,農忙時雇傭少量的臨時工人。它是一種生產經營性質的農場,農場主去獲得農產品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用于市場的交換,而是一種商品經營管理的形式,并且是高度集中的、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的。生產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為了追求農產品的最大價值。在中國可用于家庭農場的土地資源絕大多數都是承包租借別人的土地。袁賽男(2013):美國的農業部門將家庭農場定義為,不存在雇傭的經理人和非家庭成員本身的法人或與之合作的組織的農場。在俄羅斯《家庭農場法》中,“家庭農場是生產經營的主體,它具有獨立的法人權利”。
把學者們的研究成果進行比較不難看出,中美兩國學者對“家庭農場”概念的界定有相似的地方,兩者同時都強調家庭農場主必須是家庭成員,不包含非家庭成員,與美國的概念不同他們不強調農業生產規模,而中國學者更多地在概念上把生產規模作為標準進行界定。
二、關于國內外家庭農場特點的研究
1.關于中國家庭農場特點的研究
國內很多學者對中國家庭農場的特點進行了概括,其內容基本一致,其中藏凱波(2013)的總結比較全面,具體概括為:
首先,中國的家庭農場的特點是土地所有權沒有改變,土地集中流轉。中國現在實行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所有權歸國家所有,農民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土地使用權的集中是規模經營的關鍵。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就業,緩解人地矛盾,使土地流轉成為可能。土地流轉同時也是家庭農場的產生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其次,發展迅速,但地域間發展不平衡。家庭農場推動的速度在地域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率先開始試點的家庭農場發展速度快,并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然而,在許多地區的家庭農場發展速度緩慢,沒有建立相關的配套服務。再次,經營規模明顯擴大,但機械水平相對較低。同傳統的小農戶相比不管在生產規模上還是在生產效益上都有了明顯的擴展和提升。相對于美國的機械化大生產,中國的機械化水平顯然還較低。最后,受政策影響大,政府主導。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出臺之前,家庭農場雖已在中國出現,但受到的關注度并不大?,F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紛紛出臺促進和規范家庭農場發展的政策,家庭農場發展迅速,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2.關于國外家庭農場特點的研究
北京國際關系學院博士后楊昊(2013):對國外家庭農場的發展模式進行了比較,他指出,美國家庭農場的特點為:土地產權私有為基礎,具有一定規模的專業化、現代化。英國家庭農場的特點為:獨特的土地經營權—租賃制、土地集中到富裕的農民手中、私人的投資來源。法國農場的特點為:國家干預提高土地經營規模、持續擴大生產規模。日本家庭農場的特點:規模較小的家庭農場為主、所有權和經營使用權相結合。
徐會蘋(2013):對德國的家庭農場特點進行了研究,她認為德國的家庭農場是在土地整頓的基礎上擴展生產經營規模的,而且有統一的產權制度,土地租賃是普遍存在的,更重要的是農場農業勞動力的素質很高,這些特點都決定了德國家庭農場的強大生命力,以及高度的農業經濟現代化。
孟豐林(2013):對國外家庭農場的生產經營模式進行了分析,并分為大、中、小型三種形式,其中屬于大型家庭農場的是美國、加拿大,屬于中型家庭農場的是法國等歐洲國家,屬于小型家庭農場的是日本和臺灣。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美國、法國、日本為例,詳細總結出了三種家庭農場模式的特點如下:
美國:美國的家庭農場約占各種農場總額的87%,農業在美國可以說是在農戶家庭經營的基礎上進行的。在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體系日益得到完善過程中,農場生產經營也日益趨向專業化的生產經營。家庭農場主要對于土地的產出或養殖直接進行管理和經營。收獲后,依照合同按時交貨。而產前、產后的相關問題都由其他服務機構來處理。在貸款擔保等方面美國也都有優惠政策。
法國:法國的中小型農場專業化程度高在全國占多數。大多數農場為了顯示出自身農產品的特點只生產經營一種農產品。在由農場之外的企業來承擔過去一個農場完成的全部工作,使農場的生產轉換為商品化的生產。法國的家庭農場呈現出一種新的產業化趨勢,通過兼并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同時農工商共同經營發展。同時,對于引進新技術和設備的家庭農場提供有關服務和補貼作為鼓勵。不斷努力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和通過高利潤的發展非農產業的收入去反哺農業的發展作為發展工商綜合經營的目標。
日本:日本政府根據本國實際情況對土地制度進行改革,逐步形成了農用土地私有化,小規模家庭擁有、合作經營的社會化服務的農業管理體制,為了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日本鼓勵農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開。日本政府頒布了一系列土地改革政策和對相關規定進行調整。同時,政府建立了一個綜合農協,有效地幫助農民和生產合作組織去經營農戶土地,通過資本運營,獲取高額利潤然后返回所有農民農協股東手中。這些優惠政策使得日本農民的人均收入長時間高于市民的平均收入,而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來源于日本政府給予的各類優惠和補貼。
根據上述研究者的分析,總結出國外家庭農場的一些經驗。首先,農業土地確權是實現耕地高效開發的關鍵。其次,家庭農場的生產經營規模決定生產效率。第三,家庭農場的發展需要國家給予更多的政策去指導。
三、關于家庭農場優勢分析的研究
家庭農場已經在世界農業生產經營中占有絕對優勢,因為家庭農場具有其他生產經營模式所不具備的優勢。對于家庭農場的優勢中國也有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
許瑩(2013)認為:家庭農場的優勢可以歸納為三點:第一,有利于科學種田。農業勞動生產率得到進一步提高,進而收到高品質、高產出的結果。第二,有利于農業的社會化發展。它可以使農業生產做到分工和專業化,并且將農產品成功推向市場。第三,有利于提高農業產量和增加農民收入。在農業各個經濟指標方面和小規模分散經營的農戶相比都具有優勢。
謝梅芳(2013)認為:家庭農場的優勢分析分為三點:
第一,對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加速農業商品化的進程。家庭農場的生產經營,利用更先進的技術設備和其他生產要素,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農產品產量得到提高,除了滿足農戶家庭生活所需以外另有剩余,活躍了商品貿易市場,有助于加快農業商品化的進程。
第二,對土地資源進行優化整合,達到效益最大化。在城鎮化過程中,許多流出土地的農戶選擇到城市打工或經商,農村大量的土地被閑置和荒廢,家庭農場的出現可以使農場主通過租賃的方式獲得閑置土地的經營權,開墾荒地,各類農作物、經濟作物可以在閑置的土地上得到種植,資源配置得到有效提高。
第三,更加注重生態和環保,走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因為家庭農場正在逐漸成為注冊登記法人資格的經營主體,用標準化、企業化的管理進行生產。因此,為了建立良好的農場形象,發展自身的品牌,家庭農場比一般的農戶更為重視生態和環保,走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袁賽男(2013)認為:他對家庭農場與傳統小農戶進行了深刻的剖析,這對分析與研究家庭農場的優勢所在提供了條件。從經濟屬性上看,家庭農場是農產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從生產要素上看,先進的生產要素被運用。從經營意識上看,家庭農場具有市場意識和商品意識。
四、關于家庭農場發展存在的問題的研究
鄒昶(2013)認為,現階段中國家庭農場遇到的困難有:對家庭農場定義的模糊,人才與技術的匱乏,融資難的制約,土地流轉不規范這幾個問題。而謝梅芳(2013)則提出:阻礙家庭農場推廣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流出土地的農戶的就業問題。同時還有很多學者對此也進行了研究,具體可以總結為五方面:第一,對家庭農場缺乏明確的界定。雖然“家庭農場”經常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每個文件中出現,但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認識。第二,土地穩定性影響家庭農場主長效投資。在土地流轉中,雙方有的簽訂了協議,有的只是口頭協議。即使簽訂協議,村民也不愿意簽訂長期的協議,土地流轉的時期較短,在短時間內農場主難以收回對土地的投資;第三,農業技術推廣困難。家庭農場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方向,必然要以先進的技術作為支撐。政府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在技術推廣時面臨著諸多困難。第四,家庭農場主缺乏管理經驗。家庭農場主往往從長期從事農業經營活動,并由一定的戰略眼光和經濟實力的農民轉化而來,他們有著豐富的種養殖經驗,但缺乏管理經驗。第五,家庭農場融資困難。由于家庭農場規模較大,從土地流轉、農場基礎設施建設、前期生產資料購買、后期經營管理等生產環節都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融資困難已經是限制家庭農場發展的一大阻礙。
五、關于家庭農場問題的解決對策的研究
國內很多學者對解決家庭農場經營主體的問題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王鑫(2013)、楚國良(2013)、鄒昶(2013)等都對此進行了相關的論述,論述內容基本一致,但我個人認為中國政法大學的藏凱波(2013)總結的比較全面,其具體內容為:明確家庭農場定義,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建立土地確權登記制度,促進土地順利流轉;完善農技推廣制度,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培養對管理和生產精通的當代新型職業農民,從而促進家庭農場的長遠健康發展;創新家庭農場貸款模式,緩解家庭農場資金困難。
國外家庭農場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目前發展已經相當完備,在一些城鎮化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早已經得到了認可和廣泛的應用。國外這些發展先進的、完備的、寶貴的經驗對中國發展家庭農場經營主體起到了學習、借鑒的作用。國內學術界對家庭農場的內涵、中國家庭農場出現的問題以及解決對策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探討,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這些結果不僅表明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家庭農場的重要地位,也為今后中國家庭農場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也為中國家庭農場在實踐過程中提供了理論與技術指導。
參考文獻:
[1] 房惠玲.發展家庭農場是中國農業走向現代化的最現實選擇[J].南方農村,1999,(2):19-20.
[2] 黎東升,曾令香.進一步發展中國家庭農場的思考農業經濟[J].農業經濟,2000,(7):38-39.
[3] 朱博文.美法日家庭農場發展的經驗和啟示[J].農場經濟管理,2005,(5):87-91.
[4] 王鑫.中國家庭農場構建問題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3,(16):33-35.
[5] 袁賽男.家庭農場:中國農業現代化進路選擇[J].長白學刊,2013,(4):92-97.
[6] 臧凱波.中國家庭農場發展存在的障礙及應對策略[J].農業經濟,2013,(7):31-33.
[7] 楊昊.家庭農場釋放農業勞動力模式的國際經驗比較研究[J].林業經濟,2013,(6):121-124.
[8] 徐會蘋.德國家庭農場發展對中國發展家庭農場的啟示[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3,(4):70-73.
[9] 孟豐林.美法日澳家庭農場基本特征[J].當代貴州,2013,(13):20.
[10] 許瑩.家庭農場的特點和優點分析[J].河南農業,2013,(12):59-60.
[11] 謝梅芳.家庭農場的推廣難題及實施建議[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3,(6):49-52.
[12] 鄒昶.淺析中國家庭農場現階段發展存在困難與解決方案[J].科技創新導報,2013,(14):253.
[13] 楚國良.新形勢下中國家庭農場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3,(3):22-26.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