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驍雄
(楚雄師范學院,云南 楚雄 675000)
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和教師教育的變革,我國教師教育機構發生了如下變化:培養小學教師任務的中等師范學校已升格或合并為師范專科學校;培養初中教師任務的師范專科學校亦升格或合并為本科師范學院;以往培養高中教師任務的師范大學現已面臨承擔小學、初中和高中教師的全部培養任務。這種新變化帶來的挑戰是:師范大學畢業的師范生要具備基礎教育全階段的教學能力才能適應教師教育的新形勢。
“整合連貫型”教師教育模式理念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由楚雄師范學院校長羅明東先生提出的,他強調在當前基礎教育與教師教育變革的時代背景下,對小學、初中或是高中教師的培養,不能再堅守著“分離”的傳統。無論小學教師、初中教師還是高中教師,都應該也必須通曉整個基礎教育的基本線索,了解基礎教育的連貫性,掌握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在此基礎上有所側重地掌握基礎教育某一階段的原理與方法。因此,高等師范院校要充分發揮中小學教師教育的優勢與特點,整合小學教師教育、初中教師教育和高中教師教育,建立貫通整個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進行“整合連貫型”教師教育模式的改革。[1]同時,“整合連貫型”教師教育模式對課程體系提出了連貫性和階段性的要求,即教師專業必修課要以整個基礎教育為研究對象,教師專業選修課則強調對基礎教育階段性的深入學習。此外,“整合連貫型”教師教育模式對教育實習也提出了全程性要求,即要求師范生對小學和中學的教育教學工作都要有深入的理解,并積累專業經驗,以提高教師教育技能。
“整合連貫型”教師教育模式提出的通曉整個基礎教育線索、側重掌握基礎教育某一階段方法的理論,與應用型辦學所提倡的“優化專業結構,提高專業水平”、“重視專業實訓,強調學以致用”的觀點有契合之處。那么,我們完全可以結合中小學音樂學科發展的現狀和趨勢來思考中小學應用型音樂師資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施。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于2014年12月4日在2015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上透露,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749萬,繼去年高校畢業生的727萬,再創歷史新高。又據麥可思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數據顯示,2013屆高校畢業生總體簽約進程與上屆相比明顯下滑。報告表明,從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調查的2013屆本科畢業生的簽約率為35%,低于2012屆同期12個百分點;高職高專畢業生為32%,低于2012屆同期13個百分點。畢業生人數的激增和用人單位崗位數量之間所形成的供遠大于求的矛盾,在2015年勢必會更加突出。
對于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畢業生來說,職業的選擇相對集中,就業的方向相對單一,是造成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本科畢業生就業報告》藍皮書在對畢業半年后的2010屆本科畢業生數據進行統計后指出:全國失業率最高的專業為美術學 (15.6%),其次為音樂學 (15.0%)。又據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畢業半年后就業率最低的10大專業中,音樂表演專業排名第二,就業率僅為85.9%,而全國本科的平均就業率為91.5%。這對于就業選擇面更窄且就職單位趨于飽和的音樂教育專業而言,形勢更加不容樂觀,眾多畢業生在職業選擇上被迫做出更多的分流。專業對口的職業選擇比例在逐年下降,改行的畢業生比例在逐年上升。
鑒于此,地方本科師范院校亟待構建及實施適應社會需求和符合中小學音樂學科發展趨勢的應用型師資培養模式,以扭轉現今就業頹勢,讓師范院校能更有效地發揮培養合格教師的職能,為社會不斷輸送優秀的音樂教育人才。
我國中小學音樂學科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即教育理念從說教工具轉變為以人為本的美育教育、從美育工具轉變為具有獨立學科意義的純音樂知識傳授、從學科知識教育轉變為“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文化教育。隨著國家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 (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的出爐,中小學音樂學科的課程內容在繼續關注“感受與欣賞”、“表現”、“創造”以及“音樂與相關文化”四個領域的同時,正朝著塑造學生“音樂素養”、避免使“審美”和“育人”成為空中樓閣的趨勢而努力。
同時對于基礎教育各個階段教學內容的側重點也基本達成了共識。小學音樂教育應以音樂藝術的體驗為主,因為此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特點較容易理解形象化的實體;初中音樂教育則可以更多地進行音樂學科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培養,此階段學生對于抽象音樂概念的認識已非淺薄;高中音樂可以從音樂與人文其他學科的關系方面進行以音樂文化為主的教育,此階段學生心智已趨成熟,認識事物已有自己的見解,有獨立判斷能力,因此加強音樂文化方面的教育有助于建立學生的審美體驗。
所以,“整合連貫型”音樂師資培養模式的理論體系應依據上述音樂學科發展的現狀與趨勢,不僅要把握基礎教育的課程總目標,還要認真研究各個階段的學習目標與教學側重點,這樣才能建立起貫通整個基礎音樂教育的課程體系。
“整合連貫型”教師教育模式經過數年的探索及實踐,在培養貫通整個基礎教育 (小學、初中和高中)的師資人才方面已取得不錯成績,其人才培養理論恰與“應用型本科辦學”提出的“打通從中職、專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理念有契合之處,其成功經驗可為地方本科師范院校向應用技術型學校轉型提供改革良策。
為提高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適應中小學音樂學科的發展趨勢,借鑒“整合連貫型”教師教育培養模式的理念,在對中小學應用型音樂師資培養模式進行理論體系建構的思考后,得出如下結論:
“整合連貫型”音樂師資培養模式,是在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和教師教育的變革下應運而生的。其理論力圖通過對中小學音樂學科發展趨勢的分析,建立起貫通小學音樂教育、初中音樂教育和高中音樂教育的課程體系,使音樂學科教師通曉整個基礎教育的教學規律,勝任基礎教育各個階段的教學,同時能夠將專業知識與技能應用于社會實踐,以適應社會對音樂教師的需求。
為完成通曉整個基礎教育教學規律、勝任各個階段教學和側重掌握某一階段原理與方法的目標,同時能夠將專業知識與技能應用于社會實踐的要求,實施“整合連貫型”音樂師資培養模式的方案需要從課程設置和教育實習、見習兩方面抓起,因這兩個部分包含了“整合連貫型”音樂師資培養模式中理論和實踐的核心內容。
“整合連貫型”音樂學科教師教育模式課程體系分為通識類課程、音樂學科專業類課程和音樂教師專業類課程三大課程類別,每個類別均由必修課與選修課組成。通識類課程與時俱進,旨在夯實師范生的文化基礎,并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塑造身心健康的完整人格,因篇幅所限,此類別課程從略。音樂學科專業類課程旨在使師范生具備深厚的學科專業基礎,并與音樂教師專業類課程相配套,共同搭建起“整合連貫型”音樂學科教師教育模式課程體系的理論核心。音樂學科專業類課程應體現出“減并史論課,增設技能課”的原則,使原本開設四個學期的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改為兩個學期,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西方音樂史與名作欣賞合并為中外音樂簡史及名作賞析,中外民族音樂、合唱與指揮采用合班上課的方式以方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選修其他課,增設與中小學文體活動密切相關的樂隊排練課程以及訓練演唱和演奏綜合能力的師范類特色學科——自彈自唱課程,取消藝術美學、藝術概論等對中小學音樂教師用處不大的理論課程。考慮到應用性、技能性的辦學特點,應該在課程講授的過程及考核形式中強調實際運用的能力,如合唱與指揮應注重合唱排練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簡單學唱合唱作品和練習指揮手勢;舞蹈課也應以舞蹈編排為目標進行開設;歌曲伴奏需以即興伴奏的講授為主,曲目選自中小學音樂課本,為教育實習的音樂教學做好準備,以此強調課程的針對性和實際運用能力。此外,應弱化專業方向界限,不再有鋼琴方向、聲樂方向、理論方向等提法,使師范生掌握所有方向的基本技能,讓原本只會彈鋼琴的學生也會唱歌,更會創作,成為“多面手”。在課程考核時當然要體現上述特點,規定每位學生必須同時參加鋼琴演奏與聲樂演唱考試,并參與到伴奏工作中,取代以前部分教師為學生伴奏的情況,以鍛煉他們的實踐和操作能力。而音樂教師專業類課程也較能體現該模式的特色。必修課包含由基礎教育心理學原理與應用、基礎教育原理與應用和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教學原理與方法等組成的理論課,由普通話與交流藝術、現代教育技術、班主任工作技能與課程教學技能等組成的訓練課,由基礎教育見習、基礎教育實習、畢業設計與論文撰寫等組成的實踐課,以及“三筆一畫”、假期教育調研、教育實習、見習座談會及“走出去,請進來”交流活動等組成的活動課。此外,音樂教師專業類課程還有諸多專業深化類、綜合類和技能拓展類選修課供師范生選擇。
上述類別中較有應用性特色的課程當屬音樂學科專業類課程和音樂教師專業類課程,它不僅打破了以往音樂教師專業類課程種類單一、課程比重過少的局面,同時還大大加強了上述兩類課程的訓練、實踐和活動環節,避免了以往設計者賣力吆喝、研究者空談理論而基層音樂工作者難以操作的弊病。同時,基礎教育各個階段對教育實習與見習的量化要求也反映了該模式貫通整體,厘清局部的整體思路,也契合了當下提倡的“學以致用”的“應用型本科辦學”理念。
合理安排音樂學科師范生實習和見習是檢驗理論知識學習成果的重要手段,教育部規定高等師范院校要因地制宜地組織師范生到中小學進行不少于一個學期的實習,力圖使師范生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教學能力,并在反思中不斷取得進步,達到步入工作崗位前的練兵目的。但是,眾多高校都把教育實習和見習安排在大四學年的第一學期,這就意味著學生來不及反饋、交流和討論教學問題就直接工作了,這樣的教育實習和見習也就失去了應有的作用。其實,教育實習和見習可以貫穿在教師教育的始終,即與教師教育理論的學習同步進行。在教學的過程中一邊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和教材教法等課程,一邊組織師范生分別去小學、初中和高中進行長期的實習和見習。引導師范生對基礎教育不同階段的教學方法進行比較,系統分析教學方法的異同,厘清其差異,并及時收集、整理師范生實習過程中的反饋和評價,定期召開座談會進行總結和交流,對他們遇到的典型問題給予細致分析并耐心解決。這樣就會大大加強師范生的音樂實踐能力,使他們對整個基礎教育的教學方法有清晰的認識,在基礎教育的任一階段都不致偏廢。
教育實習和見習的考核是監督和檢驗實習見習效果的有效方法,同樣要高度重視。教育實習和見習的考核方案應包括理論考試、實操考試和實習表現三方面內容。理論考試應涉及實習和見習自我表現的評價,對基礎教育不同階段教學的認識以及對實習、見習單位教學體系的建議等內容,可占總分的30%;實操考試則由高師院校教師隨機將師范生分配到小學、初中和高中的任一教育階段進行試講,針對教學的各個環節,特別是教學法的選擇和運用是否合理進行評分,可占總分的40%;實習表現應包括以下三方面:實習單位對師范生的評定;授課班級學生對師范生的歡迎程度;同行對該師范生的評定。這三部分可占總分的30%。這種考核方案會讓師范生重視教育實習和見習的每一個過程,為今后打下一個穩固的基礎。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于今年2月26日主持召開了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相關工作,審議并通過了《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 (草案)》。在會議中李克強總理指出:創新職業教育模式要打通從中職、專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而“整合連貫型”音樂師資培養模式在培養貫通整個基礎教育 (小學、初中和高中)的音樂師資人才方面恰與上述“應用型本科辦學”理念相符。在基礎教育發展和教師教育變革的大背景下,“整合連貫型”音樂師資培養模式作為實施上述理念的有效手段,必將在高等師范院校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1]羅明東.“整合連貫型”:教師教育模式改革的新探索 [J].學術探索,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