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童
東北地區師范生媒介素養現狀及提升策略
唐小童
[摘 要]隨著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媒介已滲透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其學習、生活、工作中扮演者日益重要的角色。師范生作為未來從事基礎教育的特殊群體,具備良好的媒介素養是其進行優質教育活動的前提和基礎。經過對東北地區部分師范院校的實地調研,發現師范生在媒介信息認知和理解能力、辨別和自律能力、媒介使用和制作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問題。針對目前師范生媒介素養存在的問題,筆者試從多個維度提出相應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師范生;媒介素養;提升策略
[作 者]唐小童,東北師范大學。
通過對東北地區高師院校的調查可以看出,大眾媒介已經成為師范生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進行日常生活、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接觸最多的是網絡,越來越多的師范生通過手機移動終端獲取媒介信息。然而,由于網絡信息傳播的低門檻,信息魚龍混雜,不健康、不正確的信息充斥其中,如果受眾不加以科學判斷、去偽存真,很可能被蒙蔽甚至進行錯誤的二次傳播。師范生這一特殊群體擔負著未來基礎教育的重任,提升師范生媒介素養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師范生對媒介及其相關知識加以了解,學會辨別真假信息,掌握使用媒介的手段,才能更好地進行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
據調查,師范生辨別媒介信息真偽的能力較弱,雖然有使用媒介解決問題的意識,但使用不得法,難以發揮媒介的最大功效,有時還會起反作用。此外,學生對媒介的相關知識也存在掌握不足的問題,這就使他們難以在媒介海量冗雜的信息中有效地使用信息、利用信息、傳播信息。師范生雖然在模擬課堂、支教等學習實踐活動中都有媒介制作的經歷,但由于缺乏相關知識、沒有進行過系統地媒介使用技巧訓練、沒有相關設備資金支持等,他們的媒介使用率不高、媒介信息深度和廣度欠缺。
為了提升師范生的媒介素養,針對目前東北地區師范類大學師范生的媒介素養狀況以及他們對媒介素養教育的期望,結合在東北地區部分師范院校的調研結果,筆者嘗試提出提升師范生媒介素養的策略。
(一)師范類高校應開設媒介素養相關課程
針對學生媒介素養重視程度不足、缺乏媒介使用意識和能力等問題,建議師范大學開設與媒介素養相關的課程及講座,成體系的課程和多元化的講座有利于提高師范生自身媒介素養,使師范生在未來中小學教育過程中進行更有質量的信息傳播。課程的設置具體包括如下內容:
第一,針對部分師范生不明確媒介素養的含義和重要性的問題,課程內容應深入闡述媒介素養的概念及內涵,使師范生認識到媒介素養在自身發展和教育他人過程中所產生的重要作用。同時,課程應對媒介素養在各國的起源和發展進行梳理,使師范生從宏觀上了解媒介素養發展脈絡。通過了解媒介素養的概念及其發展經過,明確媒介素養對其個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第二,使師范生了解媒介、媒介運作、媒介法規等基本知識,提高其媒介使用技巧。具體來說,師范生要明確媒介的作用、信息通過媒介的傳播過程、媒介的種類和特點、新興媒介的發展前景,了解報刊、電視、廣播、廣告、網站等商業化大眾媒介及其附屬業務的運作流程和運營模式。同時,還應了解媒介的“紅線”——法律法規,規范媒介使用行為,不過度占用資源,明確參與媒介活動的基本行為規范、受眾的權利與義務、知識產權的相關常識、網絡安全的知識等,避免自身和制止他人在使用媒介時觸犯法律法規。
第三,結合社會現實問題和傳媒具體案例,提升師范生媒介信息辨別能力。師范生應樹立不造謠、不傳謠的基本觀念,運用所學知識辨別有效信息和無效信息,辨別虛假信息和真實信息,提高信息警惕意識。高校應引導師范生思考媒介內容的深層含義,了解媒介對社會輿論的引導作用,理清媒介與受眾的關系,從而使他們具備從生活中看問題,到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通過對媒介使用技巧的教授,提高師范生自身查找和利用網絡信息的能力,切實通過媒介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使師范生了解和掌握媒介制作技巧,具備制作多媒體課件、圖像、視頻等的能力,使二次傳播達到良好的效果,使其在未來的基礎教育崗位上更好地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二)師范類高校應成立媒介素養研究機構,建立媒介制作實驗室
任何領域的持續發展都離不開研究的支持,媒介素養教育作為師范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離不開科研的強力推動。師范類高校成立研究機構,購置設備建立媒介制作實驗室,能讓媒介研究“研”之有物,再結合社會生活實際,讓媒介素養由空中樓閣的概念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將理論應用于實踐。
目前,我國部分師范類大學已成立了媒介素養研究機構,如東北師范大學媒介素養課程研究中心等,對師范生媒介素養課程的研究與發展做出了貢獻,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雖然部分高校在師范生媒介素養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部分進展,但相比于國外,我國師范類大學對師范生的媒介素養不夠重視,在研究機構數量和質量上存在明顯不足,研究成果的類別和層次也良莠不齊。此外,我國媒介素養研究所進行的介紹性、描述性的研究較多,可行方案少,定性分析多,定量研究少。所以,在師范類高校有必要成立媒介素養研究機構,建立媒介制作研究室,對媒介素養進行有效的深入研究。這對于解決高等師范院校媒介素養理論研究落后、學生媒介素養較低、師范生難以進行有效的二次傳播等問題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媒介素養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首先,結合本地實際。在調研的過程中要深入實踐,只有放在本土的視野下進行考察,才能充分達到提升師范生媒介素養的目的。其次,開展學術交流。由于媒介的發展迅速,所以高校媒介素養研究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調整研究方向,與時俱進,使研究不斷扎實深入。
(三)師范類高校應加強與媒體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引導學生提高自主實踐能力
所謂實踐能力,即學生通過實際動手操作培養能力、提高技能,是師范生將媒介素養知識轉化為教育技能的活動。自主實踐是指學生有意識地實踐活動。自主實踐能力是在瞬息萬變的信息環境下必須具備的能力,培養自主意識是提升師范生媒介素養的重要途徑。應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思考的能力,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多維度、寬領域學習實踐。因此,師范類高校應加強媒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與媒介機構的交流合作,引導學生在使用中了解媒介,在理解中提升媒介素養,適應多變的信息環境下多種多樣的媒介形式,逐步從受者向傳者的角色轉換。
師范類高校可與當地媒介機構合作,開展多種媒介素養教育實踐活動,如帶領學生到媒介機構觀摩,提供相關單位實習機會,請專業媒體人進校講座,開展媒介作品制作競賽等,使學生作為主體參與到媒介信息制作、傳播的過程中。應培養學生自覺學習使用媒介技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進ppt制作、視頻節目錄制和剪輯、建立和管理微信微博等多媒體平臺的過程中來。在此過程中,學生以創作者的身份認識和了解媒介信息生產和運作過程中種種不同成分,如說服動機、價值觀、人生觀、消費觀等。使學生清醒地認識到媒介傳播的種種影響因素,以更加客觀和科學的視角來審視媒介信息,提升媒介素養。在進行自主媒介實踐的過程中,使學生學會解構、分析和批判媒介,了解媒介信息潛在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及商業性等,用以指導自己的再實踐,在未來基礎教育崗位進行更為有益的傳播。
本文針對高校師范生媒介素養缺失問題,根據我國師范類高校實際情況,從課程設置、研究機制、教育實踐等多個維度提出了提升師范生媒介素養的可行性建議,用系統方法的觀點來構建媒介素養教育的課程體系,以期對提升師范生媒介素養起到一些積極作用。[本文系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師范生媒介素養調查研究——以東三省部分師范大學為例”(項目編號201410200018 )成果論文,項目負責人:趙競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