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謙+張賢金+吳新建
摘要:對化學作業的交流功能進行界定,闡述了研究化學作業交流功能的意義,分析了當前作業交流功能存在的問題。以蘇教版高中化學《物質結構與性質》(選修)“共價鍵 原子晶體”第一課時校本作業設計為例,介紹了校本作業中增進作業交流功能的欄目設置、優點以及如何引導學生利用好這些欄目。最后構建了教師整合信息、反饋信息流程圖,就作業批改后教師如何將交流功能反饋到教學中作了探討。
關鍵詞:化學作業;交流功能;作業應用;作業設計
文章編號:1005–6629(2015)1–0073–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作業的功能,從其與課堂學習的內容關系出發,可以分為鞏固功能、應用功能、發展功能和延伸功能等。其中,延伸功能具體表現為:(1)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2)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有助于師生的情感交流;(4)有助于促進所有學生尤其是課堂上不積極的學生參與;(5)有助于實現情感態度目標與心理健康目標等。通過作業的延伸功能,最終要達到提高自信、培養習慣、促進參與、培養情感等目標[1]。但是,目前作業的功能主要局限在鞏固功能、應用功能、發展功能上,很難達到延伸功能方面的要求。如何在現有校本作業的基礎上,通過適當的優化,達到作業的延伸功能目標,是廣大教師急需解決的難題。
筆者在蘇教版高中化學《物質結構與性質》(選修)[2]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在校本作業的欄目和版面上做適當的優化和設計,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效果。本文以“共價鍵 原子晶體”第一課時校本作業設計為例,介紹筆者的一些實踐,希望在增進作業延伸功能特別是交流功能的探索中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 研究化學作業交流功能的意義
1.1 化學作業的交流功能
作業的交流功能是作業的延伸功能之一。很多文獻在論及作業的功能時都提到作業的交流功能,或者作業的反饋交流功能。但是,暫無學者對作業的交流功能的內涵進行專門的論述。基于筆者的實踐,對中學化學作業的交流功能作如下界定:中學化學教師有意識地通過作業內容的選擇與設計或作業欄目和版面形式的設計與優化達到學生個體與教師交流、教師與全體學生交流,從而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起到正面的促進作用的功能。
1.2 研究化學作業交流功能的意義
化學作業的交流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問題交流,包括知識、方法、難點、重點等的交流;二是情感交流,包括教師的鼓勵、表揚、情感的引領等的交流。化學作業交流的主體是學生和教師,互動形式也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學生個體與教師的交流,主要包括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通過提問主動向教師暴露自己的思維障礙,以及教師在批改作業過程中發現學生的思維障礙并及時給予學生反饋;二是教師和全體學生的交流,教師通過批改作業,發現學生作業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有可能是教師教學不到位造成的,利用下一節課的機會,及時進行補救和改進。通過這兩種形式的交流,有利于師生之間互相了解教和學中各自存在的問題,并促進問題的解決。
1.3 當前化學作業交流功能存在的問題
目前,大多數學校采用國內各大出版社出版的教輔材料作為學生的作業,作業的內容和形式都取決于教輔編寫者,教師很少花時間去進行作業的選編與設計。而教輔編寫者更關注的是作業的鞏固和應用功能,很少關注作業的發展和延伸功能。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教師和學生都沒有充分認識到作業的交流功能,很多教師批改作業也往往只有“√”和“×”,作業的交流功能基本處于最低層次。近幾年,國內很多學校開始自編校本作業,但是校本作業主要在內容上進行選擇,作業的交流功能并未在其中得以體現。
2 增進作業交流功能的欄目設置
由于“√”和“×”無法反饋學生存在的問題,一定程度上使師生的交流遇到障礙。為了讓學生的問題、想法、思考外顯出來,可以在校本作業的欄目和版面上進行優化與設計,引導學生將存在的問題表達出來,并養成及時記錄問題、會問問題、愛問問題的良好學習習慣。
2.1 增設“疑問交流”欄目,引導學生交流思維障礙
在校本作業中的“練習實踐”每道練習題的右側,留足夠大的空白,用于學生進行解題過程中的“疑問交流”(圖1)。對于交流的內容,應就學生答題障礙進行有意識的引導:你知道這道作業的設計意圖嗎?作業考查的知識點是什么?你能從教材中找到答案嗎?你能從教師的課堂授課中找到答案嗎?你的思維障礙是什么?
對于每道作業,都請學生從以上五個方面進行思考,訓練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有意識地思考這道作業題中設計者的意圖、課堂教學的要求[3]是什么,自己能從哪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不能解決,問題出在哪里?
通過增設“疑問交流”欄目,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的根源,并將思維障礙表述出來,是增進作業交流功能的首要步驟。經過長期的訓練,有助于學生養成及時記錄問題的良好習慣,有助于激發學生提問的欲望和膽量,有助于暴露學生的思維障礙,也有助于教師全面解答問題。
2.2 增設“自我診斷”欄目,引導學生交流目標達成情況
通過“練習實踐”檢測本節課所要求掌握的過程與方法之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目標達成情況有了全面認識。此時,增設“自我診斷”欄目(圖2),將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再次明確指出,由學生根據掌握的情況進行“自我診斷”,可以培養其反思的習慣,并為教師判斷本節課教學目標的落實情況及確定下節課的教學方向提供依據。
2.3 增設“意見建議”欄目,引導學生交流教師改進方向
“自我診斷”欄目中學習目標一般編制得比較簡練,對于學生存在的問題只能提供大致的方向。通過增設“意見建議”欄目(圖3),引導學生就本節課聽不懂的地方及下節課需要講解的內容進行調查,可以使問題更加細化。教師可以根據所提的意見建議確定下一節課上課的內容和方法,對于個別性的問題,則可以采取單獨輔導的方式解決,提高課堂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 增進作業交流功能的實踐探索
通過在校本作業中增設“疑問交流”、“自我診斷”、“意見建議”等欄目,引導學生將存在的疑問甚至潛在的疑問挖掘出來,呈現在教師面前。疑問出現后,教師如何處理這些信息以利于更好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成為提高交流功能的關鍵過程。
3.1 以“自我診斷”為依據確定習題講評課教學目標
學生在“疑問交流”、“自我診斷”、“意見建議”等欄目中反饋出來的問題并不是單一的,“疑問交流”欄目中提出的問題,實際就是在“自我診斷”欄目中未能達成的學習目標,并會在“意見建議”欄目中提出相應的對教師的建議。統計時,關注學生的“自我診斷”欄目情況,明確學生在哪些學習目標上不能達成,再從這些學習目標的角度,結合“疑問交流”和“意見建議”的統計情況,決定哪些題目重點講,哪些知識、技能重點訓練。
就本節課而言,經過統計,“自我診斷”欄目中學習目標1打“√”的學生有35人,占班級學生總數的95%。學習目標2打“√”的學生有30人,占班級學生總數的81%。可見,大部分學生認為對于共價鍵的本質和特征掌握較好,而對于共價鍵的分類及運用,還有較多學生未能很好掌握。在習題講評課中,教師要以通過復習教會學生共價鍵的分類及簡單運用為教學目標,再制定講評的具體內容。
3.2 以“普遍性問題”為依據確定習題講評課教學重點
從“疑問交流”、“意見建議”欄目中反饋的問題一般可以歸為兩類,一類是大多數學生都有疑問、錯誤率高的問題,即普遍性問題;一類是大多數學生基本做對、只有少數學生有疑問的問題,即個別性問題。對于個別性問題,教師進行個別輔導即可。但有些個別性問題對全班學生具有啟發性意義,需要仔細甄別,并充分重視。普遍性問題代表絕大多數學生的共同需要,是新授課的延續和補充,應作為習題講評課的教學重點。以本節課為例,在確定教學目標“通過復習教會學生共價鍵的分類及簡單運用”后,結合“意見建議”欄目第一個問題中有6人(16%)在叁鍵的成鍵方式和其中共價鍵的種類判斷上存在著疑問,再分析“疑問交流”全班錯誤率高的5道題目,全部涉及到共價鍵分類及運用,明確教學重點是共價鍵的分類及簡單運用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有意識地選取一道題目(圖4)進行深入講解,再結合學生在“意見建議”欄目中的疑問(圖5)進行訓練。
本題正確答案是C,選擇其他選項的有8人,錯誤率達22%。由于本題考查的是共價鍵的分類,且學生在該學習目標有7人打“×”,在接下來的習題講評課上將本題作為重點全班講解。具體講解要點如下:
要點一,學會共價鍵的分類方法。一種以成鍵原子吸引電子能力異同為標準分為極性鍵和非極性鍵,成鍵原子相同的一般為非極性鍵(AA型),成鍵原子不同的為極性鍵(AB型)。另一種以成鍵原子軌道重疊的方式不同為標準分為σ鍵和π鍵,“頭碰頭”的為σ鍵,“肩并肩”的為π鍵,一般單鍵為σ鍵,雙鍵、叁鍵中只有一個是σ鍵,其余為π鍵。
要點二,學會從一個共價分子中判斷共價鍵類型。如題,必須先寫出乙醇分子的結構式,然后再找出其中共價鍵有C-C、C-H、C-O、O-H四種,再根據兩種分類方法進行分類。根據第一種分類方法,C-C為非極性鍵,其它為極性鍵;根據第二種分類方法,四種共價鍵全部為σ鍵。
要點三,學會舉一反三。請判斷乙醛分子、乙酸分子中共價鍵的類型有哪些?
在進行舉一反三訓練后,學生對共價鍵類型的判斷有了更清晰的思路。但是,對于為什么“一般單鍵為σ鍵,雙鍵、叁鍵中只有一個是σ鍵,其余為π鍵”的描述還是存在疑問,具體從以下“意見建議”可以體現出來,教師結合該問題,再進行深入講解。
根據統計,有6人在這個方面存在疑問,由于學生無法理解的問題實際是叁鍵中σ鍵、π鍵的成鍵問題,屬于本節課知識,根源還是在于共價鍵的分類及運用上的問題,再次驗證了學生在學習目標是否達成的統計是合理的。教師根據這個問題,在圖4問題講解的基礎上,再請學生描述乙炔的成鍵類型,并通過動畫進行演示,使學生直觀認識叁鍵的成鍵過程。
3.3 以“啟發性問題”為依據確定習題講評課教學難點
對于啟發性問題,雖然提出疑問的學生很少,不是其他學生都沒有疑問,而是他們沒有發現這個問題。這類問題很具有代表性,有的是涉及到思維的嚴密性問題,有的涉及到教材文字的表述問題,對于其他學生來說具有啟發性意義,應作為習題講評課的難點進行突破。
如本節課中,第2題(圖6)涉及到共價鍵成鍵數目問題,正確率100%,但有一位學生提出計算共價鍵成鍵個數時要不要考慮配位鍵存在的問題,這是教師在設計習題時未曾考慮到的,其他學生也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因此這個問題對教師和學生都具有啟發性,講評中應作為難點進行剖析。
本題的答案是B,正確率100%。
學生的疑問:有學生提出最外層電子排布為ns2np4的原子可能是氧原子,如果是氧原子,是否要考慮其可以形成配位鍵?如考慮,則答案應該為C。
教師的解答:由于題目中有“一般”二字,可以不考慮氧原子形成配位鍵問題。但是如果題目給出的是核外最外層電子排布為ns2np4的原子可以形成的共用電子對的數目一定是2對,則錯誤。
教師的反思:如果沒有“疑問交流”欄目,學生正確率100%的情況下,教師一般不會就本題進行講解。從教師角度,也很少考慮到配位鍵這種特殊情況。通過交流,有利于提問的學生進一步理解題目的意圖,也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思維障礙,對教師而言也是一個學習提高的過程。對于全班學生而言,通過教師的講解,一道看似簡單的題目竟然還有如此的深度,大家都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對于今后解答類似簡單的題目更不敢掉以輕心。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認為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業后,為將作業的交流功能反饋到教學中可按以下流程圖(圖7)操作。
經過實踐,在校本作業中增設“疑問交流”、“自我診斷”、“意見建議”等三個欄目,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更加順暢,學生提問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并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作業的延伸功能特別是交流功能的發揮除了作業內容的設計以外,更重要的還在于作業的欄目和版面結構編排。有意識地在作業欄目和版面上進行優化,可以使一份普通的作業發揮更大的功能。同時,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可以養成良好的作業交流習慣。即便沒有在欄目和版面上特意編排,也同樣可以發揮作業的交流功能,達到從“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的成功轉變。
參考文獻:
[1]張新宇,占小紅.優化作業系統 強化功能發揮[J].化學教學,2014,(1):7~11.
[2]王祖浩主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質結構與性質[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3]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編.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學要求(化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