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碧雯+趙雷洪
摘要:對WSR系統方法論的基本工作步驟進行整合拓展,建立六步驟、三階段的實踐性作業設計模式,并以“二氧化硫的性質和作用”課時作業設計為例,具體闡述該模式的應用過程,為化學實踐性作業的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WSR;作業設計;化學實踐性作業;二氧化硫
文章編號:1005–6629(2015)1–0080–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實踐性作業以其趣味性、動態性、探究性、綜合性以及開放性等多種優點而受到廣泛關注。目前對化學實踐性作業的研究,多數僅提出設計應遵循的原則,而缺少真正涉及其設計過程的有效方法,設計得到的作業很多也未能詳盡顧全各個方面,從而導致具體實踐時可操作性低、學生執行積極性不高、各部門配合不到位等現象。WSR系統方法論作為一種能夠有效解決復雜問題的工具,能綜合考慮事物的各個方面,并有其相應的工作過程,因此在設計化學實踐性作業中有一定的適應性和有效性。本文將WSR系統方法論用于化學實踐性作業的設計中,建立作業設計的WSR模式,以期為化學實踐性作業的設計提供參考。
1 WSR系統方法論
WSR系統方法論,即“物理(Wuli)-事理(Shili)-人理(Renli)”系統方法論,是我國著名的系統科學專家顧基發教授和朱志昌博士于1994年在英國赫爾大學提出的,它既是一種基于東方傳統哲學思想的方法論,又是一種能有效解決復雜問題的工具。這種方法論認為,在系統實踐過程中,“物理”、“事理”、“人理”是實踐者需要綜合考慮的三個方面,“物理”指涉及物質運動的機理,即基本知識;“事理”指做事的道理,即實施工具;“人理”指做人的道理,即關系的協調。WSR的工作過程包括7個步驟:①理解意圖②制定目標③調查分析④構造策略⑤選擇方案⑥協調關系⑦實現構想。WSR的工作過程就是在每一個步驟中對事物的物理、事理和人理進行分析和設計,最終達到“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真正做到問題的有效解決。
2 化學實踐性作業設計的WSR模式
結合化學實踐性作業設計的要求,本文對“物理”、“事理”、“人理”賦予了新的內涵:“物理”即高中化學作業設計中所要用到的依據和原則,包括書本知識、學習任務以及教學目標;“事理”即設計的方法和工具,包括資源管理、作業形式以及教學方法;“人理”即關系的協調,包括學生、家長、教師、政府乃至社會之間關系的人-人協調,以及作業與學生、作業與教師之間的作業-人的調和關系。
本次作業的目標是設計化學實踐性作業,且針對特定知識點又有其相對應的三維目標,因此,步驟②制定目標可以與步驟①合并。再根據具體實施過程中的方便性原則和可操作性原則,對WSR的基本工作步驟的順序進行一定的調整,可得到化學實踐性作業設計的WSR模式的六個步驟:①理解意圖②調查分析③選擇方案④完善構造⑤實施與協調⑥實現構想。分別對每個步驟有所側重地進行三階段的分析,即物理完善、事理優化、人理協同,得到作業設計的WSR模式(如圖1所示)。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個步驟都分別要進行三階段的考慮,而是要根據每個步驟的特點和要求,有選擇性地進行分析。下面分析每個步驟的三階段任務,來具體闡述化學實踐性作業設計的WSR模式。
2.1 理解意圖
理解本次實踐性作業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目標(物理)、“過程與方法”目標(事理)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人理)。
2.2 調查分析
調查當前學習相關知識點的實踐性作業的狀況,包括相關作業的形式和評價方式等(事理),同時要對學習者進行分析,包括學生的認知特征、操作水平以及對該實踐性作業的態度(人理)。
2.3 選擇方案
即為整套作業的框架選擇合適的方案。根據作業意圖和調查分析結果,制定作業的整體內容框架(物理);選擇合適的作業形式和評價方式,并確定所需要的校內外資源(事理);充分考慮作業過程中人的觀點,包括學生的意愿、學校的配合度、相關部門的支持性(人理)。
2.4 完善構造
對本次作業的具體內容進行補充完善,使作業內容盡量包含物理、事理和人理三方面的任務。
2.5 實施與協調
根據選擇好的方案,對作業的具體實施部分,如作業結果呈現、作業評價方式、作業進度安排等進行具體籌劃(事理);協調各方面的關系,并注意作業在語氣、用詞等方面的人性化與親切化(人理)。
2.6 實現構想
對以上步驟進行整理歸納,得出所需要的作業。
3 WSR模式的應用案例
下面以蘇教版《必修1》專題四第一單元第一課時“二氧化硫的性質和作用”中有關“酸雨”知識點的實踐性作業設計為例,分析化學實踐性作業設計的WSR模式的工作過程。
3.1 理解意圖
本次作業的意圖在于,讓學生能夠知道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方法;能通過實驗,增強自主探究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合作能力和團隊意識。通過了解酸雨等環境問題,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并能夠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帶著問題到生活中去探究、實踐。
3.2 調查分析
搜索各類文獻發現,沒有專門研究有關酸雨的實踐性作業的相關文獻。而查閱有關酸雨的作業以及多套教材配套練習,可以找到一些類似的實踐性作業,如酸雨的鑒別、來源、防治等,也有探究活動要求學生測量本地酸雨的pH,也有標明“選做”等字樣。可以發現,實踐性作業在目前以形式簡單的紙筆作業為主的情形下,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而現有的實踐性作業的可操作性也不高,學校沒有為這些作業的開展提供相應的如實驗室、機房等適配資源;同時,現存的實踐性作業篇幅都較短,有些僅有一句話,也沒有安排相應的時間去完成,導致此類作業不受重視,學生或直接忽略,或敷衍了事,達不到實踐性作業應有的效果。
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學習過酸雨的相關知識,對酸雨的形成及危害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高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敏捷活躍,比較喜歡動手做實驗并且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操作尚不夠嚴謹,如有教師的指導和同伴的幫助下能更有效的完成操作,因此小組形式的實踐性作業比獨立作業更為合適。
通過對某高中一年級的部分學生進行訪談了解到,一方面,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忙于完成各科大量的作業和考試,幾乎沒有多余的時間來完成這種單科的實踐活動;而另一方面,這些單一枯燥的書面作業限制了他們的自主性和主動性。這些思維敏捷、活躍的高一學生,更渴望有獨到、新穎的化學作業形式代替原來的書面作業,如上網查詢有關酸雨類型、危害及形成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測量本地酸雨的pH等,并希望學校能夠設置專門的時間和資源來完成這種實踐性作業。因此,對于“酸雨”這樣一個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其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形成良好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知識點,設置實踐性的作業,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3.3 選擇方案
為全面實現本次作業的目標,在內容上也充分考慮物理、事理、人理三方面,并分別命名為:理論部分、實踐部分以及情感部分。理論部分,學生的任務是通過課堂學習及課外調查,將酸雨的形成過程以及造成的影響記錄下來;實踐部分,分為實驗室實踐和社會實踐,在實驗室中測定酸雨pH、去相關部門訪問調研;情感部分,對酸雨的危害進行調查和總結并進行匯報。
根據調查分析,將作業主體由原來的學生獨立完成作業變為小組作業。按實驗室中的酸雨、生活中的酸雨以及生態系統中的酸雨將全班分成3組,分別命名為“化學專家組”、“生活貼士組”、“生態護衛組”,不同組的任務各有異同,每組一名組長分配任務、聯系老師;作業的形式不再是紙筆作業,而是采用演講展示的方式,相對應的,作業評價方式也與以往的紙筆批改不同,實行學生自評互評、他人評價相結合,將評價貫穿于整個化學學習的過程。
充分考慮學生的主動性,盡量讓學生自己組隊、挑選組長及組織最后的成果匯報;積極與學校溝通,請實驗室、機房協助,與相關部門聯系,盡可能獲得較多的支持。
3.4 完善構造
不同的小組任務各有異同,在這一部分將對每個小組的任務的理論部分、實踐部分以及情感部分進行具體完善,將這三個部分分別命名為理論完善、實踐深化以及環保協同。
理論完善部分,各小組對酸雨形成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化學專家組還要了解除硫酸型酸雨外,還有哪些類型的酸雨;而生活貼士組和生態護衛組還要了解酸雨分別到達各自領域(生活、生態)的途徑。
實踐深化部分有兩個任務。首先,各小組需分別測定本地雨水、生活用水以及土壤的酸度;其次,各小組還需調查各自小組的相關部門對防治酸雨的各種措施及法律法規,可以上網搜索,也可以向相關部門詢問。
環保協同部分,各小組則需要對酸雨的危害有一定的了解,并通過各種途徑,調查防治酸雨的各種方法和竅門。
3.5 實施與協調
作業的結果以PPT的形式呈現,每個小組選派一個代表進行匯報、其他組員進行補充,再由另兩組成員進行提問,全班討論完成作業的展示。
作業的評價由學生自評、組內互評和教師評價三部分組成,并在成果匯報結束后進行。學生自評部分占20%,學生對自己在作業過程中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主要包括知識點掌握程度、實驗操作情況、資料收集成果、成果匯報貢獻四個指標;組內互評占總分的50%,是組內學生對在作業過程中的表現進行的互評,由組員評價(30%)和組長評價(20%)共同完成,由組長組織,組內其他組員對該同學進行評價的得分與組長對其評價得分之和為該項目的得分,主要指標有討論發言情況、態度與積極性、合作與幫助他人以及貢獻與進步程度;教師評價部分占30%,是由教師對整個小組進行評分,從PPT制作效果、任務完成情況、匯報內容深度、語言表達能力四方面對每組進行相應的評價。
本次作業為期一個月,具體實施時間定在周末,前三個周末完成三部分的任務,最后一周準備成果展示。作業地點可以在學校,也可以在家里,有條件的還可以去當地的相關部門進行訪問。所安排的進度也可以隨學生的意愿,每組商量同意后進行適當的修改,組長在每個周一負責統計組員任務的完成進度并向教師匯報。
為激起學生的興趣,增加學生對作業的親近感,適當加上有親和力的導語,將學生引入到作業的情境中去;在設計作業地點時,教師要積極與學校各部門聯系,讓作業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作業,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
3.6 實現構想
對以上分析設計進行整合后,就可以得到有關“酸雨”的實踐性作業,具體如下。
親愛的同學們:
在學習了“二氧化硫的性質和作用”一課后,你是否對酸雨有了一定的了解?你是否也在感嘆社會進步的同時引發的嚴重環境后果?你是否也躍躍欲試,渴望成為整治酸雨的環境捍衛者?本次作業,就讓我們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走向社會,一起來探索酸雨的奧秘。
(1)作業內容
分組進行作業,全班以自愿為主、調劑為輔平均分成3組,每組選出一名組長擔任組織及任務分配工作,各組任務如下:
(2)作業結果
展示方式:全班以小組為單位,將作業結果做成PPT形式進行講演展示,并由全班討論、歸納、總結。
等級評定:作業成績由學生自評(30%)、組內互評(50%)以及教師評價(20%)三部分組成,在成果展示結束后填涂評價卡統一進行評定。
(3)進度安排
本次作業為期一個月(XX月XX日~XX月XX日)具體時間、任務及地點安排請同學們小組商量決定,參考如下:

(4)注意事項
①作業前制定好計劃,組長分配好任務;
②作業期間注意安全,聽從組長及教師安排,不得擅自行動;
③組長在每個周一負責統計組員任務的完成進度并匯總給教師;
④如進入實驗室前制定好實驗計劃,聽從實驗人員安排;
⑤如到相關部門進行采訪調查,做好訪談提綱,注意禮貌,遵守公共秩序;
⑥有違反以上條例者,視情節輕重取消作業成績或加以處分。
4 結語
本次實踐性作業力圖改變傳統作業的不足,學生不再單一地在課堂上完成書面作業,還可通過圖書館、機房、實地調查、收集各種資料來完成實踐性作業,這種作業形式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及創新實踐能力,能夠在實踐中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并加以消化。
僅就設計過程而言,高中化學實踐性作業設計的WSR模式在解決作業設計方面確有一定的成效,能全面地分析作業的因素,有詳細的設計過程可供借鑒,在設置多元化作業、培養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等有其獨到的優勢,充分體現了新課程背景下“以人為本”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教育理念。當然,將WSR系統方法論用于高中化學實踐性作業設計的想法仍處于初始階段,存在著一定的不足,有待實踐的檢驗。
在本文撰寫過程中得到了寧波鄞州中學包朝龍老師、溫州平陽中學余篤會老師的悉心指導。在此,謹向兩位老師的幫助表示最誠摯的敬意和謝忱。
參考文獻:
[1]顧基發,唐錫晉.物理-事理-人理系統方法論:理論與應用[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15.
[2]張麗芬.以減負增效為導向構建高效化學作業管理系統[J].化學教學,2011,(1):14~16.
[3]王森淼.“二氧化硫的性質和作用”教學設計[J].化學教學,2012,(7):40~42.
[4]繆莉莉.基于WSR的設施管理關鍵因素分析和服務效果評價[D].上海:同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5]曹秀華.基于多元智力理論的分層作業[J].教育探索,2006,(11):40~41.
[6]朱妍蓉,何通海.基于PDCRC循環的高中化學作業管理模式[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7,(1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