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巖
(煙臺市博物館,山東 煙臺 264008)
略論金代東北土地制度與農業發展
沈巖
(煙臺市博物館,山東 煙臺 264008)
摘要:農業是金代經濟構成中最基本的生產部門,在社會經濟中居于主導作用,女真統治者在建國初即把農業作為立國的基本國策。在女真族的起源地東北地區,金統治者依據不同民族的發展情況“因俗而治”,實行不同的土地制度。土地制度的確立為東北農業的穩定發展提供了基礎,農業的發展又為金代東北地區的開發起到了積極作用。
關鍵詞:金代;東北;土地制度;農業
農業是金代經濟構成中最基本的生產部門,在社會經濟中居于主導作用。收國元年(1115年)正月,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即皇帝位時,舉行了隆重的獻受耕具儀式,阿離合懣與宗翰以耕具九為獻,祝曰:“使陛下毋忘稼穡之艱難”,“太祖敬而受之”。[1]1675明確顯示女真統治者在建國初即把農業作為立國的基本國策,反映了金王朝對農業生產的重視程度。農業的發展與土地制度的建立及實施有著重要的關系,金代的東北地區,既有生產力較為發展的漢人、渤海人、熟女真等,也有生產發展還比較落后的生女真等,金統治者“因俗而治”,針對不同民族在東北各地區實行不同的土地制度,對農業的穩定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金太祖、太宗時期,通過戰爭,將遼西、山西、燕京、汴京等地的大批人口驅擄遷徙至上京路,在為金內地增添大量人口和勞動力的同時,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農業耕種技術、生產工具和耕作制度,對東北地區農業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女真人從漢人那里學到了犁耕、種植五谷等農業技術,同時又將長期積累及掌握的當地農作時令、節氣等經驗同漢人交流,均促進了東北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
金代的土地制度,包括女真族及原遼、宋地區三種土地情況,這三種土地情況發展不平衡,土地制度也有所不同。東北地區的土地制度主要有牛頭地制度、寺院土地占有制度和遼東地區漢人、渤海人的封建土地制,其中牛頭地制度原為女真人特有的土地制度,是女真族奴隸制土地分配和占有的一種主要方式,也是金代東北地區最具民族代表性的土地制度。
金代的土地占有形式分為官田和私田兩類,官田是以國家或皇帝的名義占有土地,然后進行分配或賞賜的田地。私田則為漢族、契丹和女真等族的貴族、官吏、地主的私有土地。金初,女真族土地分配和占有制度稱為“牛具稅地”,即國家依據女真奴隸主所占用的奴隸及耕牛的數量將官田進行分配,“每耒牛三頭為一具,限民口二十五受田四頃四畝有奇,歲輸粟大約不過一石,官民占田無過四十具?!盵1]1062民口,包括奴隸主、奴隸及有平民身份的家丁,將口作為授田依據,這對占有大量奴隸的大奴隸主十分有利。雖規定“占田無過四十具”,實際上根本無法限制。但這種土地制度在金初產生了積極影響,激勵了女真人耕種農田的積極性。
女真統治者在女真族內部發展和加強猛安謀克組織,分配牛頭地,此外還把降附的契丹、漢、渤海、奚等族的軍民組織到猛安謀克建制中,亦分給牛頭地。如收國二年(1116年)征東京道后,授予渤海高六哥為千戶、王政為盧州渤海節度使,漢人張玄素銅州猛安。天輔三年(1119年)“遼人楊詢卿、羅子韋各率眾來降,命各以所部為謀克?!盵1]33經過金太祖時期的部署,牛頭地制度幾乎遍及東北地區。
在以遼上京為中心的遼舊地主要是封建農奴制性質的斡魯朵和頭下軍州,以遼東京道、西京道為中心的漢人、渤海人的居住地則是封建租佃制和自耕農土地私有制,這一區域的漢人和渤海人并不樂意接受牛頭地制度,于是金太宗于天會二年(1124年)“乃罷是制”,熙宗天眷二年(1139年)和皇統五年(1145年),也先后兩次罷遼東漢人、渤海人猛安謀克之制,[1]993恢復州縣建制,土地制度也恢復為封建土地所有制。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家族經濟狀況的變化,出現了人口、土地、牛具之間數額不符合規定的現象,女真貴族除可按戶口分得土地外,還憑借政治特權侵奪民田或官田為私有土地。猛安謀克的土地本為國有,不得私人所有和出賣,但在金世宗時期,猛安謀克奴隸出賣、勞動力枯竭現象已極為嚴重,“自賣其奴婢,致耕田者少”,官田的私田化也相當普遍,牛頭地作為國有土地的色彩越來越淡薄,牛頭地的分配原則和土地占有制度被破壞。另一方面,女真統治者為鞏固在北中國的統治,掀起三次猛安謀克南遷的高潮,隨著大批猛安謀克的南遷,在中原封建經濟關系的影響下,猛安謀克本身土地占有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熙宗皇統五年(1145年),創新屯田軍制,徙至中原的女真、契丹人,與漢人百姓雜處,計其戶,授以官田,使其播種,實行“計口授地”。在新遷徙的猛安謀克實行計口授地的同時,為防止猛安謀克受漢人封建制的影響,及女真貴族封建地主化,未完全廢除牛頭地的分配制度,事實上,由于漢族租佃制關系的深刻影響,猛安謀克內部的封建租佃制有了迅速發展,女真族奴隸主貴族很快都轉變為出租土地的私人地主。在東北地區,隨著大批漢人的遷入及封建土地制度的影響,牛頭地制度同樣受到了沖擊。
女真族土地制度的變化,是由牛頭地經“計口授田”最后轉變為封建租佃制。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已經對猛安謀克的“貧難無地者”實行“每丁授五十畝”。[1]1048金章宗即位后,于大定二十九年宣布解放奴隸的詔令:“宮籍監戶舊系睿宗及大行皇帝、皇考之奴婢者,悉放為良?!盵1]209泰和四年(1204年)“定屯田戶自種及租佃法”,[1]269承認女真猛安謀克戶出租土地的合法性,不再以牛頭地方式為準,而是以每丁每口為準。至宣宗興定四年(1220年),決定“按人給三十畝”標準撥地時,“撥授之為永業”。[1]1055官田成為合法的私有土地,并允許出租,說明女真人的牛頭地制度被計口授田制所取代,成為封建土地所有制。
早在遼代,生女真人的農業已有所發展,居于原渤海地區靠近契丹的生女真已經開始使用牛耕,“頗事耕藝,而不蠶?!?。至金代,由于女真統治者重視對耕牛的使用和保護,屢頒詔令禁止殺耕牛用作祭祀,詔賜耕牛,畜力被大量使用、牛耕得到了普遍推廣。金廷鼓勵諸猛安謀克戶屯田,對于缺乏耕牛的農戶,“給以官?!币怨膭钷r業耕植。耕作使用牛挽犁,穩當有力,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是農業技術進步的表現。
金代,農業技術提高的最主要表現是鐵制農具的進步及大量使用,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也是農業耕作技術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女真人在農業生產工具上繼承了遼宋時期的發展水平,并且在很多方面又有了新的改進,生產工具的種類相當齊全完備。
金代的東北地區尤其是上京路,鐵制工具得到大量推廣和使用。在東北各地多有發現金代的農業生產工具,從已出土的遺物判斷,基本上繼承了北宋中葉以后的發展狀況,包括鏵、犁碗、蹚頭、牽引、鋤、钁、鐮、鎬、鍬、鏟、鍘刀、垛叉等等,[2]既有耕翻工具,也有收獲工具。這些農具與中原的形制相似,種類也比遼、宋更為豐富和復雜,并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和推廣,遠遠超過了遼末的水平。在黑龍江省肇東八里城金代遺址一次出土了犁鏵、犁子鋤、鐮、鍬、垛叉等50余件鐵制農具,無論是數量、種類還是性能都展現了耕作技術發展的新水平。[3]在現已出土的金代鐵制農具中,犁鏵的數量很可觀,吉林農安市萬金塔、三寶、朝陽等鄉發現鏵、鎬、鐵鐮、犁鏡等,三寶鄉寶城村發現鏵,新陽鄉發現鐵鏵等,[4]吉林省德惠縣布海鄉發現犁鏵、鎬、鐮、鏟等,[5]北京地區發掘的金代墓葬中,每墓都隨葬4件鐵鏵頭。[6]金代的犁鏵分為大、中、小不同規格和各種形制,可根據不同土壤性質和耕作時不同程序的技術要求,進行深耕、淺耕,以適應各種條件下的耕作需要。種類繁多、用途各異的鐵制生產工具在東北地區的發現,說明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已經很廣泛地推廣到東北各地了。[7]28- 29經過幾十年的積極經營,至金朝中晚期,鐵制農具在金源內地及其周圍地區得到了普及,社會經濟迅速發展。
與農業生產工具相適應,東北地區農業耕作技術也有很大的進展和改觀。唐、宋以來漢族人民先進的農業技術被繼承發展,還有所創新,并被推廣應用到東北部邊地。[8]在逐漸吸收中原地區先進技術的同時,又系統地接受了先進地區的耕作制度,實行“壟作制”。這種耕作制,容易保持土壤水分,能夠調整土壤結構,有利于保墑全苗,便于消滅雜草和作物的病蟲害,并能幫助防止干旱和洪澇等自然災害。金代還曾試行區田法,其法是土地平面掘一尺至三尺不等的“區”或“穴”,把粟集中種植在小區內,小區株數比較多,也不減少每畝總株數。便于在播種前集中力量整地、保墑、防蟲、防旱,播種后集中力量中耕、除草、施肥、灌溉。由于土地分區深耕和休閑,對于提高土壤肥力也有很大作用。金朝多旱地,區田法既可使旱田高產,又是干旱地區抗旱保墑的好辦法。
約遼中葉,獻祖綏可率完顏部遷居到海古水(今哈爾濱市阿城區東北),“耕墾樹藝,始筑室,有棟宇之制”,[1]3女真人開始了定居生活。定居生活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糧食生產情況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由于鐵制農具的推廣,促進了耕種面積的增加、農作物產量的提高。女真人的糧食作物不僅供自己食用,有時也可向外輸出,如遼開泰九年(1020年)“東女真酋長達魯率眾來(高麗)獻蕃米三百石”。[9]遼末金初,東北南部地區已有赤梁(即高粱)的種植,東部地區已經耕種水稻。當時的農作物主要為稗子,還有糜、豆等耐寒作物,在咸州(今遼寧省開原老城)亦產黍稷。
阿骨打起兵反遼以后,隨著金朝統治的逐漸鞏固,女真人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進糧食生產。自金初到海陵王時期的人口遷移,客觀上有利于不同地區在勞動力、農業技術、農作物品種等方面的交流,對推動糧食生產、提高糧食產量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耕地面積不斷擴大,許多荒地得到重新開墾。金初,為擴大耕種面積進行了大規模的屯田,收國二年(1116年),太祖“分鴨撻、阿懶所遷謀克二千戶,以銀術可為謀克,屯寧江州”。天輔五年(1121年) 太祖命以婆盧火為都統,率諸猛安之民萬余戶,賜耕牛五十,在泰州屯田。太宗即位后繼承了太祖的屯田政策,天會九年(1131年) 正月命“以徒門水以西,渾疃、星顯、僝蠢三水以北閑田,給曷懶路諸謀克”。大規模的屯田增加了耕地面積,同時促進了屯田地區的糧食生產。
耕地增加的同時,金代的糧食產量也有所提高。世宗時設常平倉,據世宗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統計,此年全國猛安謀克戶的墾田共一百七十一萬頃,全國的常平倉貯存的糧食,粟達一千二百多萬石,米達二百多萬石。女真內地氣候苦寒,農業基礎薄弱,但由于金朝立國后長期的農業開發,東北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糧食產地。至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天下常平倉共有五百一十九處,見積粟三千七百八十六萬三千余石,可備官兵五年之食,米八百一十余萬石,可備四年之用。[1]1122這個數字僅僅是常平倉儲糧的數量,如再加上民間儲藏的糧食,其總量相當可觀。[10]章宗明昌年間(1190~1196年),上京諸路每年稅粟即達二十萬五千余石,時上京諸路每年所支僅六萬六千余石,已存貯糧食二百四十七萬六千余石。[1]1121由此見糧食產量不僅自給大大有余,尚有存貯之力。咸平、東京、北京南部諸路,共有六十二萬六千余戶,農業一向比北部發達,除遇重大自然災害,一般也是自給有余的。
金代,隨著農業耕種面積的擴大及農業人口的增長,東北地區的農作物品種較前朝增多。[11]692- 693金初,“以豆為漿”、“以豆為醬”的大豆,已逐漸成為女真人重要的農作物。[12]太宗、熙宗、海陵三朝,由于大批漢人的移入,帶來了新的農作物品種,在金內地上京開始種植稷(即高粱)和水稻等中原常見的農作物,同時普遍種植有小麥、大麥、小米、蕎麥、粟、黍、麻、大豆、稗等農作物。[1]811以粟、麥為主,稻次之。蔬菜類則有各種菽類以及蔥、韭、蒜、豌豆、菜豆、豇豆;水果類則有西瓜等。
金王朝是以女真人為主體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女真人興起于東北地區,金代對東北的開發,尤其是土地制度的確立和農業的發展,對古代東北地區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一是,金是在先后滅遼和北宋兩個都比自己先進的王朝之后發展起來的,在面對遼宋已經成熟的土地制度,女真統治者因俗而治,在東北女真人分布聚居區,普遍實行了牛頭地制度,在國家建立初期,對促進不同民族的農業尤其是女真人的農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遷徙,受中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影響,牛頭地制度逐漸破壞,為適應更快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金統治者實行了一系列措施,至章宗時東北地區的土地制度最終被封建土地所有制所代替。二是,金繼承了遼、宋的農業生產技術,在此基礎上又有所發展。金代東北地區的農耕技術明顯提高,農業發展水平遠遠超過了遼,到達了新的高度。作為農業技術發展標志之一的鐵制農具,在東北地區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鐵制農具數量多、種類全,并較前有所改進和進步。三是,金代由于東北地區耕地面積的擴大,糧食產量大為提高、糧食品種更為豐富,為金王朝營建了東北糧食生產基地,成為其發展的物質基礎,這也是金代東北地區農業得到開發的力證。
參考文獻:
[1](元)脫脫.金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黑龍江省博物館.金東北路界壕邊堡調查[J].考古,1961 (5):251- 258.
[3]肇東縣博物館.黑龍江肇東縣八里城清理簡報[J].考古,1960(2):36- 41.
[4]龐志國.金代東北主要交通路線研究[J].北方文物,1994(4):43,44,47.
[5]龐志國,劉紅宇,等.吉林省德惠縣后城子金代古城發掘[J].考古,1993(8):721- 733.
[6]蘇天鈞.北京出土的遼、金時代鐵器[J].考古,1963 (3):140- 144.
[7]張博泉.金代經濟史略[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
[8]禾女.金代農業技術初探[J].中國農史,1989(3):41-45.
[9][朝]鄭麟趾.高麗史[M].朝鮮平壤: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科學院出版社,1957.
[10]王德朋.論金代的糧食生產與糧食交易[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1(4):110- 114.
[11]孫玉良,趙鳴岐.中國東北史(第2卷)[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12](宋)宇文懋昭.大金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6.
(責任編輯楊永福)
The Land System and Agricultural Exploitation in Northeast Region in the Jin Dynasty
SHEN Yan
(Yantai Museum, Yantai 264008, China)
Abstract:Agriculture is the most basic production department in the Jin dynasty, and also taken as the basic state policy when Nvchen established country. In Northeast region, Nvchen’s origin, according to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the government carried out different land systems. It provided basis for stabl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 region,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layed a positive role on the exploitation of Northeast region in the Jin dynasty.
Key words:Jin Dynasty; Northeast region; land systems; agriculture
作者簡介:沈 巖,煙臺市博物館館員,碩士。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東北古代方國屬國史”(10&ZH006)。
收稿日期:2015 - 01 - 26
中圖分類號:F329.04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 - 9200(2015)04 - 0046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