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姍姍
(閩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后喻文化視角下小學師生關系探析
周姍姍
(閩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類文明進入了以后喻文化為主的社會,這種文化傳承方式的變革帶來了一系列的變化。后喻文化視角下,小學師生關系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征:教學方面,以課堂為載體,出現能者為師的局面;育人方面,以活動為載體,學生自主發展;管理方面,以科學為依托,學生自我管理。針對這些新的特征,本文提出在后喻文化視角下,教師可通過樹立學生主體意識,提高自身素質,改變教學模式,創新師生互動方式等來建立良好的小學師生關系。
后喻文化 小學師生關系 建構
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中最基本、最重要,同時是最活躍的人際關系系統[1]。小學兒童與教師的關系是一種重要的人際關系,是師生之間在教育過程中所發生的直接交往和聯系[2]。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我堅持,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敗而告終的學校內許許多多的沖突,其根源在于教師不善于與學生交往。”阿莫納什維利也認為:“師生關系和師生交往的方式是學校生活賴以建立的支柱。”可見良好的小學師生關系對學校教育、對教師的發展、對小學生的成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網絡的普及,如今的社會已經過渡到了后工業化時代,社會文化意識形態已經由“前喻文化”、“并喻文化”過渡到了“后喻文化”[3]。在這種文化意識形態為主導的社會里,要想真正的發展學生的全面素質,探討后喻文化視角下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1970年,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其最后一部著作 《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中,根據文化傳播的方式和變遷的快慢,把文化分為三種類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是我所區分的三種不同類型的文化,這一區分是人類所生活的歷史階段的真實反映。前喻文化,是指晚輩主要向長輩學習;并喻文化,是指晚輩和長輩的學習都發生在同輩人之間,而后喻文化,則是指長輩反過來向晩輩學習。”[4]
后喻文化,也稱為“青年文化”,這是一種和前喻文化傳遞方向相反的文化,按照自下而上的方向傳遞文化,由年輕一代將文化傳遞給他們生活在世的前輩的過程,即長輩要向晚輩學習。表現為年輕者對新觀念、新科技等接受能力較快,優于年長者。后喻文化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反向社會化”,“在這一文化中,代表著未來的是晚輩,而不再是他們的父輩和祖輩”。“后喻文化”時代的出現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第三次技術革命浪潮,使人類社會進入了信息知識爆炸的時代,各種新技術、新理念如雨后春筍般地不斷涌現。由于自身條件的差異,年輕一代對于新興事物的接受速度遠遠超出于年長者。長輩的經驗不再適應時代的要求,因此不可避免地喪失了傳喻的價值。
傳統的師生之間是一種塑造與被塑造、管理與被管理、評價與被評價的關系。小學生向師性較強,教師在學生心中有不可替代的權威,小學生只能服從;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只能是知識的接受者。學生是被管理的對象,體罰是主要的管理方法。在教學評價上,教師評價為主,考試測驗成績為主。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無需考慮學生的特征,依賴于教師的主觀意志,只注重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學生自身潛在的能力,忽略了學生合理的多層次需要的滿足。
在后喻文化下,更多強調的是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之間的和諧互動。后喻文化視野下的新型小學師生關系,呈現出更多的平等、尊重、對話、交往、寬容、理解、和諧的特征。具體表現為:
(一)教學——課堂為載體,能者為師。在教學方面,網絡的出現,使得現代社會呈現出了后喻文化的特征。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是多元的,接受新生事物、接受知識的速度高于先輩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教學的順暢,有時不得不向學生求教,充當了受教育者的角色,出現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情況,師生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應能從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運用課堂上學生生成的新問題實時調節教學設計,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與組織能力。
(二)育人——活動為平臺,自主發展。在育人方面,設計學生可接受、對學生的發展有利的活動,充分放手,讓學生積極主動參加到自己愛好擅長的活動中,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的發展。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學生的發展。
(三)管理——科學為依托,自我管理。在管理方面,實現“人文取向”的科學管理,逐步引導學生實現自我管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自我認識就沒有自我教育,沒有自我教育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總之,后喻文化視角下的新型師生關系就是一種能者為師,自主發展,自我管理的新型師生關系,是師生間雙向積極發展的關系。
后喻文化視角下,和諧的小學師生關系可以使課堂教學模式隨之改變,小學生需要得到充分的自主權學習,實現自主發展。同時,小學生會以新的、獨特的、老師來不及學習的內容呈現自己的能力、素質的提升,因而教師可以從小學生那里能得到一定的能力提高,從而真正達到師生共同提高、教學相長的目的。然而,在后喻文化視角下,從小學教師的角度,如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呢?
(一)樹立學生主體的理念。教學,不僅包括老師的教,還包括學生的學。更主要的是學生的學,是教師教會學生學習。小孩子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作為小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其一定要樹立學生主體的理念,最大限度地發揮小學生的主動性,實現學生個性的多方面發展。在后喻文化時代下,高科技和新技術的出現,小學生有更多獲得知識的媒介,多元化的信息獲取方式使得小學生擁有更多自主選擇的機會。在這種“后喻文化”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中,教師必須打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觀念,樹立學生主體的理念,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幫助學生對自己進行再認識,使學生真正實現主動獲取知識的權利,從而建立起學生主體的新型師生關系。
(二)提高自身素質。后喻文化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之快,對于接受能力較快的小學生來說,能從教師之外的其他途徑獲取更多更新的知識。要想維持良好的師生關系,就需要教師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不斷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與素質。
1.不斷加強教育理論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給我們如何處理教育問題以充分的理論依據,要想與小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首先必須掌握扎實、專業的理論知識。教育不能違背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掌握教育規律的教育才是智慧的教育。只有明確了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才能在一個人潛質發展的最佳時期進行適度刺激,達到教育的目的。教師要不斷充實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不能停留在小學、初中的水平,緊跟當今小學教育的最新理論成果,并不斷研究有所創新,從而應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
2.依據學情,勤于反思。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古人給我們做好了典范,告訴我們反思的重要性。著名的波斯納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要想更好地發展,反思是最好的手段。每一天與小學生的接觸都是多樣豐富的,如何與小學生進一步處理好師生關系,在于一天天的反思與積累。反思與學生交流中出現的問題,或好的處理解決辦法,能得到更多經驗的累積,和學生相處的智慧就會隨之不斷增長。
3.博覽群書,充實自我。蘇霍姆林斯基說:“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幾乎每一位專家都會提到一名好教師、優秀教師應有的品質是多讀書、多思考。與學生建立了良好師生關系的名師李鎮西、史金霞、楊衛平等,無一不是博覽群書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教育家的成長歷史,就是他的讀書的歷史。教師作為傳承文化的使者,必須伴隨著讀書而發展超越自我。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其要在知識上、人格上贏得小學生的尊敬和愛戴,應該多讀書,讀教育教學理論方面的書籍,讓理論在思想中扎根。也可以讀自身專業方面的書籍,讓專業更加精湛,讀教育名家隨筆,讓思路更加開闊;讀各門各類的書籍,豐富自己的內涵,提升自己的魅力。同時,要善于結合與小學生交往中發現的問題,聚焦目標,階段持續閱讀相關書籍,爭取做個勤于讀書、善于讀書、巧于讀書的小學教師。
4.多學習現代的教育技術。后喻文化時代正是多媒體和互聯網改變人們生存和學習方式的時代,教育出現網絡化、國際化、個性化的趨勢,因而推動教育模式也從印刷時代走向了信息時代。這正是世界教學改革發展的趨勢,也是我國當前素質教育深化改革、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作為學生啟蒙階段的教師更應該迅速掌握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有利于和學生全方面地交流、對話。
(三)改變教學模式。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除了需要轉變理念,提高素質,關鍵是從課堂這一主陣地抓起。課堂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教師施展才華的主陣地,是學生幸福成長的主陣地,是師生關系和諧相處的主陣地。課堂是教師的,更是學生的。后喻文化視角下,需要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的一言堂模式,不斷嘗試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如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問題式教學模式、翻轉課堂、幕課等。
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學模式的靈活操作、應用與多元創新。教學模式的選擇除了要求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條件、學生及教師特點等,后喻文化時代,教學模式的選擇有其獨特的要求,尤其要注意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和智力水平等,同時要依據教師自身的特點來選擇。
(四)創新師生互動方式。后喻文化時代是以學生為主的時代,創造和諧的師生關系,更好地實現師生互動,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的自主性。師生一起可以共同開發課程、共同教學、共同評價[5]。師生共同開發課程,有利于課程的多樣化,更加適合學生的全面主動的發展。同時,學生可以做課堂的主人,學生會的知識由學生來教,充分發揮每位學生的特長。師生互動的方式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方面,還可以拓展到課外活動、生活中,需要教師多發現學生的需要,創設增進師生關系的活動。
師生關系的良好與否體現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在師生互動中,教師可以從學生身上更直接了解學生的知識、能力狀況,從而更加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師生互動,不僅僅是在知識上,不僅僅是在課堂上,更多的應拓展到課堂之外,拓展到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真正實現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句鼓勵都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作用。
[1]李瑾瑜.關于師生關系本質的認識[J].教育評論,1998(4):34-36.
[2]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李倩.試述“后喻文化”下新型師生關系的建構[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3):106-108.
[4]瑪格麗特·米德.周曉虹,周怡譯.《文化與承諾》[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5]朱上華.小學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模式[J].文教資料,2006(9):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