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鳳+王建成+劉庭兵



摘 ? 要:在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外需嚴重不足,內需趨緩的情況下,經濟增長的驅動力研究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江蘇為例,根據1985-2011年的觀測值,首先運用統計描述的方法對經濟增長的驅動力進行了描述性分析,在此基礎上建立VAR模型,運用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對江蘇省經濟增長的驅動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最后根據分析的結論提出促進江蘇省經濟增長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經濟增長;消費;投資;VAR模型
中圖分類號:F830.3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B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017-2015(2)-0059-06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經濟在轉型升級中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經濟總量規模不斷擴大,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由1985年的651.82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4911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1985年的1053元增加到2011年的61649元,經濟總量位居全國各省第二位。然而,在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情況下,江蘇省經濟發展面臨著極大的挑戰:投資、消費、出口需求增幅不同程度回落、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經濟轉型升級任務依然艱巨。對此,掌握江蘇經濟發展的總體態勢,探析其經濟波動的內在規律,積極尋找其經濟增長的驅動因素,對于科學地制定江蘇的經濟發展戰略及實現“十二五”規劃具有重要意義。
一、經濟增長驅動力現狀的統計描述分析
(一)變量的選擇、樣本數據的來源與處理
為了更好地分析江蘇省經濟增長的現狀,本節采用四部門經濟中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來建立模型。該理論認為,在開放經濟中,一國均衡的國民收入不僅取決于國內消費、投資和政府支出,還取決于凈出口。依照國家統計局的核算方法:消費、投資和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它們各自的增長率與其所占權重之積。在這里,我們根據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區別于國家統計局核算方法,將GDP由消費、投資和凈出口三部分細分為四個部分:S,I,X,N,得出經濟增長率的核算方程:
g =g (S/GDP)+g ( I/GDP)+g (X/GDP)+g (N/GDP)
其中,g 、g 、g 、g 、g 是采用支出法表示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居民消費1(S)、投資(I)、政府支出(X)、凈出口(N)的增長率。S/GDP、I/GDP、X/GDP、N/GDP分別是S、I、X和N占GDP的比重。
具體研究江蘇省的經濟增長,江蘇省GDP,消費(S)采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投資(I)采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政府支出(X)采用財政支出4,進出口貿易凈額(N)。其中,進出口貿易凈額為出口與進口的差值,而進口值和出口值分別采用當年平均匯價(中間價)換算成以人民幣為單位的進出口值。各項數據均來源于歷年《江蘇統計年鑒》。
為了消除物價變動的影響,使數據具有可比性,我們以1985年為基期,對樣本考察期1985-2011年內的名義數據都除以GDP平減指數使之變成實際數據。GDP平減指數的計算,借鑒司春林(2003)的做法,按公式(1)進行換算:
Deflator= × ? ? ? ? ? ? ? ? ? ? ?(1)
其中,Deflator代表GDP平減指數,GDP 代表第i年支出法計算出來的名義GDP值,GDP index代表第i年的GDP指數,GDP index代表1985年的GDP指數(等于100),GDP 代表1985年的GDP名義值。本文實證分析中用到的所有數據都是根據各名義數據除以GDP平減指數計算得出的。
(二)經濟增長驅動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在樣本考察期1985-2011年,如圖1,消費占GDP的比重基本呈現緩慢下降的趨勢,其中2007年消費占GDP的比重為整個樣本考察期的最低值30.69%;投資占GDP的比重從1989年之后逐步上升,2010年達到最大值55.97%;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穩定,在7%—12%之間;凈出口占GDP的比重則由最初的平穩波動到2004年呈現出加速上升趨勢直到2008年達到最大值18.79%,2008年之后由于國際金融危機以及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凈出口占GDP的比重上升受阻下降至2011年的11.24%。
從年均增長率這個指標來看(見表1),在樣本考察期1985-2011年,GDP的年均增長率為11.08%,消費的年均增長率為10.17%,相對于其他各項支出偏低,可能由于其占GDP的比重持續下降導致的;政府支出的年均增長率略高于GDP年均增長率;投資的年均增長率和凈出口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3.57%和14.19%,均高于GDP和消費的年均增長率,反映了江蘇經濟增長受投資和出口驅動的特征。
從各支出對GDP的貢獻率來看(見表1),在樣本考察期1985-2011年,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大為55.05%;消費對GDP的貢獻率為31.76%,僅次于投資,這主要由于消費占GDP的比重較高抵消了消費年均增長率相對偏低的影響;由于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穩定,政府支出對GDP的貢獻率也穩定在其年均增長率附近;凈出口的年均增長率較大,但由于其占GDP的比重相對偏低,對GDP的貢獻率相對較低。若對整個樣本期進行分段考察,1985-1990、1990-2000、2000-2011,經過測算,凈出口和投資貢獻率都呈現出持續攀升的特征,而消費的貢獻率則呈現走低態勢。
綜上所述,江蘇省經濟增長呈現出投資和凈出口驅動的特征,消費對經濟增長的驅動力趨弱,政府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平穩。
二、江蘇省經濟增長驅動因素實證分析
基于統計描述視角不能精確的反映各個支出部分與GDP之間的相互關系,我們通過建立向量自回歸模型(VAR)分析它們與GDP之間的動態關系。建立VAR模型必須的前提條件是時間序列具有平穩性,否則易出現虛假回歸的問題。因此應首先對各指標時間序列的平穩性進行單位根檢驗(unit root test)。常用增項DF單位根檢驗(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簡稱ADF檢驗)來對各指標序列的平穩性進行單位根檢驗。
(一)變量序列的平穩性檢驗
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異方差的影響,對各變量進行對數變換,原序列的協整關系不會因此而改變。變量的對數形式分別表示為LGDP、LS、LI、LX、LN。變化趨勢如圖2所示:
從圖2可以看出,各變量均呈現出穩定增長趨勢,初步判斷這些序列屬于非平穩序列。為消除共同趨勢的影響,對LGDP、LS、LI、LX、LN采用差分處理,分別記為DLGDP、DLS、DLI、DLX、DLN。差分序列的變化趨勢如圖3所示:
從圖3可以看出,各變量差分序列呈現平穩的變化趨勢。下面我們通過單位根檢驗來進行驗證(見表2)。
(二)變量序列的協整檢驗
為了建立VAR模型,還需要檢驗因變量和自變量的協整關系。此處協整檢驗采用JJ(Johanson and Juselius)檢驗法。JJ檢驗法是一種基于回歸系數的協整檢驗,它是Johanson和Juselius于1988年和1990年提出的一種向量自回歸(VAR)模型進行協整檢驗的方法,是一種主要針對多變量而進行的協整檢驗。首先分別對LGDP和LS、DLGDP和DLS進行檢驗。(見表3、表4)
從表3可以看出,特征根跡統計量都小于5%的臨界值,所以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接受原假設,即LGDP與LS不存在協整關系。而由表4可知,特征根跡統計量都大于5%的臨界值,所以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原假設,即GDP的增長率DLGDP和消費的增長率DLS存在協整關系。同樣利用JJ檢驗,驗證LGDP和LI、LX、LN之間都不存在協整關系,而DLGDP和它們的一階差分DLI、DLX、DLN之間存在協整關系。
通過對變量序列的平穩性檢驗和協整檢驗,下面我們選用各變量的一階差分即DLGDP、DLS、DLI、DLX、DLN這5個變量來建立VAR模型。
(三)VAR模型的最佳滯后階數檢驗
建立VAR模型還需確定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本文采用LR(Likelihood Ratio)檢驗方法,從最大滯后數開始,利用Eviews6.0軟件(見表5),LR、FPE、AIC、HQ均指向2階滯后,因此本文選取2階滯后。
最后為驗證VAR(2)模型的穩定性,計算出VAR模型的AR的特征多項式根(見圖4),所有根的倒數的模都小于1并位于單位圓之內。因此,該模型的穩定性條件得到滿足,根據其所構建的VAR模型是平穩的。
(四)脈沖響應函數分析與方差分解
由于各時間序列都通過了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我們可以運用這些平穩序列來建立一個VAR(2)模型,如下圖模型1:
接下來根據VAR模型進行脈沖響應分析和方差分解,目的是為了分析研究各支出部分對江蘇省經濟增長的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及貢獻度。
1、脈沖響應函數分析
GDP增長率對各支出部分增長率的脈沖反應如圖5所示。
江蘇省GDP增長率對消費增長率的脈沖反應曲線是一個近似的正弦波。具體軌跡為:當消費增長率沖擊發生后,GDP增長率首先出現一個負向反應,然后第5期開始正向效應并于第8期達到峰值,之后逐漸收斂。這表明短期內居民消費對江蘇省經濟增長驅動作用較弱,但是中長期尤其中期驅動作用最強。
江蘇省GDP增長率對投資增長率的脈沖反應曲線也是一個近似的正弦波,周期大約為7年。具體軌跡為:當投資支出增長率沖擊發生后,GDP增長率首先出現一個正向反應,并于第3年達到最大值,然后沖擊力度逐漸減弱,出現短暫的幾期負向效應之后繼續呈現為正向效應,雖然對于投資增長率的沖擊,GDP增長率在預測期內產生過負向效應,但是根據投資增長率的脈沖響應值計算,無論中期還是長期,投資增長率對GDP增長率的影響都是正向的,并且長期效應大于短期效應。
江蘇省GDP增長率受到政府支出增長率沖擊之后,沖擊效應為正且基本維持在0附近。凈出口增長率的正向沖擊對GDP增長率早期會產生良好的正向反應,約在第2期接近峰值,之后逐漸收斂,6期之后轉為正值很快又轉為負值,凈出口增長率的正向波動短期內能夠加速江蘇省經濟增長速度,但長期的效果并不是很顯著。
總體來看,無論中期還是長期,江蘇省消費和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度都是比較大的,但是投資沖擊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最大,是拉動江蘇經濟增長的首要因素,這與上文中統計分析的結果是相吻合的。
2、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與脈沖響應函數互為補充,它是將系統的預測均方誤差分解成系統中各變量沖擊所做的貢獻,進而評價不同結構沖擊的重要性。
從表6可以看出,江蘇省經濟增長的波動中,不論哪一期,對其解釋力度最大的均是其本身,大約有36.82%—57.96%可歸結為經濟增長本身的影響,這可理解為經濟增長的“慣性”的作用。在各支出項目中,投資支出的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占主導地位,并一直處于領先地位,最大貢獻度為?41.88%,這說明投資沖擊對江蘇省經濟增長波動的效應最大,江蘇仍然是投資拉動型的經濟增長,這與上文的統計分析和脈沖響應分析結果是一致的;其次是消費的增長,結果顯示消費增長對經濟長期作用的貢獻很大,在整個預測期內大部分時間內均占據第二位;凈出口的增長能夠解釋大約6.56%—13.91%的經濟增長波動;相比其它各項支出,政府支出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小,到第5期后穩定下來一直維持在2.5%左右。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通過以上實證研究表明:江蘇省經濟波動主要源于自身因素,在各支出成分中,消費和投資沖擊是造成GDP波動的最重要原因,但相對投資而言消費的貢獻度較弱。改革開放后江蘇省經濟為投資和出口驅動型,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在很長一段時期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凈出口作為外生需求,外在的不確定所帶來的風險是明顯的。相對來說,消費的經濟穩定性作用還是具有解釋力的,因為消費具有“棘輪效應”,擴大居民消費更有利于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尤其是在當前世界經濟復蘇前景不明朗、外需可能的負面沖擊會加大經濟下行的風險,繼續依靠高速增長的出口驅動經濟已不現實的背景下,擴大居民消費更具有重要意義。1985-2011年,江蘇省消費占GDP的比重基本呈現緩慢下降的趨勢,消費增長也慢于GDP增長,說明總體上居民并未充分地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再加上收入分配不合理的存在使得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并沒有充分發揮,在當前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下,政府需要從相關的制度創新入手,構建居民消費增長的長效機制以利于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和凈出口協調驅動經濟增長的新局面,推動江蘇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加快發展服務業。這是擴大內需、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動江蘇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產業升級的重要內涵。要重點支持現代物流、金融服務、科技服務、信息服務、電子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構建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相均衡協調的現代服務業體系。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更多的消費品種,豐富消費內容,完善消費產品供給結構。加快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滿足消費者對交通運輸、倉儲、金融保險、信息咨詢等服務的需求。
(二)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在全球經濟減速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欲實現“逆周期”運行,只能激發“三駕馬車”中投資和消費的活力,以消除外部經濟疲軟帶來的出口不暢。而城鎮化對內需的拉動作用顯著,將成為新的內需發動機,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健康的城鎮化要均衡發展,在發展大城市群推進城市化的同時,要做大縣城發展農村城鎮化,實現城鎮化均衡發展。具體而言,一要實現信息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深度融合,提高城鎮化質量;二要推動沿海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和農民工向流出地的回流,縮小地區差異,緩解特大城市的人口膨脹;三要把城鎮化建立在堅實的產業基礎之上,實現工業化與城鎮化的良性互動,不能搞“空城計”和農民“被上樓”;四要使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
(三)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混亂的市場經濟秩序會惡化消費環境,要進一步健全法律法規,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政府要整頓市場經濟秩序,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堅決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的行為,提高違法和喪失職業道德的“犯罪”成本,為消費者創設良好的消費環境,使群眾放心消費。制定有利于增強居民消費意愿,提高居民消費能力的政策,刺激消費者潛在需求,帶動和引導消費需求。要創新金融服務,積極發展消費信貸,不斷擴大消費信貸規模。
(四)培育新的消費業態。要積極培育信息消費需求,拓展新興信息服務業,大力發展移動互聯網產業,鼓勵企業設立移動應用開發創新基金,推進網絡信息技術與服務模式融合創新。豐富信息消費內容,大力發展數字出版、互動新媒體、移動多媒體等新興文化產業,促進動漫游戲、數字音樂、網絡藝術品等數字文化內容的消費。加快建立技術先進、傳輸便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提升文化產品多媒體、多終端制作傳播能力。加強基于互聯網的新興媒體建設,實施網絡文化信息內容建設工程,推動優秀文化產品網絡傳播,鼓勵各類網絡文化企業生產提供健康向上的信息內容。拓寬電子商務發展空間,完善智能物流基礎設施,支持農村、社區、學校的物流快遞配送點建設,各級政府要出臺倉儲建設用地、配送車輛管理等方面的鼓勵政策。大力發展移動支付等跨行業業務,完善互聯網支付體系。加快推進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實施可信交易、網絡電子發票等電子商務政策試點。
參考文獻
[1]Easterly W., Rebelo S. Fiscal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Money Economics,
1993, 32,(32): 417-458。
[2]What R.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Jean-Baptiste Says Republicanism,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J]. Imprint Academic,
1998, 19,(3): 439-456。
[3]劉東皇,孟范昆.中國經濟增長的消費驅動力研究:1952-1999[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2,(7):61-73。
[4]孟昊.消費與投資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的比較分析[J].經濟學家,2012,(1):5-14。
[5]司春林.宏觀經濟學—中國經濟分析[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Economic Growth Driving
Factors Based on National Income Decision Model
——A Case of Jiangsu Province
LIANG Wenfeng 1 ? WANG Jiancheng1 ? ?LIU Tingbin2
(1Huaian Academy of Governance, Huaian Jiangsu 223005;
2Yanan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Yanan Shaanxi 71600)
Abstract:In the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that the external demand is seriously deficient and the internal demand is in the trend of slowing down,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economic growth. Taking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 observation value from 1985 to 2011, the paper firstly describes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economic growth using the method of statistical description. And then, the paper sets up VAR model, and uses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method to mak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driving factors of the economic growth in Jiangsu province. At last, the paper puts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growth of Jiangsu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conclusion
Keywords: economic growth; consumption; investment; VAR model
責任編輯、校對:楊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