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霄楠
(蘇州科技學院 電子工程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就業,指“走上工作崗位,得到職業”[1]。 創業,是指“創立基業,開創事業”[2]。
溫總理曾言:“就業關乎一個人生計,也關乎一個人尊嚴”;創業關乎一個人發展,也關乎一個人理想;關乎社會發展,也關乎民族的復興。就業和創業是兩個不同概念,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夢”。就業是下里巴人,是生存底線,解決吃飯問題;創業是陽春白雪,是提升幸福指數,提高生存生活質量的問題。
就業和創業是一個復雜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就業和創業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五個文明建設的程序、進程和結果。就業和創業是對政府、社會、高校、大學生四個要素,排列組合結構功能的考量,它充分展示了社會轉型時期,在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市場化、信息化的社會發展進程中人才工程系統中各自角色定位。
大學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國家培養出來的專業高端人才,理應從事專業高端工作,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社會的專業崗位最佳配置,人和社會等量等質的最佳組合,人才的成功創業和社會發展的有機契合,才能互惠互利,釋放出最大紅利,保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大學生就業創業難的病因比較復雜。政府、社會、學校、個人都有責任。
1.招生就業皮骨分離。
招生是入口,政府按照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思維和機制運行,帶有強烈的指令性、統一性與計劃性。分配是出口,在社會轉型時期,沒有充分的論證和周密的調查,過早地把“統招統分”政策全部改為“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分配政策。這樣,給學生和社會一個突然襲擊,別說社會和學生心理準備不足,就連政府自己恐怕對就業創業出現的問題也估計不足。
2.教育結構調整失控。
80年代中后期開始,政府對教育結構進行了調整。“撤銷和合并了大部分中專學校,導致在20世紀90年代社會出現中高級技術人才短缺的現象”[3]。從1999年開始,高校開始專升本,新建了一大批各種類型的本科院校,其數量已達一般本科院校的三分之一。自2003年開始,本科畢業生大量增加,又出現了本科畢業生過剩的問題。
3.擴招、升格的盲目。
“盲目地擴大招生規模,大部分高校盲目地升格,而辦學條件沒有改善,出現了某些基礎性專業畢業生供大于求,帶來了社會認可度下降和就業難等一系列問題,進而影響到畢業生的自由發展”[4]。
1.受世界金融環境不穩定的影響,有些企業業績經營,有些中小企業瀕臨倒閉,社會接納人才崗位銳減。
2.社會風氣受到某種污染,“拼爹”現象屢見不鮮,潛規則、暗箱操作之風盛行。
3.某些企業觀念守舊,對科技興企認識不足,追求短期效益,急功近利,為降低成本寧用庸才,不用人才,招聘大學生條件苛刻。
1.政府就“改什么,怎么改”出臺了許多政策,制定了許多法律條文,但一些學校主動參與意識不強,得過且過,走過場,擺形式,在行動上少有顯效。僅就大學生畢業分配制度方面,從2000年3月至2007年,政府一共下發了7個文件,要求切實落實“一把手工程”,增強就業意識,加強就業指導,明確指出實施“促進畢業生就業工程”,提高就業指導的針對性,廣開就業渠道,加強就業服務和提高就業工作質量[5]。然而,文件是文件,要求是要求,由于種種原因,一些學校落實得不好。
2.大學生同質化嚴重,專業設置幾乎千篇一律,課程守舊,方法單一,培養規格千人一面,萬人一脛。學校安排的教育脫離社會需求,滯后于科技進步和社會生產發展的需要,造成大學生畢業供求失衡。
3.一些教師對教學投入不足,對教學缺乏熱情,且不大關心社會的發展和需要,關起門來做學問。只關注大學生在校的學習成績,對大學生的人品學養及畢業后的去向較少問津。“三尺門里”尚且缺乏足夠的精力,何況“三尺門外”呢。
主要表現為就業力不足和“有業不就”兩個方面。
一是不認真學習,靠“爹”求職;二是求職期望過高,現實和夢想落差較大,寧可“啃老”,也不俯就;三是貪圖安逸,追求舒適,不愿到邊疆艱苦的地方工作;四是知識面窄,基本功不扎實,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
對癥下藥,政府、社會、學校、個人組成的方劑中,各居其位,各負其責,相輔相成,合力共克,或許能走出大學生就業創業難的困境。
1.轉變職能,簡政放權,給教育“松綁”。
該放下的權力統統下放到學校,把高校辦學自主權落到實處,真正做到學校的事情學校說了算。淡化“權力——強制策略”,強化“規范——教育策略”。用“制度管權,管人,管事”,使高校在科技發展、培養人才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2.改變作風,下基層,接地氣。
認真聽取學校和大學生的呼聲,虛心采納家長(人大代表)、社會的合理化建議,尊重大學生的選擇和人格。管理者要經常換位思考——“假如我是大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克服“坐而論道”“經院式”哲學,一切結論和決策要產生于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與大學生良性互動,講真話,做實事。
3.服務到位。
給大學畢業生提供充分的政策支持,提供全程就業創業的足夠有效信息和足夠的保障條件,正確引導,一以貫之地弘揚主旋律,傳遞豐厚的正能量。
4.監控到位。
就業創業是一個系統工程。利用控制論、系統論的觀點全程監控,執法到位。理清脈絡,消除梗阻,及時反饋,及時解決。抓小、抓細、抓實,摳住不放,一抓到底。治已病,防未病,標本兼治,防治結合。
1.“解決就業難的根本出路在發展”(習近平語)。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按照市場規律自然發展,唾棄“科學、利益、腐敗”一體的發展模式,提升“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增信心,強定力,促發展。
設計正交試驗,選擇影響白藜蘆醇DPPC脂質體包封率的3個主要因素,即藥物與DPPC的物質的量比為1∶1、1∶2、1∶3,DPPC與膽固醇的質量比為2∶1、3∶1、4∶1,PBS的水化時間15、30、60 min。以脂質體包封率為考察指標,根據正交試驗篩選最優處方。
2.創造優裕的就業環境,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打造優良工作環境、人文環境、生態環境的航空母艦,形成“國是家,善為魂,孝當先,誠立本,儉養德,和為貴”的新型社會環境和良好風氣。
3.以法治企,踐行社會主義的價值觀。企業公正廉明。消除“拼爹”現象,杜絕暗箱操作和行業的潛規則。在招聘面前,人人平等,公平競爭,不分種族,不分性別,不分地域。凡是大學畢業生(應屆或往屆)都有資格應聘。招聘崗位、待遇、名額、條件一律公開。建立用人的公示制度。只有社會各行業務各階層配置足夠的就業崗位,才能滿足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人才需求。只有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人才各就各位并努力拼搏,社會才能長足發展。
大學有培養人才、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之四大功能,而培養人才是大學的根本任務。
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創業率及其質量,考量了大學的辦學理念、辦學方向、辦學特色和辦學質量。所以負責任的大學,無不把自己學校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工作當做重要的事情來抓。
1.明確辦學目標。
“人才培養目標必須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和高等教育規律相符合;人才培養目標必須與本校的歷史積淀、辦學優勢、校園文化相統一”[6]。
突出自己的辦學特色,要把培養人才規格和社會需求的人才標準無縫對接。進行人才市場調查,跟進畢業生去向,反饋就業創業率及其質量,修訂培養方案,調整專業結構,修改課程計劃,在教育規律、本校的強項與市場規律契合上做文章。確立“學生發展,社會需要,學校優勢”三結合的原則,不跟風,不刮風,不錯位,不越位。
以教學為中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做起來容易,做好難;做好容易,做到卓越難。
中共中央、國務院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則綱要(2010—2020)》明確指出:“牢固樹立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加強實驗室、校內外實習基地、課程教材等教學基本建設”。2012年上半年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笪2012]4號)文件提出了30條意見。《2012高教三十條》第六條明確指出,要“把本科教學作為高校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領導精力、師資力量、師資力量、資源配置、經費安排和工作評價都要體現以教學為中心”。
采用“課堂教學,科學研究,實踐活動”和師生互動的教育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按照“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重創新”的目標要求,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精神、創新品質、實踐能力和創業本領,使大學本科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豐富的文化修養、廣博精深的專業學問,良好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7]。
3.搭建通向社會的橋梁。
信息聯網,資源共享,就業信息的欄目常年開放;職場類圖書常年開架,首推胡寶林、春之霖編譯的《左手羊皮卷右手塔木德(大全集)》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已就業創業師哥學姐定期回訪;求職峰會、創業園、企業發展路線圖、實訓實習基地感懷、求職路、求職技巧等這些價值層面和技術層面的活動有序有效展開。
事物總是兩個方面。我們只記得“名師出高徒”的一面,而這忽視了“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的一面。同樣的學校、同樣的班級、同樣的專業、同樣的學科、同樣的老師,為什么有的大學生成了“學霸”,而有的大學生卻成了“掛科王”。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而高端企業招人才碩博生看能力,本科生看成績單”[8]也成新常態。機會均等,誰能勝出,全靠實力了。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建議大學生至少做到以下兩點。
1.認清就業形勢,以平常心對待。
上大學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找一個理想的工作,這種想法無可厚非;追求幸福指數,生活過得好一點也是人之常情。問題是你所心儀的好的理想工作崗位,也往往是別人心儀的理想的好工作。人通此心,心通此理。而現實是,僧多粥少。好的崗位和夢想得到這個崗位的人差距太大。而且這種崗位少,夢想人多的現象將長期存在,競爭異常激烈。如何應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就需要調整好心態,正視現實,解剖自己,找準自己的相應位次。水無常態,考無常勢。位次是變動的,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如平原走馬易放難收。位次的前移或后退,全在自己把握。位次能否前移,能否成為“學霸”,就看你做學問的功夫是否到家,克難攻堅的勇氣是否增滿,勇冠三軍的內功是否練成。希望在前面,路在腳下,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
2.樹立明確目標,堅持到底。
卡耐基曾說:“一個不平庸的人,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追求目標,如此才能調動自己的智慧和精力。”
“目標是構筑成功的基石,是成功路上的里程碑。目標是一種持久的熱望,是一種深藏于心底的潛意識。目標是信念、志向的具體化,是奮斗者的夢想,是步入成功的動力源泉。
一個人是否成功,確定目標是首要的戰略問題。目標能夠照亮人生,規范人生,是人生成功的第一要義。目標之于事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忽視目標定位的人,或者始終確定不了目標的人,他的努力就會失去方向,絕難達到理想的彼岸”[9]。
某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李明澤大一時三科不及格,總成績班級倒數。父親當頭棒喝:“你離工作目標越來越遠了!”他想進銀行工作,面對成績單,猛然醒悟。大二時開始發奮學習,除認真聽講外,課下都泡在圖書館里并買書自學,一個月做了一萬多道題,大二下學期考下銀行從業資格證,大三上學期考下證券從業資格證和托業考試證。五大銀行都進行了最終面試,最終選擇和工行簽約[10]。李明澤的目標經歷,或許對同學們都有所啟發。
就業和創業,是一個嚴肅的課題,是一個社會的熱點,焦點的話題。此看法只是一己之見,難免偏頗,斗膽提出,拋磚而已。
[1][2]《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第3版,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2014:712.208.
[3][4]孫綿濤.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改革的規律問題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2:106.
[5]孫綿濤.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改革的規律問題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2:97-98.
[6][7]黃光揚.教育改革的創新—我的觀點、主張和思考[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117.131.
[8]朱虹.高端企業招人才碩博生看能力本科看成績[J].新晚報,2015(3).
[9]胡寶林.春之霖.左手羊皮卷右手塔木德(大全集)[M].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第1版):8.
[10]宋菲.萬余考題練成“銀行面試哥”[J].生活報,2015.4.7.教育0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