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江蘇省宿遷市教育學會“十二五”2013年度立項課題“初中物理生成性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批準號:SYQ16)研究成果之一。
陳 喜
(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第一初級中學,江蘇 宿遷 223800)
淺談初中物理生成性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策略*
*本文系江蘇省宿遷市教育學會“十二五”2013年度立項課題“初中物理生成性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批準號:SYQ16)研究成果之一。
陳喜
(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第一初級中學,江蘇宿遷223800)
摘要:生成性教學資源是課程教學資源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提出教師要以生為本,做生成性教學資源的發現者;用心關注,做生成性教學資源開發者;因勢利導,做生成性教學資源的利用者,并探討了初中物理生成性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策略.
關鍵詞:物理教學;生成性教學資源;開發利用
葉瀾教授指出:“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在新課程改革深入推進的今天,靜觀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我們仍然發現:有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圍繞教材存量知識打轉,按預設的“教案”施教,“心中有案,行中無人”,對物理課堂的生成性教學資源缺乏開發利用的意識.究其原由,教師對生成性教學資源還未有充分的認識,對生成性教學資源的處理方法不當,使得這部分資源被忽視、擱置,未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如何認識生成性教學資源以及怎樣有效開發和利用生成性資源?筆者結合初中物理教學的理論學習和教學實踐談談看法.
1以生為本,做生成性資源的發現者
生成性教學資源是指在真實的課堂教學情境中,伴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能夠推進教學進行的各種教學條件和因素來源,它出乎教師課前預設,在課堂中通過師生思維碰撞而即時產生的教學資源.它是在教學動態進行的過程中生成的,它不是預先計劃和設定的產物.面對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即時的、零散的生成性資源,我們應怎樣及時發現?
首先,看是否有利于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問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問題,都依附于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之中,是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在課堂上,來自師生的生成性資源有的與學習內容緊密相關或間接相聯,對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起著積極作用,這樣的資源我們要利用.其次,看是否能展現學生思維方式和良好學習方法,有利于發展學生智能.傳統教學關注更多的是學習的結果,而忽略了學生是通過什么樣的學習方式和策略來學習的.我們應著眼于學生的學,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注重學生“經歷了什么”、“體會了什么”、“感受了什么”,力求通過加強過程性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從而發展學生各種能力.第三,看是否能體現學生真實感悟,促進學生認識深化、情感發展.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新課程重要的目標維度,應貫穿于整個過程.反映在課堂上至少有兩個方面:一是教學過程是學生生命個體活動的過程,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應該是學生真實感受的體現;二是教學過程是學生生命個體成長的過程,每一個環節、每一分鐘都應該努力促進學生健康向上.理想的課堂,應是師生在共同征服尚未被學生所知的領地,在征服的過程中隨時都可能得到意外的驚喜,而不是必須按照事先設定的路線走完一條沒有激情的行程,應積極追求預設與生成和諧的教學目標達成的效果.
2用心關注,做生成性資源的開發者
如何圍繞教學目標,捕捉這種“閃爍不定”的教學資源,并對捕捉到的各種信息加以整合、重組,促進生成?這就特別需要教師用心關注,具有“化腐朽為神奇”之能力,抓在出現時、點在需要處、化在關鍵處,使一個不經意的、不如意的隨機事件成為可用的、有用的教學資源,服務于教學.
(1) 關注學生的認知起點
走進課堂,有時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上課伊始,學生似乎都會了,但教師由于事先已辛辛苦苦地備了很詳盡的教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學生拉回來,讓學生“裝不懂”;有時教師認為是非常簡單的問題,學生卻答不上來.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對學生的認知起點估計不足.如果課堂中獲取的反饋與預先估計不一致時,教師應該及時對教學作出反應,以學生的認知起點來把握教學起點,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案進行重新調整,讓學生說出已知的和困惑的,挖掘生成性資源,實施生成性教學.這樣一來,不僅學生的直接經驗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到了系統化,而且還通過課堂的釋疑解惑,展示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使之學得既輕松有趣,又豐富多彩.
(2) 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的情感體驗是教學效果的“晴雨表”.教師要關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緒及氣氛,細心留意學生的各種反應,密切注視學生的神態變化,根據學生的情感、體驗,靈活地調控教學.學生由于有豐富的情感體驗,自然是回答得頭頭是道,許多學生的感受與體驗完全超越了本課預先設定的目標.教師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滿足了學生心理需求,善于抓住課堂隨即生成的信息,也將知識融入了學生的體驗過程中.
(3) 及時捕捉學生的創造靈感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有時會出現一些“胡思亂想”,這往往源于學生思維的靈感,或許就是一種“奇思妙想”.教師應及時誘發和捕捉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靈感,對于學生別出心裁的想法、違反常規的解答、標新立異的構思,哪怕只有一點點新意,都應及時給予肯定.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個性是一種由體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緒等熔成的最復雜的合金”.個性是一種客觀存在,正因為人各有其獨特之處,才使人類千姿百態,世界豐富多彩.個性是創造的前提.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他們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個性特征都不一樣.相同的教學內容在學習時,也會因為這些差異使學生具有不同的思維過程,而這些正是寶貴的教學資源,在此基礎上的合作才有意義和價值.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學生的獨特個性中發現創新的火花,使教學由此變得具有生成性與鮮活性,而不應該把其視為“異類”加以排斥.
(4) 關注學生的“錯誤”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需要重新確立自己的教育資源觀:教育資源無處不在,學生的“錯誤”中蘊含著寶貴的教學資源.學生的思考錯誤可以暴露學生的真實思維,反映學生建構知識時的障礙.教師如能將錯就錯,因勢利導,從伴隨著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想法出發,進行引導點撥,引出正確的想法,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的回答可能大大超出教師的預想,甚至比教師預想的更多、更深刻,這就要求教師要巧妙地挖掘其中的“問題”資源,及時把握和利用這些動態生成的資源,給予適度的引導和恰如其分的評價,再次化為一次新的學習.錯誤也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是學生知識和能力螺旋上升中的一個插曲.我們要巧妙地利用和發揮好“錯誤”這一教學資源,真正挖掘出蘊藏在錯誤背后的“富礦”,化錯誤為神奇,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
3因勢利導,做生成性資源的利用者
課程實施由“執行教案”走向師生“互動生成”,如果教師及時并悉心收集、捕捉、篩選學生反饋的、無法預定的教學因素、教學情景等有效資源,循著學生的認知路線,隨時調控教學環節,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這樣會讓課堂教學更精彩.
(1) 給予時間,互動探索
教育研究表明:學生對于教師提出的一般性問題,只有在經過1—2分鐘的調整和信息處理后,才會對所提出的問題開展有意義的思維活動.如果提出問題后立即要學生回答,那么學生就不會認真思考,或者根本沒有時間思考,只能作出應答性反應,這樣不利于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充分發揮.教師的預設主要體現在對所提問題的設計,中國畫強調“留白”,課堂教學的設計和調控也是如此.教師提出問題后不要急于讓學生回答,而要根據問題的性質,留給學生適當的考慮時間.教學中蜻蜓點水、稍放即收,生怕學生思維跑偏,浪費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剛讓學生自主探索、交流討論,又趕緊回到教師的思路上來.這樣的課堂教學是停留在表面上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思考、交流互動,難以生成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提供材料或提出問題后,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討論、交流.
(2) 營造氛圍,平等對話
“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兩個心理條件,“心理自由”是“心理安全”的結果.在一個開放的、寬容的環境里,人的心理才會活躍起來,大腦才會進行發散性思維.在教學中,創設高度民主、和諧平等、輕松活潑、互相理解的“支持型氣氛”,學生才能真正敞開心扉、交流體會、切磋論辯,共同提升思想,共享課堂精神之旅.在學生的交流、切磋、辯論中,教師要捕捉、挖掘動態生成性課堂資源,不要總是想辦法把學生納入自己的預設軌道,應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抓住契機,因勢利導.如在“慣性”教學中,筆者問道:在做勻速運動的卡車內,如果有人豎直跳起,他將落在何處?學生開展了熱烈的討論和精彩的辯論.一部分學生認為應落在原地,但大多數學生認為該落在車的后方,他們認為人跳起后,車在向前運動,因而人將落在后面.雙方相持不下,各持已見.此時,一學生的回答別出心裁,他認為:“按這種說法,你就可以完成24小時的世界環游.當你跳起來時,地球已經轉過去,人就會落在后面.那么,只要24小時不停地持續地跳,你就能實現環球旅行了”,此時,辯論進入了高潮,有的學生認為說:“空氣如果和人一樣,在地球向前轉動過程中,落在后面,那么風該有多大”.有的學生說:“怪不得密閉的車廂內不會感到有風,而在敞開的車上就會有很大的風”.學生們越辯越明,此時的課堂神采飛揚、充滿生機.
(3) 精心設計,優化預案
課前,教師要把教材、學生及教學相關信息等作為一種教學資源進行重組,把主要精力用在服務于學生主體學習的預案設計上,對學生在課堂上可能發生的情況進行充分預設,改變以往單方面為教師教而設計的思想.在平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給學生猜想的空間.如液體內部的壓強與什么因素有關?浮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光傳播是否需要介質?由于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提出問題猜想的能力等有差異,他們面對同樣的一個問題,會提出不同的答案,有偶然的、有合乎邏輯的、有異想天開的,但都充分表達了他們獨創的思考.故教師不必期待學生一開始就提出合理的猜想,對學生的不同猜想,教師要尊重他們,并逐步引導學生把不合理的猜想,進行去舍、修正為合理的猜想.如學生在猜想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時,他們會提出這樣的結論:導電性、電量的多少、接觸面、顏色、電流的強弱、材料、長度、橫截面等,教師應引導學生導電性、顏色、材料這三個因素應該都歸屬與材料這個因素.接觸面和橫截面也應該合并為一個因素.電量的多少與電流的強弱都是由導體的電阻決定,不是決定電阻的因素.這樣的預設,從多方面進行預測更為豐富的學情,預測更多的可能,以便于課堂教學的及時調控,適當刪減或調整,保證課堂的有效生成.這是開發成為教學資源的前提.課堂生成的細節我們教師無法預知.教學過程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生成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許多非預期的因素,即使教師對各種情況考慮再充分,也有“無法預知”的場景發生,所以僅有預設的課堂大多數還是停留在“走教案”層面,課堂上學生還是被教師牽著走,很少有自主發展的空間.預設還是應留有彈性,使預設空間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教師要適時把握這些不確定因素擁有的價值,利用好即時生成性資源,展示自己靈活的教學機智.
(4) 巧用意外,因勢利導
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影響實驗教學的因素是多樣的,有些實驗在課堂上會出現意外的結果.例如做覆杯實驗時,常常出現老師放手,塑料片掉了下來,教室里肯定哄笑一片,這時老師不必著急再試一次,而是因勢利導,組織學生分析失敗的原因,找出改進的措施,則能及時扭轉被動局面,收到意外的效果.又如在《磁場》一節教學時,引導學生探究:“請同學們每人手拿一根條形磁鐵去吸引鐵屑”,“你們發現了什么?”學生說:“磁鐵能夠吸引鐵屑”;“條形磁鐵的兩端吸引的鐵屑最多,中間少.”老師說:“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下面我們把條形磁鐵吊起來,大家再相互觀察一下每一個條形磁鐵的狀況”.過了一段時間,磁鐵靜止不動了,而且指向基本上都相同.老師說:“指南的一端叫南極,指北的一端叫北極”.這時,一位同學不小心讓磁鐵摔到了地上,摔成了兩段!那位同學紅著臉無奈地望著老師.老師走過來,彎腰伸手物理教學改革提倡物理教師改變評價方式,通過自我評價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因此物理教師的自我評價現狀,是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筆者通過文獻研究和教育專家訪談,結合物理學科的特點,對物理教師的教學技能進行了具體分類,并進行了自我評價現狀的調查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