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長樓
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許多只重視課本知識的教學,卻很少提到情感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很重要,教師必須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滲透到語文教學過程中,從而提高教學的效果。最終使教師、學生、作品三者情感產生共鳴,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內動力,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自覺地在傳授知識、技能及思想觀點的同時,伴以積極的情感,以情動情,從而達到知、情、意交融的最佳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語文 情感教育 潛移默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0(c)-0170-01
長期以來,中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得不到足夠重視,這對學生學習、成長都有很大的影響。所謂情感教育,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以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更應靈活運用自己各種情感因素,調動、影響學生情感因素,使之形成積極的情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學好語文的欲望,以至于達到陶冶學生思想道德情操,經過多年實踐,初中語文情感教育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1 從課文中升華情感
1.1 確立情感目標
教師在教學之初就應確立要達到的情感目標。要把文本中內含的情感,通過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加工提煉,最終展現出來,讓學生在學習課文過程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鳴,從而受到外在的情感感染。在目標設計中,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思想情感等等,這對確立學生情感目標很有必要。
1.2 深化情感內涵
在教學過程中,也是教師深化自己情感的過程。作為長期從事初中語文教學的我深有感觸,在備課、上課等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那就要求教師學會挖掘文本內情感,還要融入自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這樣才能擁有豐富的情感世界,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才會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才會在學生面前展現教者的魅力,才能使學生在情感上與文中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2 在教學中創設情感
教學內容豐富繁雜,教師以不同方式實施教學,最終也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靈活地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2.1 創設情感氛圍
語文課堂應始終是充滿情感的陣地,在實施教學中,首先,教師要以情感為先,以情動情,自己先融入所要教學的內容中,使之是作者的化身,盡快敲開學生心扉。其次,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激情,無論讀課文,還是課堂語言都應充滿感情,不應用同樣語調、語速。而應隨時調整自己的表情、動作、教態、教姿等。以便創設出一種溫馨、和諧的教學氛圍,這種情感氛圍更容易調動學生求知的欲望,他們就會容易走進文本,走近作者,達到和作者情感共鳴,實現最佳學習狀態。
2.2 豐富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設置很重要,良好的教學情境容易使師生達到最佳的教與學的狀態。在不同情境中實施教學,學生會更有熱情。教師結合所要教內容,因時間、地點不同,從學生易于接受的方面為學生設置最佳的情境,創造良好、溫馨的氛圍來實施教學。定能激起學生學習熱情,達到知、情、意最佳的結合。也會促使學生做到聽、說、讀、寫互為補充更容易。在豐富的教學情境中學的容易,學的快樂。
語文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朗讀,學生能夠大聲進入角色來朗讀課文,那也就意味著已融入作者的情感一部分。讀的越投入,也說明學生的情感融入越深。當然,學生朗讀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其語文能力,水平越高,情感也會越豐富。在教學中應重視朗讀,在教學朗讀時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初讀。新接觸一篇文章,我先是讓學生細聲慢讀。特別強調的是這個“慢讀”的過程,因為初接觸文章,我們無法一下子就能讀準字音、節奏、語調,更不能讀出感情來。因此,我們必須“細聲慢讀”。這個過程的基本要求是:不讀錯字、不添加字、不讀漏字、不重復字、要合理的停頓。
(2)感知。在初讀的基礎上,要讓學生放聲朗讀。這個過程其實也是情感建立的最佳時機。應該做到:學生邊讀邊用筆圈點印象深刻、感觸多的字、詞、句或段落。同時可以做批注。在朗讀過程中要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基調,這樣才能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情感。如在教學朱自清的《背影》這篇課文時,在學生讀準字音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把父親的背景置于什么環境下描寫的?”學生討論、質疑后一致認為:作者是把父親的背景置于外祖母去世、父親失業在家的環境下描寫的。因此,全文的感情基調應該是:悲痛、沉郁。學生在朗讀時很好的把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調。
(3)品味。這是朗讀中最高境界。也就是在讀文章過程中細細品讀,對于佳作,更應該做到這一點,文章中的精彩的語段、重點句子,應當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反復朗讀,在讀中領悟,讀中升華,直至記憶成誦,模仿運用。如朱自清《背影》中父親攀上月臺買橘子的經過,用了“攀、傾、縮”等詞語,我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理解“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是如何通過這些動詞刻畫的淋漓盡致的,濃濃的父子深情自然也能體會更深切了。有幾個學生在反復吟誦中竟然眼含淚花,因而,這也更能夠很好的理解文章的主旨。
2.3 體會人物情感
在情感教學方面還有重要的幾種教學方式不能忽略。
2.3.1 扮演角色,體驗情感
表演式是一種必要的教學方式。為了使學生真切地感受人物情感和情節、場景,教師應將課堂變成舞臺,指導學生扮演作品中不同人物,學生在角色扮演體驗他們的情感,從而中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
2.3.2 展開討論,激發情感
沉悶的課堂只能使學生“情緒低落”, “一籌莫展”。情感教學中,通過討論有效刺激興奮點,一步步地把學生情緒推向高潮,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如在教學《成功》時,季羨林老先生認為“天資是由天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是不期而至的,我們也無能為力”。你有不同的看法嗎?教室立時熱鬧起來,有的學生認為,機遇可創造;有的學生認為,天資也可以改變。學生們闡發著不同的意見、激烈討論,使得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們的情緒被充分調動起來了。
教學實踐證明,語文課的教學意義絕不僅僅在于教給學生某種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主導下,通過一篇篇文學作品,培養學生的情趣和情操,提升了思考及表達方式,積淀成為正確高尚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我認為語文教學情感先行。
參考文獻
[1] 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 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 馬立.最受歡迎的特色加藝術[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