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艷
摘 要: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的發展,當代中學生價值取向是一個值得探究的現實問題。新時期當代中學生的價值取向主流是積極的,但也表現出重金錢實惠而輕理想追求,重個人利益而輕國家利益等消極特點。該文在揭示當代中學生價值取向消極表現的基礎上,試圖為中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提供可供實踐的具體途徑。引導中學生樹立正確價值取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學校、家庭及社會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當代中學生 價值取向 特點 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0(c)-0218-01
“當代中學生價值取向”是一個值得探究的現實問題。價值取向從屬于價值觀。“價值觀是人對人生的意義、人生的追求、人生的理想和價值取向的根本表達,是人為自己的人生所建立的標尺,是人為自己定下的人生理想,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價值觀一旦對個人行為具有經常的導向性,它就叫做價值取向,也就是價值觀對個人行為有定向作用。”因此,價值取向是個體價值觀的外在表現,當價值觀對人的認知與行為有經常的導向作用時,這時的價值觀就是價值取向了。
1 當代中學生價值取向的消極表現
雖然當代中學生價值取向的主流是積極的,但只有發現問題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因此,該文著重分析了當代中學生價值取向的消極方面。
1.1 重金錢實惠而輕理想追求
當代中學生越來越關切現實和自身利益,在日常學習生活實踐中注重學科只是的實用性,注重今后的社會地位和生活質量。在物質欲望的驅使下,有一些中學生理想淡化、漠視未來,做事、交友甚至學習都以是否帶來直接的利益為標準進行選擇。在理想和信仰的選擇上,他們更多的是采取實用主義,缺乏遠大的理想抱負,重物質利益輕奉獻精神,重金錢實惠而輕理想追求。一部分中學生把“掙很多錢、當官發財”作為人生幸福的標準,把奢侈、享樂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
1.2 重個人利益而輕國家集體利益
當代中學生大多數贊成正確人生價值觀是為國家、為集體做貢獻,贊同以集體主義為價值觀的核心。但少數中學生以個人主義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盲目夸大自我的價值,忽視社會利益和整體利益。相當一部分中學生凡事從“我”出發,以“我”為中心,做任何事情,首先為自己考慮,把個人利益放在國家集體利益之上,對同學不關心,對集體活動毫不熱情,缺乏社會責任感,為謀求個人利益而見利忘益,損人利己。所有這些,暴露出的本質問題就是他們的價值取向出現了偏失。
1.3 重功利而輕責任
功利性是當代中學生價值取向的另一消極表現。在個人責任方面,一些中學生我行我素,唯我獨尊,做事情不考慮后果。有些人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在網吧長時間上網,吸煙,甚至酗酒,為了追求苗條而減肥,造成身體的傷害,甚至有些人不愛惜自己的生命,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在他人責任方面,在個人感情問題上,不圖天長地久,只圖曾經擁有,為了追求一時之快而不顧后果,盲目行事。
2 當代中學生樹立正確價值取向的重要途徑
引導中學生樹立正確價值取向,規范中學生的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及和諧校園,需要學校、家庭及社會的共同努力。而學校教育在這一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出于篇幅原因和本人能力局限,本文僅從學校教育這一方面進行論述。
2.1 充分發揮課堂教育作用
發揮第一課堂的主陣地功能。從課堂教學目標看,課堂教學一直非常重視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卻沒有受到充分重視。目前,中學生的寬容精神、抗挫能力等相對較差,善良、正直等品德缺失。因此在課堂中不僅要做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更應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在課程內容的安排上,也要重視價值取向教育。如在價值觀概念的講授時,不僅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價值觀,而且還要讓學生了解價值觀概念得出的艱辛歷程,從而使學生更加珍惜勞動成果。其次,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教育作用。對中學生正確價值取向的培養,除了重視第一課堂的主陣地作用外,第二課堂對學生的教育也不容忽視。如學校開展的優秀中學生校園宣講會,他們就誠信觀、個人成長經歷、學習觀等主題開展講座,對中學生起到示范、教育、引導作用。
2.2 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是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要營造良好的校園育人環境,首先,應發揮校園文化的導向功能。如在醒目的地方通過標語、警示語,如:校園警示語“人類需要呼吸,地球需要休息”;“只留足跡,不留垃圾”;“花草無語,你我珍惜”,時刻警示、告誡中學生愛護環境,強化了環境意識。這些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中學生的文明行為,有助于中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和發展。其次,發揮校園媒介的作用。在校園媒介中,校園廣播發揮著重要作用。校園廣播對高尚的行為和良好的形象予以贊揚、歌頌,對卑鄙的行為和惡劣的現象則予以譴責、鞭撻,同時更應加強對時政信息客觀、及時的報道。這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政治覺悟和政治敏銳性,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辨別是非的能力。
2.3 積極組織中學生參加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中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最好陣營。開展文化輔導活動或者法律宣傳活動,在提高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組織社會調查活動,如通過道德觀問題的調查,提高了他們的理論修養和道德意識。通過這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中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會,在實踐中學到社會規范和公共道德準則,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學會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服務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可以更客觀地認識自我,把握自我,完善自己的價值觀體系,中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提高了認識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
總之,當代中學生價值取向是一個值得探究的現實問題。要引導中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是一項長期復雜而又艱苦細致的工作,最主要的是要充分發揮學校在中學生價值觀形成中的主陣地作用。學校要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切實從理論與實踐、行為與思想的結合上開展卓有成效、生動活潑的價值觀教育,使中學生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建設人才。
參考文獻
[1] 劉晶.新時期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及其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2):114-116.
[2] 劉微.當代高中生價值取向調查[J].教學與管理,2000(12):13-15.
[3] 金盛華,孫雪飛,鄭建君.中學生目標價值與手段價值選擇的特點[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34):57-61.
[4] 侯彩霞.當代初中生價值觀教育研究的意義[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8(2):38-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