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美卓
摘 要:作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資助工作雖然經歷了幾個階段的發展和演變,但受限于多種因素,其工作仍存在一些難點急需解決。該文簡單回顧了我國資助工作的發展過程,再從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出發,針對困難學生的身份認定困難、無償資助比例過高,資助對象的不良狀況有所增多的現象進行探討。并提出以完善貧困生的認定機制和優化構建新型資助體系的解決方案,對高校資助的工作的實際操作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 資助工作 問題研究 處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2(b)-0189-01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是我國高等教育整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高等教育的理論工作者為解決大學生資助問題作了大量的理論研究,為實施資助工作提供了較為完備的理論基礎,使得資助工作有章可循,穩步推進。
1 淺談我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發展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校教育經歷了幾個重要的發展、變革階段,其中經濟困難生資助政策也隨著社會、經濟與教育的發展和變革而經歷了五個階段,即:人民助學金制度為主階段,獎學金與人民助學金并存階段,貸學金與獎學金的并存階段,以及“獎、貸、補、免、助”為主的多元混合資助探索階段與“獎、貸、補、免、助”為主的多元混合資助體系形成階段。
為最大限度的實現國家資助功能和價值,以及弱化貧困生與非貧困生之間的距離,開發受資助學生的全面素質及能力,國家高等教育部門在2007年建立了具有時代性和針對性的資助政策體系。該體系有效結合以往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資助政策,比如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師范生免費教育、勤工儉學等。這個系統性的資助政策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資助的目的和價值,為經濟困難學生的高等教育機會提供了強力的支持和保障。從社會穩定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視角出發,提高高校教育的整體質量及高素質人才培養的目的,以及自由平等的受教育權利,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體系的構建必須具有時代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必須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突破先行資助整體體系的困境,以和諧、人本的維度解決實際訴求問題。高校資助體系是國家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和教育結構優化的重要舉措,是實現公平、公正教育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形勢給高校教育提出了一定的難題,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城鄉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家庭之間的經濟收入差異等因素都會形成一定數量的貧困學生來源。并且教育意識的提高和高校教育規模的擴大增加了高校學生的數量,這就勢必造成貧困生的增多。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和高校收費制度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問題成為高等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
2 從實際資助工作的情況看,當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存在有一定的問題
(1)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身份認定困難。一般來說,認定是否是困難學生,都是由學生提供學籍所在地的民政部門或街道辦事處開具的困難生認定材料。而校方無法僅憑這個認定的材料具體掌握該生的困難情況。工作中也出現過有學生提供的材料與他的實際情況不符的狀況,基礎材料的質量將對高校學生的資助工作起到關鍵作用。
(2)無償資助比例過高,權利義務不對等。無償資助對受助學生來說不需要承擔任何義務,缺乏激勵學生上進和教育學生自立的功能,容易讓部分學生養成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同時,也會造成貧困生群體與非貧困生群體之間的距離。無償資助會限制學生充分利用發展自身的資源,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無償資助涉及貧困標準的確定問題,有具體的標準,如:不使用手機等通訊工具,不使用電腦等。這種標準和操作模式不與時俱進,會給貧困學生的心靈造成一定的傷害,而且迫使貧困生放棄一些發展個人的機會,為獲得資助,放低自己的標準。
(3)資助對象的不良狀況有所增多。所有年滿18周歲的大學生都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實現經濟自立,高等教育是一種人生的自我投資,受益人是學生本人,而中國的傳統習慣,不管是社會、家長、還是學生本人都普遍認為供子女上大學還是家長的責任,家長無法承擔則希望社會的幫助。這樣的觀念導致了我國大學生心理年齡普遍不成熟,缺乏承擔責任的信心和勇氣,也導致了走上社會后缺乏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3 從存在的問題出發,按照實際操作對應的原則,初步提出深入做好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主要對策
3.1 完善貧困生的認定機制
除了由民政部門或街道辦事處提供的證明材料外,還需要建立更完善的貧困生認定制度,從現實生活、日常消費等各方面對學生的情況進行評估。
3.2 優化和構建新型資助體系
(1)鑒于無償資助對貧困學生因此不論是在觀念上還是在行動上都應該轉變,要讓大學生對自己的現在和未來負責,適當減少無償資助應該。無償資助資源有限,應該將有限的資源最優化利用。
(2)另外可以考慮以商業模式運作助學貸款。取消助學貸款國家貼息,貸款面向全體大學生,關于學生償還貸款的誠信問題,需要嚴肅配套法律法規,終生信用制度的建立意味每個人的一生都要接受社會監督。
(3)建立政府、社會、學校共同參與的勤工助學體系。培養學生的勞動理念、自立意識、吃苦耐勞精神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樹立自強不息的信心。學校要設法轉換勤工助學模式,吸納貧困生參與科學研究,結合學生的專業,設立與專業相關的勤工助學崗位,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解除經濟上的困難又可以發揮學生專長,實現雙贏。
(4)進一步規范獎學金,充分體現其平等激勵的功能。獎學金作為一種激勵學生的手段,不僅應體現其獎優的功能,也應體現鼓勵學生和進步的功能。貧困學生多是來自偏遠農村,教育的基礎和學習能力會稍弱于城市的學生,建議在現行的獎學金體系里增設進步獎學金,主張以發展和進步的觀點來評價學生,針對學生的個人成長采取縱向的方式來評價學生。這樣能有效的將基礎差,但是學習刻苦努力的大學生納入該獎學金的范圍,這樣既能很好的激勵學生上進,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又可以緩解學生的經濟壓力,充分體現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和教育公平的理念。
參考文獻
[1] 袁連生,劉澤云.我國義務教育貧困學生資助制度分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117-123.
[2] 譚望,林識音.我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困境及其價值實現[J].教師,2012(12):18-19.
[3] 梅花.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2012.
[4] 李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西北醫學教育,2010,18(5):906-9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