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小勤
【摘 要】反饋是控制論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靳健的《后現代文化世界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中把反饋理論運用于語文教學課程設計,從語文學習的心理活動角度較為詳細地進行了闡釋。
【關鍵詞】負反饋理論 ? ?語文課堂 ? ?關系
語文學習心理過程的“負反饋”環路,先以言語表達,通過外化作用使學習者初步掌握所學知識,然后以思維操作內化所學知識,再以知識刺激強化所學知識,再次回到言語表達。也就是從目標開始,最終回歸到目標,但兩次目標所呈現的內涵不同,前者是讓學習者明確所要學習的目標,促成動機;后者是以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回歸到目標,實現內化。
因此我們認為語文學習實踐系統是閉合性與開放性辯證統一的有機系統。閉合性是指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確定、實施與達成的一致性。有時候是在閉合的系統內進行教學目標變換為學習結果的教學引導,而在開放性系統中形成學習的心理過程。開放性指的是學習者的心理結構在外部環境和其他教育因素的影響下而發生變化的必然性。下面本人就以一次具體的教學案例簡單分析“負反饋”理論與語文課堂教學的關系。
教學案例分析(針對少數民族地區雙語類漢語教學,我從一節講解練習本上的閱讀題課引發思考)。
課情簡介:
學情:該班級有學生44名,其中男生20名,女生24名。(全部為藏族學生)男生基本很少發言,上課時,思維不是特別活躍;女生發言較為積極,思維積極,但不能抓住主題展開討論。
授課情況:課前我對學習任務進行了安排,上課檢查時學生學習任務完成情況良好。授課時,學生回答問題積極,男生也搶著回答,而且全部是標準答案。針對這種反常情況,于是我又當堂安排學習任務,引導討論,結果好多學生閉口不言。
反思:很明顯,學生出現兩種不同情況的原因是,預習了的習題明顯抄了答案。
和學生談心,結果很多學生反映他們怕說錯,怕同學笑話。
通過總結,我得出了,我班學生閱讀課學習的現狀和問題。
1.中學生表現欲很強,希望得到同學和老師的欣賞,但同時又自尊心很強,怕被同學和老師瞧不起。因此,他們不敢輕易發言,只有十足的把握才想表現自己。
2.唯書、唯師現象嚴重,在學習上沒有自信心。
3.缺乏進取精神,挫敗感很強,
4.內心較為孤獨,缺乏同學之間的信任感,協作意識淡化。
5.個別學生內心孤僻,很自私,沒有集體意識。
針對這一情況我對以后的授課做出以下調整:
1.講解時盡量深入淺出,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到學習其實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
2.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發表言論、回答問題,要求不能按照標準答案敘說,必須有自己的理解表述,即使說錯也進行表揚,然后設法進行糾正,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3.針對某一學習任務,安排學生協作完成,要求必須全員參與,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是班級的一分子,時刻感到班級學習生活的溫馨,增強班級和集體榮譽感。結果起初很難實施,堅持了一段時間,班級學情有所好轉。
用“負反饋”理論分析此案例我得出:
1.“負反饋”理論對實現語文課堂高效教學具有理論指導意義。其理論體現了學習者和所學內容是主客一體的關系,要求學習者走進文本、走出文本、走進自己。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表現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教師與文本的“對話”活動過程。如在此案例中,針對練習題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只是為了講練習而授課,學生為了做練習而學習,從而才導致教師在布置作業,學生在預習中并沒有注重學習的知識內容,一味地只為練習而練習,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功利傾向。因此,難免學生在預習時只單純地背答案。
2.整個語文學習活動過程,無論開展怎樣的學習形式,采用怎樣的學習方法,都要圍繞明確的目標展開。即在學習活動開始之前,要讓學習主體明確學習的目標,通過開展學習活動,最終回到學習目標,達到學習的效果。此案例中,整個學習活動過程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但并沒有回到目標,也就是說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忽略了知識強化的環節,我們很難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3.“負反饋”理論與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是一個系統,是有機的統一體。我們的教學活動很多時候會把教學理論和理念割裂開來,有時雖然意識到理論的指導性,而忽視教學活動過程的實踐意義。理論的學習只是一種形式,并不能真正理解理論的真正內涵,或者很大程度上理論完全與教學實踐脫節。在此案例中就表現出這一點。教師沒有更好地掌握教學理念,也未能很好掌握適時、恰當的教學方法,雖然形式上讓學生預習、提問,鼓勵學生發言,盡力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但仔細研究,可以看出,此教學過程,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沒有使學生的思維獲得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滌塵.談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分析[J].湖南教育,1980(08).
[2]閻金鐸.提高物理課堂教學質量的淺見[J].物理教師,1980(Z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