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凡
【摘 要】新的中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在語文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中學生的文學鑒賞主要是品析語言、體會意境、感受形象三大方面。
【關鍵詞】語文教學 ? ?鑒賞能力 ? ?培養
語文是一門人文特色很濃郁的課程,不僅有助于學生分析和運用語言能力的培養,而且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語文教師可以借助語文這個載體,通過豐富多彩、情意結合的語文實踐活動,引領學生體驗自然美、感受社會美、欣賞藝術美,培養學生的審美體驗,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本文針對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來探討。
一、品析語言
新課標明確要求初中階段的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因此,品味文學作品只有緊扣“語言”而字斟句酌,反復玩味,才能悟透文章之旨趣。
1.利用詞語品語言。字斟句酌是表達的需要也是理解的需要。鑒賞作品的語言,品評詞語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尤其是表現力極強的動詞和形容詞。譬如魯迅小說《故鄉》中描寫到:“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教學時,我讓學生思考品味:作者在“蕭索的荒村”前用了一個極富表現力的動詞“橫”字,為什么不像一般情況下寫成“有”而非用“橫”字呢?學生經過比較、揣摩,悟出一個“橫”字突出了蕭索荒村的頹敗、破落和無生氣,低矮的茅草房給人的印象好像倦臥的病人在橫躺著,既含蓄貼切,又給人以聯想。
2.利用句子品味語言。句子是文學作品表情達意的基本單位。句與句之間要連貫,句子的前后要照應,這樣才會清楚流暢。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對“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順序能否顛倒這一問題,有的學生說:“不可以,這三句是按顏色的深淺來排列的。”這顯然沒有品“到位”,于是引導學生再讀文前第一句,“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學生頓悟,將句序顛倒后,與前文便不照應。可見,隨便改動句序也會影響文章的表意。
3.利用語段品語言。利用語段品語言,是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也是能力層次最高的訓練之一,是十分必要的。小說可選精彩的對話;散文宜選有意蘊的語段;議論文可選說理嚴密的語段;記敘文可選描寫生動傳神的語段等,均可利用于品味。
二、通過比較鑒賞,培養審美能力
比較是人們在認識鑒別事物中獲得新知識的一種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著力于關鍵字詞和句子的分析,這既可以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也可以收到美育效果。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和唐代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都是通過寫雪景來抒發感情的,但寫法和表現的意境卻截然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所寫的雪景既從大處落筆,又從細處著墨;而《沁園春·雪》始終從大處描繪,意境更為恢宏。《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所寫的雪景,固然也有“千樹萬樹梨花開”那樣的美景,令人賞心悅目,但更多則是渲染雪中的奇寒、愁云的慘淡;《沁園春·雪》始終贊美祖國江山的多姿多嬌,感情樂觀豪邁。《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抒發了因朋友遠離而產生無限惆悵的感情。盡管兩首詩存在如此不同,但有許多值得我們欣賞的地方。還可以對于不同的文章也用這樣的方法,實現不同格調作品之間意境、主題的比較等,如對《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的學習就可以在不同格調作品之間對意境、主題方面進行比較。
三、分析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文學作品是通過形象來反映社會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讀者,影響讀者整個精神世界。當學生有了審美感受,獲得審美愉悅后,還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就是對審美對象的鑒別和評價能力,它包括對審美對象的真善美的識別,對審美客體逐漸加深理解,并能給予審美評價,得到新的領悟。在分析課文時,教師要注意挖掘作品的形象美。例如在分析《春》一文中對“春花圖”的描寫時,教師可以抓住“你不讓我,我不讓你”“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語句,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想象那春花爭芳斗艷的美景,再由“閉了眼”“仿佛”“滿是”等詞語展開想象,由春花聯想到秋天的累累碩果,使人看到希望,加上蜜蜂“鬧”、蝴蝶“飛”,襯托出花美、花香,“樹上”“花下”,一幅五彩繽紛的“春花圖”就充分地展現出來了。作為一名教師若能啟發學生挖掘作品中的意蘊美,達到意美以動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悅目,那么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在潛移默化中也就逐漸地提高了審美能力。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力
語文新教材對學生施行審美教育應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把信息資源、設備資源優化組合起來,制作學生喜聞樂見的課件,通過聲、光、電的強大交互功能,形象化、動態化地呈現教學內容,豐富課堂信息容量,營造審美的情境,收到情感體驗、美文欣賞、語言積累等立體化的審美效果。以《春夜喜雨》一詩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好雨知春”“和風細雨”“黑夜明火”“繁華潢城”設計成四幅畫面,然后將其逐一展示在學生面前,給學生以鮮明的直觀印象,引導學生進行形象認知,使學生漸漸融入意境,將四幅畫面整合為一,感受詩的美,接受審美教育。又如教學《沁園春·雪》,通過制作語文課件,將長城的美景、悅耳的音樂和動人的朗讀和諧地統一在一起,“詩、書、畫、音樂”一體的意境妙不可言、美不勝收,這樣調動學生的各種感覺來欣賞文章的美。
美包含在文學作品中,教師若能在每個教學環節中調動各種因素,讓學生在或喜或悲,或愛或恨,或樂或哀的審美體驗中感知作品的語言美、形象美、思想美、藝術美,就會使學生進入審美意境,陶冶情操。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師引導學生在文質兼美的課文中充分吸取營養,才能不斷豐富美育內容,擴大知識視野,啟迪學生的智慧,陶冶高尚的情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