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梅英
【摘要】古詩詞是我國古典文化中的精華,同時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及難點內容,傳統的滿堂灌方式已難以適應當前學生發展。不僅要教會學生怎樣朗誦、鑒賞詩歌,而且還應讓學生深刻體會詩歌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因此,本文則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應用做了相關闡述。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文;傳統文化教育;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我國古詩文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在中國唐宋時期古詩文發展到一個巔峰狀態,直到現在依然是中國文化中非常亮麗的風景。在古詩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出了一批批詩詞寫作者,讓現代古詩文在中國大地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初中學生要對古詩文作者表達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很好的理解,分析文中作者面對困難的一種積極態度和不屈的精神,從中看到中國民族的偉大閃光點,因此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有很大的傳統文化教育功能。
一、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現狀
在初中教學中古詩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在整個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古詩文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并且也是教學最難的部分。
(一)教師方面
很多學校語文課程中的古詩文教學方法有多種形式,有對語法的分析、對用法的講解、對句法的比較等,教師的這種教學方法很大程度上使古詩文變成了失去靈魂的各種小零件。學生對這些零件進行機械式操作。教師在古詩文的理解上用了很長的時間,但是有很多學生對教學方法還是不得要領,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也需要一定程度上提高古詩文翻譯水平。有很多教師在教學中把句子翻譯錯也是常有的事情,所以,在古詩文傳統文化教育中要提高教師的詩文水平。
(二)學生方面
很多學生對古詩文沒有很大興趣,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覺得沒有什么特別實用價值。所以,古詩文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很低,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古詩文內容和現代化生活內容相差很遠;2.語法和現代漢語有很大差別,并且難懂;3.古詩文教學方法比較單調,有很多背誦環節,降低了學生的興趣。
(三)教學方面
現代語文古詩文教學的教材和古詩文的編排有很大的出入,并且教材篇目不夠。初中之前的教學內容和古詩文有很大的脫節,在小學中文言文的學習很少出現,甚至根本沒有出現在課本上,這就使學生在學習之前沒有形成對古詩文的基礎認識,接觸到以后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些措手不及。
二、初中語文古詩文傳統文化教學
(一)聯系生活激發興趣
初中語文教學內容多半來源于生活,充滿著生活氣息,所以很多學生對語文有很大的興趣。教師在進行古詩文教學時要聯系學生年齡層的生活狀態來進行講解,激發出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愛好,比如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時,教師可以先對蘇軾在寫作時的生活背景進行講述,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跟著他的生活節奏來學習。這樣不但課堂內容不會顯得非常枯燥,而且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反復朗讀
不管是學習何種知識都需要進行長期的訓練和記憶,這是學習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古詩文的掌握也是如此,對古詩文進行重復多遍朗讀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語感。只有通過多遍的通讀和理解,才能真正領會到作者要表達的感情。
(三)結合背景理解古詩文
古詩文中,作者在寫作時有感而發或者是借景抒情,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如果對作者的寫作背景進行詳細的講解,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方便學生對作者整篇文章的重點把握和理解。比如,學生在學習杜甫《春望》時,教師可以把當時戰亂帶給人們的痛苦進行詳細闡述,以達到學生和作者表達的情感之間的共鳴,學生通過背景知識對古詩文更加理解。
(四)把握精髓
一篇文章有它的中心思想和中心精髓,詩文中也有中心精髓,通過中心精髓把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細膩的表達出來,比如“紅杏枝頭春意鬧”詩句中的一個“鬧”表達出了情趣盎然的境界。李白《贈汪倫》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一個“深”字表達出了李白和朋友之間的友情比千尺的桃花潭還要深,很好地利用雙關寫法把桃花潭水的深和朋友之間的有情相結合,表達友情的深厚。又如:《游園不值》教學后,老師可讓學生圍繞“值”積極探討,領會作者到底“值”還是“不值”,體會詩中所蘊含的境界,體會作者對人生觀的取向,在作者的游園過程中,雖然沒有遇到園主人,但是作者看到“一枝紅杏出墻來”,并在此基礎上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領略園主人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人生價值取向。
(五)強化情感體驗
被傳頌到現在有名的詩作是作者通過對字句進行反復琢磨形成的。學生在對其進行分析時不但要領會詩中的意思,而且還要站在作者的角度細細品味詩作的意境,體會作者表達情感時的心情,比如柳宗元《江雪》這首詩寫作背景是作者被貶官之后所寫。“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兩句話巧妙地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寫出了作者在異地自身的渺小和獨釣的情趣,說明了作者當時內心的波動而產生的悲觀情懷。
三、結語
通過傳統文化教育的不斷努力,來幫助學生更加正確地認識中國的傳統古詩文文化。與此同時,語文教學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不斷的創新,利用創新來改善生活,從實質上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能力。
參考文獻
[1]周國棟.初中語文古詩詞與傳承傳統文化探究[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12(12).
[2]周瑞生.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6).
[3]吳榮永.淺析初中語文傳統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詩文教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3(40).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