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於清,劉艷芳
摘 要: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構想,蘊含著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彰顯了黨的綠色中國,生態中國的執政新理念,賦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新特點。十八大以來,學術界從不同角度對“美麗中國”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在“美麗中國”的內涵、“美麗中國”研究視角的拓展、“美麗中國”的戰略意義及實現路徑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文章梳理和歸納了十八大以來“美麗中國”基本問題的相關研究,并做了簡要評析,以期為進一步加深對“美麗中國”的認識與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十八大;美麗中國;基本問題;研究現狀;述評
中圖分類號:D616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1494(2015)01-0037-06
黨的十八大第一次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到了國家戰略發展全局的高度,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黨對改善人民生存境遇的這一莊嚴承諾迅速成為國內學術界的研究熱點,產生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本文擬對十八大以來“美麗中國”基本問題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和歸納,以期更好地把握“美麗中國”的研究動態,為推動“美麗中國”的深入研究提供參考。
一、“美麗中國”的內涵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美麗中國”偉大戰略構想,以詩意的語言向人民描繪了一副藍天、白云、綠水、青山的美麗畫卷,表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全新視境。十八大以來,學術界紛紛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側面對“美麗中國”的內涵進行解讀,其研究路向主要有:
第一,單一維度解讀。一是立足于收入差距角度解讀,宋暉撰文指出:實現全體民眾普遍“不差錢”才是“真美麗”[1]。祝小茗認為,建設美麗中國的前提是逐步縮小人與人之間的經濟差別[2]。二是從法治角度解讀,侯佳儒認為,“美麗中國”美在弘揚法治文明[3]。三是從生態文化角度解讀,李發亮認為,“美麗中國”具有注重人本情懷,強調和諧發展,追尋民族復興的生態文化價值內涵[4]。四是從文明的角度進行闡釋,李建華等認為,美麗中國是融入生態文明理念后的物質文明的科學發展之美、精神文明的人文化成之美、政治文明的民主法制之美[5]137-138。五是從哲學角度解讀,鄢雪梅認為,“美麗”是個價值判斷,以“中國”這個客體的屬性對“人民”這個主體需要的滿足作為考察對象,以此反映中國各階層、各集團、中國個體民眾乃至13億中國人,對祖國的悅納程度[6]。
第二,二維度解讀。劉於清認為,美麗中國除了外部自然美、生態美、政治文明和文化繁榮之美之外,從內在要求看,應包括和諧之美,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型和諧,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人際關系型和諧[7]54。方大春認為,“美麗中國”外在表現為中國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環境美,內在表現為在國內人與人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形成和諧美[8]。還有學者概括為,美麗中國包含了自然生態和人文關懷兩個層面。也有學者認為蘊涵了國家自然環境之美和國家精神及其社會發展之美。另外有學者從國內和國際兩個層次對“美麗中國”進行解讀,認為“美麗中國”不僅一種全方位的美,還必須要得到其他國家的普遍承認,才是一種真實的“美麗”。
第三,三維度解讀。向云駒認為,“美麗中國”主要美在:一是“美麗中國”體現著自然美、生態美、環境美,二是“美麗中國”還必然體現著中國人民的生活美,三是“美麗中國”也必然體現著當代中國的藝術美[9]。陳華洲認為,美麗中國具有三個層次的美,第一個層次的美是指自然環境之美、人工之美和格局之美,第二個層次的美是指科技與文化之美、制度之美、人的心靈與行為之美,第三個層次的美是指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和諧之美[10]。也有學者認為,對十八大提出的“美麗中國”可以做以下三個方面的理解,生態文明的自然之美;持續發展的和諧之美;詩意棲居的人文之美[11]129。
第四,四維度解讀。孫麗霞認為,“美麗中國”首先是自然之美,通過大力加強生態建設,實現家園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空氣更清新;其次是發展之美,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后不是“美麗中國”,強大富裕而環境污染同樣不是“美麗中國”;再次是和諧之美,“美麗中國”倡導人與自然關系和諧與人與人之間和諧;最后是責任之美,“美麗中國”的提出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認識深化了,也彰顯了中華民族對子孫對世界負責的精神[12]3。陳依元把“美麗中國”的內涵概括為自然生態美,社會環境美,人的心靈美,人的行為美等四個層次[13]。
第五,五維度解讀。周生賢認為,“美麗中國”是時代之美、社會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環境之美的總和,優美宜居的生態環境最為重要[14]。祝小茗認為,建設美麗中國,具有動力、發展、價值、政治和時代五重維度,是深入和全面理解美麗中國內涵的重要理論視閾。另外有學者從生態之美、發展之美、治理之美、文化之美與和諧之美等五個層次解讀了美麗中國的內涵。也有學者把“美麗中國”概括為生態優良、經濟生態化、政治生態化、文化生態化、社會生態化的理想愿景,滲透于生態建設、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五位一體的發展格局之中。
綜上所敘,雖然學者們對“美麗中國”從不同的方面和角度進行了解讀,具體解讀涉及美學、生態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學科概念,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美麗中國”首先美在自然生態,美在生態環境,表明了人們開始期望走出生態困境,改善人與自然關系,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取向和生態自覺的意識越來越強烈。
二、“美麗中國”研究視角的拓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學術界從不同的視角對“美麗中國”進行了拓展研究,其研究深入到了倫理學、旅游學、教育學、經濟學、政治學、生態學等學科,綜合研究的趨向越來越明顯,其研究視角主要包括:
第一,考察“美麗中國”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有學者指出:要理解“美麗中國”,必須理解美麗中國與生態文明之間的關系。首先,建設美麗中國離不開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保障和前提。其次,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美麗中國”[7]53。也有學者認為,美麗中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指向和檢驗標準,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美麗中國的必由之路。建設美麗中國與建設生態文明在方向上一致、進程上同步[15]。苑秀芹認為,當前我國的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建設是相互依存、共同促進的關系,生態文明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基礎條件,“美麗中國”建設的推進有利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16]100。endprint
第二,從“美麗中國”視野研究經濟建設的原則與路徑。岳希明、鄧澤林認為:“美麗中國”的理解可以分為三個層面,自然之美、和諧之美、人文之美,經濟建設應當注重三個基本的倫理原則:從人類與自然的空間范疇上考慮的,尊重大自然的內在價值;從當代人與后代人發展的時間范疇上考慮的,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并注重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從人類物質生存與精神追求的存在論意義上考慮的,彰顯人的審美需求并以創造“審美世界”為建設者的倫理承當[11]129。還有的學者認為,發展循環經濟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途徑,也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要求,要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經濟轉型“托起”美麗中國。
第三,從“美麗中國”視野研究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馬沖亞等人認為,“美麗中國”是旅游業發展的資源庫、新契機和方向標,旅游在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中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旅游產業具有建設美麗中國的先天優勢,是踐行美麗中國戰略的前沿陣地,旅游業倡導的“綠色游、低碳游、生態游”積極推進了旅游產業發展轉型,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行業取向與選擇,也是踐行“美麗中國”的真實寫照[17]。聶建波認為,“生態文明”所倡導的“文明”和“美麗中國”所包涵的“美麗元素”成為我國旅游業長足發展的推動力。旅游業是“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宣傳者和踐行者[18]?!懊利愔袊惫串嫵鑫磥碇袊l展的藍圖,為旅游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第四,從“美麗中國”視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價值取向。李文硯認為,建設“美麗中國”是人們對自然和非人自然物的理解、尊重和敬畏。高校應緊抓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加強生態文明教育[19]。陳烈榮認為,美麗中國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將生態文明思想貫穿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為美麗中國的建設打下堅實基礎,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20]。田修勝等人指出:美麗中國是人、自然、社會的完美融合,蘊含著深刻的生態價值內涵。在建設“美麗中國”的新使命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努力實現其生態價值,樹立“以人為本、善待自然”的新理念、確立“培養生態人”的新目標、融入“生態文明教育”的新內容[21]。
第五,從“美麗中國”視角研究社會主義道德自覺。有學者指出,美麗中國建設需要努力實現國人的道德之美,國人應該加強個人品德培養,知榮辱、講正氣、盡責任,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實現社會主義道德自覺。劉婷在其碩士學位論文中作了比較詳細的研究,文章指出:美麗中國的建設離不開良好的社會道德體系與價值觀念,并分別從經濟道德自覺實現美麗中國的經濟繁榮、政治自覺實現美麗中國的政治民主、文化道德自覺實現美麗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社會道德自覺實現美麗中國的社會和諧、生態道德自覺實現美麗中國的生態文明五個角度展開,系統而全面地研究了“美麗中國”視角下社會主義道德自覺[22]。
第六,從“美麗中國”視角下研究公民正確消費觀的培育?!懊利愔袊苯ㄔO與消費有著重要關聯,從一定意義上說,生態環境問題即消費問題,人類高消耗的生產方式、高消費的生活方式和對待自然功利化的價值觀是環境問題的根源。建設“美麗中國”,不僅國家要創新資源能源消費模式,個體也要轉變消費模式。翟淑君等人認為,建設“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要提倡合理消費,合理消費是文明、節約、綠色、低碳的消費。鄭利鵬在其碩士學位論文中指出:公民消費正義觀培育是培養美麗公民、建設美麗中國的應有之義,明確公民消費正義觀培育的目標、完善公民消費正義觀培育的內容、建構公民消費正義觀培育的網絡、創新公民消費正義觀培育的方法是培育公民消費正義觀的基本路徑[23]。
第七,關于“美麗中國”與“中國夢”關系研究。有學者認為,美麗中國夢就是綠色中國夢,是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和基礎,13億中國人追逐自己中國夢的過程也就是美麗中國的建設過程。曾建平認為,中國夢包含著美麗中國這個向度,美麗中國是中國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涵。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24]。謝磊在《“美麗中國”: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理念的新發展》一文中指出:“美麗中國”反映了“和諧社會”和“和諧世界”的基本主張,要在建設“美麗中國”的進程中實現中國夢[25]。林懷藝認為,“中國夢”包含著美麗中國建設的內容?!爸袊鴫簟币曇跋碌拿利愔袊ㄔO是對傳統社會主義及西方發展模式的超越[26]。
三、“美麗中國”的重要意義
對于“美麗中國”戰略意義的研究,國內學術界一般都其從其理論意義、現實意義、世界意義等角度展開論述,主要有以下觀點:
第一,理論意義。李建華、蔡尚偉認為,“美麗中國”是中共十八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到新的歷史階段后提出的戰略思想,是對“建設什么樣的生態中國,怎樣建設生態中國”這個基本問題的初步戰略思考和回答,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將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將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新特點,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增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內涵[5]138-140。陳明富認為:“美麗中國”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建設“生態文明”、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價值目標向度,是馬克思主義和諧思想的充分體現,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科學發展觀的價值目標追求[27]。有學者還認為:建設美麗中國是我們黨“執政為民”方針的鮮明體現,將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的學者指出建設“美麗中國”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
第二,現實意義。陳丹紅認為,生態問題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政治問題,同時也是民生問題,改善生態問題其中之一就是改善民生問題。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給人們帶來了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但也帶來了諸多生態環境問題,建設美麗中國,更直接現實的愿景,就是造就一片青山綠水,讓民眾呼吸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住上舒適安全的民居,吃上健康安全的食品。這些都是創造人民幸福生活的必要因素。建設美麗中國,就是要從為解決人民日常生活中最直接最現實的需求做起。建設美麗中國,對于改善生態民生,構筑幸福民生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28]48??锪休x認為,建設“美麗中國”是應對當前中國生態危機的重要抓手,建設“美麗中國”是有效處理當前我國主要矛盾的對癥良藥。要用鐵的手腕加大環境整治力度,狠抓生態文明建設,扼制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的嚴峻現實[29]。美麗中國成為了國人共同的期待。endprint
第三,世界意義。陳丹紅認為,建設美麗中國,對于維護全球生態平衡,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具有世界性意義。自然世界才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綿延的根本居所,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呼喚著人類亟須維護全球生態平衡,逐步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中國致力于解決本國的生態環境問題,就已經為全球生態環境保護作出突出的貢獻[28]49。孫麗霞指出,建設“美麗中國”彰顯了中國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將對人類文明發展作出新的貢獻。“美麗中國”戰略思想站在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歷史高度,充分體現了在保護生態環境和創造美好生活方面的中國責任、中國擔當和中國作為,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做出的新貢獻[12]6。也有學者還認為,“美麗中國”是建設自己生態文明家園,承擔自身的國際責任,弘揚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人本精神,展現了我國政府推動可持續發展、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價值理想,具有全球性的意義。
四、“美麗中國”的實現路徑
如何實現“美麗中國”,這是擺在人們面前的現實問題,否則“美麗中國”就只是一句空話,在實踐路徑上,國內學術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從思想、經濟、文化、生態、科技等各個角度分別探討構建“美麗中國”的路徑。
第一,思想路徑,即改變舊的思想觀念,為“美麗中國”實現奠定思想基礎。鄭鎮認為,致生態道德之善是“美麗中國”實現的重要途徑,實現美麗中國樹立生態道德極為重要,要使人們認識到,愛護和尊敬自然的行為是善,污染和破壞自然的行為是惡;善待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是道德的,反之則是不道德的[30]。柳蘭芳認為,美麗中國的構建必須建立在生態價值觀的基礎之上,要培養主體生態責任價值觀、要實現主體生態責任的范式轉變[31]。萬俊人指出:對于“美麗中國”,首先需要建立清晰、完備、長遠、科學的生態文明價值觀,引導全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32]。郭寧月在其碩士學位論文中認為,建設美麗中國的生態倫理路徑之一,就是樹立文明的生態倫理理念,包括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觀念[33]。李小輝、羅春梅等人則指出:實現美麗中國,首先要注重實現人文關懷之美,指出近年來人性冷漠、道德下滑、誠信缺失的真實典型案例反映了當代中國亟需加強道德建設,美麗中國建設要始終追尋和倡導世間的真善美[34]。還有學者呼吁,要轉變觀念,認清實質,環境與經濟發展是統一的,環境不該成為經濟發展道路上的攔路虎,而應是發展之路上的助推器。政府、企業、個人等社會主體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轉變與生態文明不相適應的生產和消費觀念,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第二,制度路徑,即為“美麗中國”實現提供制度保障。廖才茂認為,一是需要在國家層面上抓緊頂層設計,填補某些法規空白,克服某些規制偏粗、偏軟、操作性不夠強、相互銜接配套不夠、處罰力度不夠等弊端。二是需要填補空白的制度建設,如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與土壤污染防治制度;生態經濟社會發展評價與獎懲制度;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生態文明教育制度等等[35]。有學者認為,需要完善環境保護法規體系,創新生態文明建設的政府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創新環境管理體制,強化環保工作的立法、規劃、監管一體化運作,建立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機制,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的政府管理責任追究制度。郭寧月認為建設美麗中國需要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完善生態補償制度,加強環境監管制度等。也有學者認為目前存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觀念滯后、制度體系不系統、不完整、不配套和政策措施不協調等問題,要通過健全生態建設的法律法規,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監控體系和社會保障機制,從而增強服務機制的服務意識,強化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實現美麗中國建設制度的可持續性發展。有學者還指出,要積極穩妥地執行以綠色GDP為主要內容的新型核算和考評制度,將環境指標納入地方官員考核體系,健全政府環境問責制,把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納入政績考核的內容。
第三,經濟路徑,即改變過去傳統經濟發展路徑。苑秀芹認為,切實改進發展模式,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實現從粗放式發展模式向精細發展模式的轉變,通過科技創新來減少能源資源開發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經濟發展、環境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三贏”。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進行技術創新、技術改造,減少企業生產導致的資源浪費和過度消耗[16]101。李小輝、羅春梅等人認為,要徹底改變過去以單純追求GDP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的盲目發展,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經濟可持續發展道路。另外有學者指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企業是極為重要的一環,現代企業應該明確自己的環境責任,意識到自己不僅要創造短期可見的經濟效益,還應創造長期方能顯現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國家應加強引導企業轉型,淘汰落后,鼓勵創新,形成倒逼機制,以此構建發展環境友好型企業新格局。社會也應該倡導創建綠色企業,同時加強監督,使環境友好企業真正成為一種風潮。有學者指出: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加大節能環保投入,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杜絕那種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路徑。
第四,科技路徑,即為美麗中國的實現提供科技支撐。楊衛軍認為,建設美麗中國,需要加強生態科技創新,一是用科技創新提升綠色產業發展水平,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形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產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二是用科技創新支撐能源資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續利用,用科技創新支撐生態環境安全保障。有學者認為,治理生態環境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應用,在技術應用上要謀劃好合作引進和自主創新的策略安排[36]。有學者認為:科技創新是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要大力強化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技術創新。只有技術創新了,才能帶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減輕資源環境的壓力,提高產業的競爭力,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進一步奠定物質技術基礎。也有學者認為,當前建設美麗中國離不開加強國際生態交流與合作,當前生態環境問題具有跨國、跨地區的特點,要處理好國際合作與技術創新的關系,要積極向生態文明高度發展的國家學習經驗,引進技術。還有學者指出:發展綠色科技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核心,綠色科技作為新的一輪工業革命。它包括:綠色產品、綠色生產工藝的設計、開發,綠色新材料、新能源的開發,消費方式的改進以及環境保護理論、技術和管理的研究等等。綠色科技是發展綠色經濟、進一步開展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重要技術保證[37]。endprint
第五,生態路徑,即建設美麗中國,重點從生態路徑著手。柳蘭芳在《美麗中國建設的生態路徑選擇》一文中認為,“美麗中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目標,生態文明建設是美麗中國建設價值維度的必然邏輯基礎,從理論維度上要實現生態倫理轉向,從實踐維度上要實現四大建設的生態滲透,實現經濟建設的生態轉型,實現政治建設的生態轉型,實現文化建設的生態轉型,實現社會建設的生態轉型。祝小茗、徐天明認為,要將生態美德與生態之善轉化為建設“美麗中國”的內生動力,生態倫理界的熱切回應是建設好美麗中國的理論維度,堅持可持續發展是構建美麗中國的動力維度,而實現永續發展則是建成美麗中國的價值維度。它們既是建設人類生態文明的倫理基礎,更是早日實現“中國夢”的踐行路徑[38]。王卓君、唐玉青指出:建設美麗中國需要建設生態政治文化,生態政治文化主要包括生態政治價值觀、生態政治心理和生態政治社會化,美麗中國不僅是自然的生態美麗,更是交融了自然與社會、物質與人性、政治、經濟與文化多樣互耦、協調發展的一種和諧進程。只有形成符合時代需要和中國特色的生態政治文化,并在政治系統和經濟建設的社會運行中真正踐行生態政治價值觀,美麗中國才能成為可能[39]。另外,郭寧月在其論文《建設美麗中國的生態倫理路徑研究》中對生態路徑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
五、結語
“美麗中國”不僅屬于當下,也應該屬于我們的子孫后代,愛護和建設我們美麗的家園,不僅使我們具有這個時代的美德意義,也包含著我們對于后人的道義和責任。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學術界對“美麗中國”基本問題研究,取得了諸多成果,研究視角日趨廣泛,其中不乏碩博學位論文,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科技等領域,從參與討論的人員來看層次較高,其中不乏國內著名學者,但是當前關于“美麗中國”的研究,筆者以為還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缺乏深度,目前出現的文章大都是以政策性宣傳文章為主,缺少有深度的學術論文,大部分學者局限于解讀美麗中國的內涵,缺乏必要的理論提升;二是拓展研究不夠,目前的研究成果存在單一層面、單一學科的現象,導致研究缺乏全面性、系統性。然而,美麗中國是一個綜合的概念,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倫理學、生態學等諸多學科,需要縱橫交錯,全面開展,我們期待研究的深入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宋 暉.“美麗中國”的美麗內涵[N].中國青年報,2012-12-03.
[2]祝小茗.芻論建設美麗中國的五重維度[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4):93-97.
[3]侯佳儒.“美麗中國”的法治內涵[J].環境經濟2013(4):19-22.
[4]李發亮.試論“美麗中國”的生態文化價值內涵[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4):3-5.
[5]李建華,蔡尚偉.“美麗中國”的科學內涵及其戰略意義[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137-140.
[6]鄢雪梅.“美麗中國”的時代內涵研究[J].今日中國論壇,2013(12):12-13.
[7]劉於清.“美麗中國”的價值維度及實現路徑[J].桂海論叢,2014(1):53-56.
[8]方大春.美麗中國戰略路徑:建設生態文明[J].當代經濟管理,2014(7):26-31.
[9]向云駒.美麗中國”的美學內涵與意義[N].光明日報,2013-02-25.
[10]陳華洲.美麗中國三個層次的美[N].人民日報,2013-05-07.
[11]岳希明.從“美麗中國”談經濟建設應注重的倫理原則[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129-133.
[12]孫麗霞.談“美麗中國”建設的內涵和實現途徑[J].商業經濟,2013(10):1-8.
[13]陳依元.“美麗中國”并不限于生態美[N].寧波日報,2012-11-23.
[14]周生賢.建設美麗中國 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N].中國環境報,2012-12-03.
[15]王 揚,張春艷.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科學發展觀的新境界[J].特區實踐與理論,2013(6):30.
[16]苑秀芹.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建設[J].人民論壇,2014(4):99-101.
[17]馬沖亞.“美麗中國”視角下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37-38.
[18]聶建波.論旅游業發展與“生態文明 美麗中國”建設[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3(2):17-18.
[19]李文硯.“美麗中國”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取向[J].河池學院學報,2014(1):140.
[20]陳烈榮.“美麗中國”視域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1):36-38.
[21]田修勝.建設“美麗中國”訴求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78-81.
[22]劉 婷.“美麗中國”視域下社會主義道德自覺研究[D].安徽大學,2014:2.
[23]鄭利鴻.美麗中國視野下公民消費正義觀培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1-58.
[24]曾建平.中國夢與美麗中國[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58-63.
[25]謝 磊.“美麗中國”: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理念的新發展[J].武漢科技大學:社會科學版,2014(5):482-487.
[26]林懷藝.“中國夢”視野下的美麗中國建設[J].東南學術,2013(5):19-26.
[27]陳明富.“美麗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科學發展觀的美麗愿景[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35-40.
[28]陳丹紅.淺論建設美麗中國的意義[J].前沿,2014(1):48-49.
[29]匡列輝.“美麗中國”視閾下的生態文明建設探析[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56-61.
[30]鄭 鎮.“美麗中國”的生成及其價值訴求[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1-4.
[31]柳蘭芳.美麗中國建設的生態路徑選擇[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4(6):64-68.
[32]萬俊人.美麗中國的哲學智慧與行動意義[J].中國社會科學,2013(5):5-11.
[33]郭寧月.建設美麗中國的生態倫理路徑研究[D].河北大學,2014:1-34.
[34]李小輝,羅春梅.美麗中國建設中的六個緯度[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21-23.
[35]廖才茂.“美麗中國”愿景與生態文明制度建設[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3(5):115-117.
[36]賴長奇.生態文明視域下建設美麗中國之路[J].克拉瑪依學刊,2014(1):3-8.
[37]劉權政.對“建設美麗中國”的思考[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11-14.
[38]祝小茗,徐天明.建設“美麗中國”的若干生態倫理維度探析[J].昭通學院學報,2014(1):54-58.
[39]王卓君,唐玉青.生態政治文化論—兼論與美麗中國的關系[J].南京社會科學,2013(10):54-60.
責任編輯 張忠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