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濤+趙二影+劉德鑫



摘要:基于AHP層次模型構建了城鎮社會保障均等化評價指標體系,應用2012年省級截面數據計算得到各省區社會保障均等化水平總指數以及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四個子系統指數。應用空間統計方法分析其省域差異和空間分布格局,研究發現我國城鎮社會保障水平呈現明顯的東高西低態勢,中部省區最低。社會保險、社會福利指數分布跟總指數趨同;社會救助、社會優撫指數在各省區差異不大;總指數具有顯著的空間正自相關,東部的江蘇、上海兩省市和廣東省分別形成兩個保障水平極地;基于人均GDP加權的LISA分析顯示西部諸省區顯著高于中東部,河北、四川分別形成兩個保障水平洼地。最后分析我國社會保障水平非均衡發展的原因并提出均衡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城鎮社會保障均等化;評價體系;空間自相關指數;空間分布格局
中圖分類號:C9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149(2015)02-0087-11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5.02.010
Provincial Differences of Equalization an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Social Security in China
SHI Tao, ZHAO Erying, LIU Dexin
(Popul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6,China)
Abstract:Based on AHP hierarchical model this paper built a “urban social security equalization evaluation system”, and calculated level of total social security equalization index and social relief, social insurance, social welfare, social special care and four subsystem index using 2012 provincial provinces sectional data. We use spatial statistics to analysis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regional difference. We found that the level of the urban social security showed significant trend east to the west, central provinces minimum. Social insurance, social welfare exponential trend with the same total index; social assistance, social special care index little difference in the provinces; overall index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Jiangsu, Shanghai and Guangdong Province form two polar of protection level; the analysis based on per capita GDP weighted LISA display various provinc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western and eastern, Hebei, Sichuan formed the depression of security levels. Finally, we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no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level of social protection and make suggestions balanced development.
Keywords:equalization of urban social security; evaluation system; Morans I;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一、研究綜述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區域協調發展的主要內容,也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基本途徑,社會保障均等化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相關研究成為政府、學術界、大眾關注的焦點問題<sup>[1]</sup>。 “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再次強調“逐步縮小城鄉區域間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務差距”,并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衡量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指標,對于緩解當前社會矛盾、保障公民基本權利、拉動內需、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關于社會保障均等化的相關研究成果并不多,但社會保障是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而國外對于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的研究已經有不少成果。主要研究成果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一是關于公共服務問題方面的研究;二是有關均等化方面的問題,比如薩瓦斯提出了支出公平、效果公平、投入公平和需求滿足程度公平四個公共服務公平提供的原則<sup>[2]</sup>;三是公共服務的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在公共服務的指標體系中,多數學者以社會保障作為一個子指標;四是關于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的個案研究。
2.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關于社會保障均等化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1)關于社會保障均等化內涵的研究。
李雪萍、劉志昌認為社會保障的均等化應以滿足公民生存需求、溫飽需求和基本發展需求為目標,體現低水平、廣覆蓋的原則,在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均衡發展,其結果大體相等<sup>[3]</sup>。丁元竹認為基本社會保障均等化是指居民不分城鄉、不分地區享有對基礎教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基本養老保險和社會救助的權利<sup>[4]</sup>。孫翎則強調公民有相同的選擇權,相同的機會享有基本社會保障<sup>[5]</sup>。孫德超、徐文才認為基本社會保障服務均等化是指居民在社會生活層面上,不分地區、城鄉,享受相同的基本社會保障權利<sup>[6]</sup>。
(2)社會保障均等化的現狀研究。
①關于地區間社會保障均等化的研究。對地區間社會保障均等化的研究多是從實證角度出發。朱慶芳分析得到養老水平地區差異較大<sup>[7]</sup>。呂棟鑫等分析了經濟發展對社會保障地區差異的影響<sup>[8]</sup>。張建中分析得到三大地區社會保障資源配置很不均等,但呈現縮小之勢<sup>[9]</sup>。
②關于城鄉間社會保障均等化的研究。對社會保障城鄉均等化的研究還多集中在理論層面,實證研究比較少。景天魁認為,養老保險的城鄉統籌,不是城鄉統一規劃,而是整體的保障體系<sup>[10]</sup>。張弓長從分稅制改革的視角,深入剖析了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結構非合理性的內在機理與動因,分析了我國農村社會保障供給不足問題<sup>[11]</sup>。郭鈺主要分析了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差距,并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城鄉差異是顯失公平的”這命題進行了論述<sup>[12]</sup>。陳正光、駱正清研究發現城鄉養老保險機會和結果最不平等,社會救助最為均等,而農村居民獲得醫療保障的機會更多,但保障水平要遠遠低于城鎮居民<sup>[13]</sup>。③地區和城鄉兩個維度的結合研究。丁元竹認為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初步實現全覆蓋,但地區和城鄉差別仍然較大,養老保險制度框架還需在宏觀層面上進一步搭建<sup>[4]</sup>。孫德超、徐文才從城鄉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領域差距論述了城鄉基本社會保障服務的不平等<sup>[6]</sup>。
(3)社會保障均等化水平評價研究。
目前,我國學者所構建的社會保障評估指標體系,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①以社會保障項目為基礎構建。將社會保障體系劃分為社會保險系統、社會救助系統、社會福利系統和社會優撫系統;再在每個系統內設定子指標。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滕玉芝、李瑛珊,張立光、邱長榮,曹信邦,張平等的研究[14-17]。②以社會保障的環節為基礎構建。一般從社會保障覆蓋率、社會保障水平、社會保障財政投入、社會保障管理等幾方面進行。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朱慶芳的研究<sup>[7]</sup>。③全面構建法。前面兩類評估指標體系全部選取客觀性指標,而缺乏公眾滿意度指標??娗嗟葎t從主客觀兩方面全面評價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狀況<sup>[18]</sup>。
從理論上說,社會保障體系橫向的項目劃分和縱向的環節劃分,都對綜合評估社會保障制度的運行績效提供了維度設定的依據,現有的學術研究也基本遵循這兩個方面的思路構建綜合評估指標體系。但同時也應看到,由于單純的橫向項目維度,或是縱向環節維度,都難免因重視某個方面而忽視了另一方面,因而指標體系的完整性都有待進一步改進。
從研究方法來看,主要集中在GE指數分解法<sup>[19]</sup>,泰爾指數<sup>[9]</sup>,變異系數和基尼系數等方法上<sup>[20]</sup>,研究方法相對單一。
(4)社會保障均等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隨著政府財力的不斷增強,各地實踐探索的成功經驗,社會保障制度框架的不斷完善,都為我國社會保障服務的均衡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從現有文獻來看,學者們分別從微觀(比如完善政府轉移支付、擴大社保覆蓋范圍、城鄉統籌發展等)和宏觀(明確政府服務職能、進一步推進綜合體制改革等)不同層面提出了不同對策建議,為我國社會保障服務均等化戰略的推進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
3.評述
綜上,學界對社會保障均等化的理論分析框架、研究方法體系已經初步形成,指導著該領域學術研究的發展方向。但具體到關于對我國城鄉社會保障均等化水平的研究,卻存在以下不足。
(1)基于定性分析方法的理論研究較多,且有較強的同質性,即基本觀點和結論都趨于一致,研究思路都大同小異。這種現象說明社會保障理論研究缺乏創新,定量研究的滯后將使得研究陷入困境。
(2)定量研究明顯不足。這個不足既表現為研究數量稀少,也表現為研究的深度不夠。在僅有的定量研究中,大多數研究東、中、西部三大地區間或城鄉間的差異,僅有少數文章研究了省際或省內地區間的社保差異。選擇的地域(城鄉或地帶)較寬,難以更準確反映出實際水平;研究方法單一,還只停留在傳統描述統計分析基礎上,說明同仁對新方法的掌握還欠缺。
(3)評價方法見仁見智,沒有統一的權威的指標體系。評價標準、指標選擇方面還沒有出現有代表性和公信度的社會保障城鄉均等化評估指標體系。在研究對策上,多強調區域財力和保障制度的差異,忽略了政府自身的能動性和外部環境的客觀性<sup>[21]</sup>。
綜上分析,本文認為社會保障均等化是指居民應當不分地區、不分城鄉地享有社會保障的基本權利,能夠實現機會公平和結果公平。文章進一步從社會保障均等化內涵的理解出發,基于AHP多層次模糊評價模型構建“我國省域城鎮社會保障均等化評價指標體系”,查閱《中國統計年鑒2013》、《中國勞動年鑒2013》、民政部網站獲取指標數據,計算得到各省區社會保障均等化水平總指數和各子系統指數,應用空間統計方法分析省域社保總指數的空間集聚性和異質性,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社會保障均衡發展的對策建議。
二、研究方法與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1.研究方法
(1)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將決策有關的因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決策評價方法。首先用德爾菲法設計評價指標,構造判斷矩陣;然后求解判斷矩陣特征向量,求得每一層次的各元素對上一層次某元素的優先權重;最后再加權求和計算最終權重,其中最終權重最大者即為最優方案。此法把研究對象作為一個系統,不隔斷各因素對結果的影響,而且定性定量分析相結合,簡潔實用,在統計綜合評價中應用比較廣泛<sup>[22]</sup>。
(2)空間自相關分析。
鑒于學界普遍認為我國社會保障服務水平存在地區差異,本文借助空間自相關法分析其省際差異和空間格局??臻g自相關反映一個省區與其鄰接省區的社會保障水平的空間相關性,因其考慮了空間地理因素的影響而成為認識評價指標空間分布格局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主要計算空間自相關指數Morans I和空間異質性指數LISA。①空間自相關指數。Morans I為正值且接近1,說明存在空間正自相關,呈集聚格局;Morans I為負值且接近-1,說明存在空間負自相關,呈離散格局;Morans I=-1/(n-1),不存在空間自相關,呈隨機格局。②LISA異質性集聚圖就像坐標系的四個象限,對應的空間統計學解釋如圖1所示。
圖1LISA集聚圖四象限含義
2.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本文研究的重點放在橫向比較各省區城鎮社會保障均等化水平上,暫不考慮城鄉差異、階層差異,因此,均等化指數通過政府提供的社會保障水平的均等程度來評價。
從政府機關、高校、普通公眾中挑選10人作為評價專家,借助德爾菲法選擇評價指標??紤]到數據的可獲得性以及研究方法的通用性,專家一致選擇應用社會保障項目為基礎,并劃分為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和社會優撫4個子系統,借助AHP層次分析法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目標層設置為“A 城鎮社會保障均等化水平指數”,準則層Ⅰ設置為“B1社會救助”、“B2社會保險”、“B3社會福利”、“B4社會優撫”4個子系統,準則層Ⅱ下設C1-C10共10個方面,準則層Ⅲ下設D1-D17共17個方面,最后方案層設置了E1-E26共26個具體的觀測指標,構建了省區城鎮社會保障均等化水平五層次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好層次結構模型后,專家兩兩比較各層級各觀測指標的重要程度,分別構造判斷矩陣;借助DPS 13.0軟件分別進行層次單排序及一致性檢驗、層次總排序及一致性檢驗。檢驗通過,得到各觀測值最終權重wi。如表1所示。
3.應用統計軟件
應用DPS 13.0軟件進行層次分析,計算權重;應用SPSS 17.0軟件計算指數值并繪制趨勢圖;應用GeoDa 1.4.6軟件繪制四分位地圖、Morans I散點圖、LISA集聚地圖。
三、城鎮社會保障均等化現狀分析
第二部分構建了評價指標體系,并計算了各觀測指標的權重。接下來利用改進功效系數法對每個觀測值數據標準化,剔除量綱;然后加權求和分別得到31個省區城鎮社會保障均等化水平總指數和各子系統指數值。如表2所示。
圖2為依據表2結果繪制出的我國城鎮社會保障均等化水平趨勢圖。
從圖2中黑實線顯示的總指數趨勢可以看出,我國城鎮社會保障水平呈現明顯的東高西低態勢,
中部省區最低。東部較發達省區的社會保障水平總指數普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2978),其中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四省市明顯高于其他省區,而河北、遼寧、福建三省區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西部的內蒙古、四川、陜西、青海、新疆五省區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中部普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社會保障水平總指數與各省區的人均GDP水平差異存在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r=0.596(p=0.000)。
“社會救助”子系統趨勢圖顯示: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0765)的12個省區中,東部占了1個(8.3%),中部占了5個(41.7%),西部占了6個(50%)。國家在社會救助方面,明顯向中西部傾斜。
“社會保險”子系統趨勢圖顯示: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1625)的13個省區中,東部占了9個(69.2%),中部占了0個(0.0%),西部占了4個(30.8%)。社會保險落實方面,東部明顯高出中西部省區。西部的青海、寧夏、新疆、西藏高于平均值的原因與其人口總數較少也存在一定關系。
“社會福利”子系統趨勢圖顯示: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0443)的12個省區中,東部占了5個(41.7%),中部占了2個(16.7%),西部占了5個(41.7%)。東部的浙江、江蘇、上海三省市社會福利水平最高,尤其是浙江、江蘇兩省把全國平均水平拉高了。
“社會優撫”子系統趨勢圖顯示: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0146)的11個省區中,東部占了4個(36.4%),中部占了5個(45.5%),西部占了2個(8.1%)。山東省在社會優撫方面做得最好。
根據城鎮社會保障均等化水平總指數大小繪制四分位圖(見圖3),圖中顏色越深說明社會保障水平越高。圖3顯示:東部的北京、江蘇、浙江、上海四省市顏色最深;西部顏色次之,中部顏色較淡,顯示出較明顯的空間集聚格局。全局Morans I=0.19(P=0.04),說明省域社會保障水平存在空間正自相關,在地理上表現為空間集聚格局,圖4中的趨勢線即為全局自相關指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