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實驗語用學是基于語言學、實證哲學、實驗心理學、認知科學等學科的新興跨學科研究領域,也是語用學研究的前沿課題之一。本文首先對實驗語用學的學科基礎進行了論述,指出實驗語用學并非是對傳統語用學以及心理語言學的反叛,而是兩者的有機結合,它既關注我們的直覺與觀察,同時又利用實驗性手段對已有的語用假設進行證偽,理清語用學理論。而后按語料的性質,我們對相對成熟的研究方法進行了劃分,主要
集中在自然語料與誘發式語料兩類,同時我們認為在具體的研究中,語料的效度、信度、適切性與可行性都應納入考慮的范圍。
關鍵詞:實驗語用學 實證哲學 研究方法 語料收集
一.引言
實驗語用學這一術語最早出現于1999年Cognition雜志上[1]。它主要是指使用實證主義方法,對語用課題進行研究。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言語行為、含義解讀與推導、發話人意義等的認知基礎;同時在人們的真實交際中,如何根據語言學知識、語境因素等去消解歧義,獲取話語的明示與隱含信息,最終理解發話人的交際意圖,或者理解隱喻、反語、借代等非字面信息[2]。實驗語用學認為,我們只有將語用語言學與心理語言學等相鄰學科的研究方法整合起來,才能對語用學本身的理論建構作出最好的詮釋[3]。他們指出話語理解等信息中的推理與心理學、心理語言學密切相關,但基于心理語言學所提出的與言語相關的實驗方法并未系統地檢測現有的語用理論,所以實驗語用學就倡導將實驗法推廣到語用學的各個研究領域[4]。
二.實驗語用學的理論建構
語用學在建立之初就與哲學、認知科學、心理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哲學思想的介入為語用學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哲學基礎,認知科學的研究手段為該領域提供了更好的科學方法。此學科雖與其它多種學科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但本文只討論其中幾門特別重要的學科。
1.實驗語用學與心理學
心理學,是社會學中的一個分支學科,它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現象與行為規律,如條件作用、人格差異、人格異常、內心沖突等課題。心理學家只顧建構理論,卻沒有試圖將自己建構的理論同其它學科聯系。20世紀60年代,認知心理學取代了以往行為主義的主流地位,許多新的研究方法被用來研究心理以及活動背后的認知機制。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醫學研究技術在認知心理學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常用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fMRI)、正電子掃描技術(PRT)、腦電技術(EEG/ERP)等將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深度[5]。認知心理學也波及到了語用學研究領域,特別是關聯論、順應論等。值得指出的是研究技術和條件都處于基礎階段,尚未完成系統地科學驗證,只是雛形而已[6],但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思想早已滲透到實驗語用學的研究領域了。
2.實驗語用學與實證主義哲學
實驗語用學的直接哲學基礎是實證主義(positivism),最早由法國哲學家Auguste Comte提出。實證主義哲學廣義上是指任何排斥先驗或形而上學的思辨而基于經驗材料的哲學體系;狹義的是指Comte關于這一認識論的觀點[7]。實證主義在方法論上主張研究對象不依賴于研究者而獨立存在,事物本身具有內在的固有的、能重復發生的規律,同時事物的量化維度可以用來考查事物的本質。以巴赫主義為代表的是第二代實證主義與以維也納學派代表的是第三代實證主義,即邏輯實證主義或稱邏輯經驗主義[8]。他們主要從事科學哲學的研究,以及相關語言哲學和邏輯哲學問題。語言世界也是可以被量化的,研究語言可以用實驗的方法獲取數據,依靠定量數據來解釋語言。正是在此哲學觀指導下,實驗語用學應運而生。實驗語用學認為:人類適切地使用語言以及理解語言的過程是有理據性的,我們可以憑借科學的手段進行測量,結合特定的文化社交語境進行闡釋。
3.實驗語用學與數理統計學
數理統計學是語言學研究中量化數據分析的重要工具,它可以使研究者運用一定的原理和公式描述量化數據,進而得出可靠的推論[9]。語用現象涉及社會、文化、語境、認知等隨機變量,而統計學是研究隨機變量的數學工具,因此統計學方法的應用可以更好地探索出大量復雜語用現象的本質。實驗語用學將人類紛繁復雜的言語交際行為和認知過程看作自然現象,可以用客觀化的自然方法來研究。特別是對龐大的語料進一步處理時,我們必須借助推斷性統計分析方法把那些看似無意義的材料凸顯出本身的價值。
三.研究中語料的搜集方法以及原則
研究是一個提出問題或假設、收集數據、闡述數據的過程[10]。對任何科學研究而言,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實驗語用學也不例外。我們根據語料收集方法的性質不同將其分為兩類:自然語料和誘發式語料,下面就從這兩種類型予以展開。
(一)自然語料法
自然語料是受試人員作為交際一方參與其中的言語交際行為,是真實交際意愿的驅動。然而,我們所說的自然語料并非是受試者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受試,而是帶有人為因素的盡量接近真實場景的自然語料。獲取自然語料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借助現有語料庫與自然觀察。
1.語料庫
有些言語行為,如告別、問候,表達感謝[11],有其自身的固定程式,語言數量有限,結構單一,較易識別,因此比較適合用語料庫。我們認為語料庫的開發和使用對應用語言學,特別是對研究學生錯誤類型的標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這一研究方法在實驗語用學中能起多大的作用我們持保留態度。因為我們必須面臨這樣一個現實,即沒有一個現成的可供使用的口語語料庫,這樣就無法涵蓋不同的語體特征,那么目標語料的可比性在語料庫研究方法中似乎不能作為理想的語料源頭。
2.實錄語料
實錄語料是指研究人員在征得受試者同意的基礎上,對自然發生的真實交際行為進行錄像或錄音,然后將資料轉寫。這種方法顯然具有人類學研究的特征,同時可以最大限度地呈現交際在真實語境下的全貌。鑒于此,這種收集語料的方法是從理論層面公認的理想語料,但是實際采用這一研究方法的學者很少。首先,研究人員必須征得當事人的同意(西方國家特別注重研究道德問題);同時如果受試者知道話語會被錄音,其語體風格往往會被調整;況且真實的交際很難對交際雙方的權勢、地位、年齡等變量加以控制,不利于科學分析,因而實錄語料的際操作顯得困難重重。
(二)誘發式語料
誘發式語料是指研究對象并沒有參與到真實的言語交際行為中,而是受研究人員的誘發和引導,從記憶中激活相關信息,報告表演或寫出來,即受研究人員的目的驅動[12]。常見的收集形式有語篇完型任務、角色扮演、口頭報告。
1.語篇完型任務
語篇完型任務(Discourse Completion Task, DCT),是語用學研究中最常見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種基于格式塔心理學的理念,先是一段情景描述,然后是對話,其中一部分給出,要求受試者補全另外一部分,要研究的那一部分需要含有特定的言語行為[13]。DCT可以分為選擇語篇完型(MDCT)和書面語篇完型(WDCT)。兩者都給予受試者一些場景,但MDCT要求受試者從被給選項中選出答案,而WDCT是開放式的,要求參與者寫下他們生成的語篇反應。有些學者[14/15]認為MDCT僅能夠測試出受試者的某些語用理解能力,但是對于語用生成似乎WDCT有更高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我們認為這種研究方法雖然沒有面對面的互動交際那么真實,但從語料收集的數量上講不失一種好的方法。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Role Play, RP)是一種情景模擬法,由研究人員設定交際場景,規定雙方的角色關系,包括職業(如師生關系)、社會距離、相對權勢等,并向被試者說明,要求他們在給定情境下實施某種言語行為,并以口頭形式表演出來。根據交際互動的深廣程度,角色扮演可以分為封閉式和開放式,前者一般是單話輪回應,而后者是一種不限數量、不預設交際的多話輪回應和交際雙方意義協商的過程。我們認為,RP克服了收集實錄語料不太可能的弊端,因為RP所獲得的語料在復雜性、多樣性、互動性、協商性等層面更接近于自然語料,但其交際語境是虛擬的,并且交際雙方可能會因不熟悉其扮演的角色或本族語沒有經歷過類似情景,那么語料的信度和效度就值得質疑[12]。
3.口頭報告
口頭報告這一研究方法以多種形式豐富了研究人員對語料的識解。通過自我報告和自我觀察,受試者要求說出他們在實施某一言語行為時的內心想法并對其特定語言行為進行自我心理剖析。這一方法可以用來驗證獲取語料的方法和過程是否具有效度和信度,同時有助于我們了解受試者在給定情境中的意識活動[16]。內省法的優勢在于可以及時匯報,可以使得任務同時進行,但是會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任務的完成[17]。
四.結語
本文對實驗語用學的學科基礎進行了溯源。實驗語用學是一個交叉學科,它是集語言學、哲學、心理學、數理統計學于一體,以實驗為研究手段的一門學科。雖然實驗語用學對于語用推理并未做出清楚的解釋, 但它的學科價值在于它可以使語用學理論逐漸減少其心理學上的模糊性,同時為本學科以往的內部循環論證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就語用收集方法層面而言,這些方法本身并無優劣,但在做研究時,我們應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選擇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最近幾年研究者們為了提高語料的效度、信度、適切性與可行性,混合法似乎成了一種研究趨勢。
參考文獻
[1]Nicolle,S.&B.Clark.Experimental pragmatics and what is said: A response to Gibbs and Moise[J]. Cognition,1999,(78):165-188.
[2]曾文雄.語用學的多維研究[M].中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3]Noveck,I.A.&D.Sperber.Experimental Pragmatics [M].Basingstoke:Palgrave, 2004.
[4]李捷,何自然,霍永壽.語用學十二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張學民,舒華. 驗心理學綱要[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6]周榕、冉永平.語用學研究的新取向—實驗語用學研究[J]外國語,2007, (5):23-26.
[7]Pickering,M.Auguste Comte:AnIn
tellectual Biography[M].Cambridge:CUP,1993.
[8]張慶熊.維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學和20世紀西方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發展[J].云南大學學報,2009,(6):39-45.
[9]徐宏晨.第二語言研究中的統計案例分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10]洪崗.跨文化語用學語料收集方法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11]Reed,B.S.“Prosodic orientation:A practice for sequence organization in broadcast telephone openings” [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9(6):1223-47.
[12]李怡,王建華.跨文化語用研究語料收集方法[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3,(33):345-351.
[13]Kasper,G.&M.Dahl.1991.Research methods in interlanguage pragmatic[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991,(2):215-247.
[14]陳新仁.語用學與外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15]王永亮,曲捷.基于語言能力和語際語用能力關系的實證測量[J].創新教育,2014,(6):65-68.
[16]Gass,S.M.&A.Mackey.Data Elicitation for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1.
[17]楊連瑞,杜敏,劉坤.中介語語用學研究中的語料收集原則[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11,(4):230-235.
(作者介紹:王永亮,河南大學大學外語教學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