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楚淳++宋王軍++沈雨婷++朱佳偉++周建芳
摘 要:繼2013年的倒閉潮,2014年至今,P2P網絡借貸平臺跑路現象已經從小平臺逐漸蔓延到中等平臺,對行業和社會的影響不可小覷。平臺出現倒閉的前奏基本是平臺出現提現問題,而背后的原因卻各不相同,主要有欺詐風險、自融風險和運營風險。國際上普遍將P2P網絡借貸納入現有監管框架,注重行為監管,根據業務的實際性質,歸口相應部門進行監管。并均要求平臺公司進行注冊,同時進行全面的信息披露和風險揭示,以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
關鍵詞:P2P網絡借貸 風險 監管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1(b)-0247-02
P2P網絡借貸是互聯網和金融產業融合的高級階段,代表著金融服務未來的發展趨勢。通過P2P網絡借貸平臺,以“小額、分散、高效”為原則,出借人和借款人之間點對點直接建立借貸關系。自2005年第一家P2P網絡借貸平臺ZOPA在英國成立以來的8年間,P2P網絡借貸行業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成交額近兩年成幾何級數增長。國內P2P網絡借貸平臺自2007年陸續出現,2012年開始進入爆炸性增長階段。但是野蠻生長的過程中,問題也不斷暴露。據統計數據,自2007年網絡借貸進入中國至2014年5月底,問題平臺數量達135家,涉及金額超28億元,雖然問題平臺數量只占整個P2P平臺(1125家)總量的10%,涉及金額占4%;也盡管沒有出現集中的倒閉潮,但2014年1月至5月底,陸陸續續“出事”的就有45家平臺,相比較2013年的“倒閉潮”,2014年出現的P2P跑路現象已經從小平臺蔓延到了中等平臺,涉及金額從十萬、百萬上升到了千萬乃至數億,其影響和牽扯面也越來越大,對市場和社會的影響不可小覷。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P2P平臺悲劇的一再重演,非常值得探討,同時行業的規范發展,對監管細則的出臺也非常緊迫。
1 我國P2P網絡借貸平臺的風險
一般平臺出現倒閉的前奏是平臺出現提現問題,而背后的原因卻各不相同,主要有欺詐風險、自融風險和運營風險。
1.1 欺詐風險
這類平臺建立的目的,就是為了吸收公眾存款,非法集資、集資詐騙。利用放款人妄圖短期暴富的心理制造假象,平臺一般以“高息”、“短期標”吸引投資者,通過發布會、媒體見面會、成功案例分享會等活動給投資人一定的平臺安全的心理暗示,其實質即是“龐氏騙局”,只要投資人不大額提現,平臺就可以持續經營下去,一旦出現大量提現的情況,平臺詐騙集資的事實就會露餡。2013年11月份倒閉的安徽“銅都貸”和2014年4月份浙江的“中寶投資”是典型案例。
1.2 自融風險
自融是指:有實體的企業建立P2P網貸平臺,把平臺上融到的資金主要用于自身企業或者關聯企業。自融可以分為幾種情況:純粹自融,就是把資金直接用于平臺企業、項目和工程;代理自融,平臺資金大部分用于平臺的關聯企業;實質自融,平臺融資過度集中地用于某一個客戶的項目、工程和企業。這種平臺目的不是為了騙錢,而是為了緩解自身或者關聯企業的資金壓力。但是這種平臺背后的企業通常通過銀行融資渠道,難以融到資金,而通過平臺自融通常許以高額利率,使得投資人的資金不能達到分散投資的目的,風險集中,一旦用資企業出現問題,違約則不可避免。
1.3 運營風險
有些平臺沒有違背道德,也并沒把P2P當作一個自融自用的平臺,相反的他們為微小企業提供資金來源,但卻仍難逃倒閉的命運,主要是平臺的運營出現了問題,主要源于:拆標、風控能力不足和規模擴張過快。
(1)拆標
有些平臺為了讓標看上去更加可信,吸引投資者,擅自把長標拆成短標,把大標拆成小標,把交易的周期縮短,從而放大交易金額。這種情況最常見的結果就是,假設借款人與平臺的借款合同上寫的是6個月的期限,某些平臺上標的時候寫成3個月,乃至1個月。雖然表面上看,短期沒問題,但是一旦中間的任何環節出問題,風險就不可控制,導致平臺上的標雖然到期,但是借款合同上的真實還款日期卻沒有到,而再多幾個這樣的拆標,平臺本身的資金鏈斷裂,無法償還,最后導致擠兌的出現,平臺最終無法生存。2013年網贏天下,非誠勿貸
(2)風控能力不足
P2P互聯網金融最難得地方就在風險控制。有的平臺本身沒有太多的風險管控經驗,風險管控實力不強,雖然是真實借款人,審查材料不嚴,平臺累計了許多次級貸款,大量的貸款人發生逾期不能還款,貸款無法按時收回,而且平臺一般提供擔保,風險都聚集在平臺上,一旦發生平臺無法覆蓋的大額預期,平臺將無法正常運行。如2013年9月倒閉的湖北“天力貸”。
(3)規模擴張過快
這類平臺,無論是標的質量還是風控能力,都沒有問題。只是因為高估了自己平臺的實力,在發展的過程中,規模擴張過快,單一借款標的金額不斷擴大,而且數量和比例不斷增加。一旦發生逾期或者壞賬,將會引發資金鏈斷裂,致使平臺倒閉。
2 英美P2P網絡借貸監管細則及啟示
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監管機構—— 一直以來,P2P平臺就戴著這頂三無帽子。目前,P2P網絡借貸歸誰管,仍是一個無解之問。監管之路,重任在前。雖然,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情況、不同的發展時期,應有不同的監管策略,但大觀世界,它山之石,可以知得失明理。美國和英國是P2P網絡借貸發展較早、較成熟的國家,也出臺了相應的監管細則。
2.1 美國
美國的監管,它的思路并不是從現象出發,它并不關注目前P2P是否有資金池或者是否卷錢跑路,那自有法律約束。它仍然是從根本出發,從監管的正當性出發,它考慮的核心就是如何保障投資人完整的自由、平等權利,而其他的全部交給法律。因此,要求平臺能夠提供全面、真實、無偏差的信息披露。同時,P2P過分地要求了投資人的專業性。所以,對P2P的監管還必須要有嚴格、全面的風險揭示。這就構成了美國對P2P平臺的監管思路:全面的信息披露和全面的風險揭示。美國把P2P的收益權證定義為“證券”,因此納入到美國證券交易交易委員會(SEC)的監管范圍。P2P平臺必須在SEC注冊登記,履行非常嚴格和完整的注冊程序,它的注冊文件和補充材料包含著相當廣泛的信息,如平臺的運作模式、經營狀況、潛在的風險因素、管理團隊的構成和薪酬體系以及公司的財務狀況。同時,P2P平臺需要將每天的貸款列表提交給SEC,即平臺必須持續不斷地發行說明書補充說明出售的收益權憑證和貸款的具體細節以及風險揭示,投資者可以在SEC的數據系統和網站查到這些數據。這可以保證當有投資者對P2P平臺提起法律訴訟的時候,該存檔的記錄可以證明是否存在錯誤信息誤導消費者。endprint
2.2 英國
英國對P2P網絡借貸平臺監管的基本態度:應當確保投資者能夠理解并承受其中的風險;尋找合適的保護投資者權益的方法。英國從2014年4月將P2P平臺業務納入金融行為監管局(FCA)的監管范疇,從事P2P網絡借貸的公司需要取得FCA的授權。FCA設定了最低資本要求,P2P網絡借貸企業要根據平臺借貸資產總規模的情況,采取差額累計制,達到最低資本限額的要求。網絡借貸平臺必須100%的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知消費者其從事的業務,在與存款利率做對比說明時,必須要公平、清晰、無誤導,在平臺上任何投資建議被視為金融銷售行為,需要同時遵守金融銷售的相關規定。網絡借貸平臺要定期向FCA報告相關審慎數據,客戶資金情況,客戶投訴情況,上一季度貸款信息等。
2.3 啟示
國際上普遍將P2P網絡借貸納入現有監管框架,注重行為監管,按照其業務行為的性質、功能和潛在影響,來確定相應的監管部門以及適用的監管規則。監管理念均是保障投資人完整的自由、平等權利,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P2P網絡借貸平臺必須在監管當局進行注冊,或者獲得監管當局的授權。同時,要求P2P平臺進行完全的信息披露和風險揭示,如平臺的運作模式、經營狀況、潛在的風險因素、管理團隊的構成和薪酬體系以及公司的財務狀況等信息,確保投資人能夠理解并承受其中的風險。并且要求P2P平臺定期向監管當局報告數據,以備存檔后用。
3 我國P2P網絡借貸監管設想
3.1 明確監管雙方
像對待P2P網絡借貸中,監管部門不知道要不要管,P2P方面又不知道誰來管理,雙方信息不對稱,使得想規范發展的P2P網絡借貸平臺始終面臨著政策風險。所以監管部門應主動吸收引進網絡金融監管對象的國際標準, 而互聯網金融機構也應積極配合。因此,明確“誰來管”和“我管誰”是最重要的前提。
3.2 落實監管內容
在對傳統的金融機構進行監督管理時,同時也要密切關注提供網絡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和其他非金融機構的最新發展及其創新動態, 對于網絡信貸等新型影子銀行,鑒于其對網絡的技術性要求較高等特征,建議金融監管部門實施注冊地屬地管理,明確網絡信貸的信息披露要求,不斷積極完善監管內容。
3.3 構建監管標準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各監管部門監控標準要形成統一,不能在不同的范圍內標準不一。建立嚴格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是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的重要防線。
3.4 完善信息披露
對互聯網金融的信息披露透明度要求應當更加嚴格,特別要強調其信息披露的及時性,做到公開公正準確地披露其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定期發布與投資者資金安全相關的數據信息。
3.5 促進利率市場化
當今,我國互聯網金融的興起主要原因就是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滯后,貨幣市場供求無法由市場所主導。只有促進利率市場化的進程,放開對利率的管制,讓市場這雙看不見的手進行引導,政府在需要的時候進行相關調節,才能讓從根本上減小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達到監管的目的。
3.6 加快立法進程
盡快出臺保障和促進民間金融規范化發展的法律法規,對于互聯網金融在法律層面要做出明確清晰的界定。針對互聯網金融特點對現有的法律法規進行補充完善,建立健全防范和懲治互聯網金融犯罪的法律體系。使之健康有序平穩的發展,與傳統銀行的金融業務共生互補,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參考文獻
[1] 李雪靜.國外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監管及對我國的啟示[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3(7).
[2] 王鋼,錢皓,張曉東.英國借貸類眾籌監管規則及對我國P2P監管的啟示[J].金融時報,2014.
[3] 吳海生.美國P2P和眾籌的監管經驗[N].證券日報,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