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蓮 龔艷文
摘 要:“減負提質”的實質是構建高效課堂?!白詫W、合作、探究”的語文教學模式包括:課前自學,體驗成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養成了良好的自主課前自學的習慣;小組誦讀,合作提高,為學生提供練習朗讀的平臺,營造朗讀的氛圍,創造朗讀實踐的機會,使學生鍛煉面廣;質疑答疑,探究深化,在合作探究中,學生的大腦得到積極的開發和鍛煉,思維處在活躍、開放的狀態,思想不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進而迸發出新思想和見解。學生掌握語文學科的基本知識,形成閱讀的基本技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摸索出適合本學科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生學會學習,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關鍵詞:減負提質;高效課堂;課前自學;小組合作;探究深化
自1999年中央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至今已有15個年頭,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減負提質”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減負提質”的實質是構建高效課堂。筆者在語文課程基本理念的框架下,摸索出“自學、合作、探究”的語文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效果良好,在此與大家分享。
一、課前自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關于“識字、寫字”的具體目標是: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會用每種檢字方法,累計認識常用漢字符3500個左右。故此,老師要教會學生自學字詞,并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自學方法指導:
1.初讀(朗讀)課文,圈點勾畫出生字、生詞、讀不準音的字、讀不懂的字句。
2.查字典,正音、釋義。
3.分類整理。(整理如下)
以八年級上冊《老王》一課為例:
(1)生字標音。
取締 滯笨 愧怍 攥
骷髏 眼翳病 侮辱
(2)結合句子,利用工具書,解釋詞義。
滯笨:呆滯笨拙。
愧怍:慚愧。
塌敗:塌陷破敗。
(3)難句(不理解的句子)。
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
以上是學生預習整理的筆記范例。
教師在新授課前一定要對學生的預習筆記進行檢查、批改,然后挑選出典范(2~3個)。新授課導課之后,利用多媒體展示挑選出的典范,教師有重點地講解,達到對字詞的落實。同時,教師對學生的預習筆記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這種做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為教師的肯定和表揚,最容易使學生有成功感,這種成功感能激勵他們繼續做好此事。再者,多媒體展示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至高的榮譽,很多學生為了能得到老師的展示,自學時細心讀課文,認真查字典,規范書寫。久而久之,學生就養成了良好的自主課前自學的習慣。
二、小組誦讀,合作提高
誦讀是語文能力中的基本功。但是,朗讀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口腦并用,在反復的誦讀中,才能形成和提高。我的做法是:在教師范讀的基礎上,班級四人為一個學習小組,四人合作朗讀,每人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朗讀時其他三人可以直接給予點評。然后,朗讀展示,教師挑選出剛才朗讀中較好的學生(2~3人合作)朗讀,教師再適時給予指導,使學生掌握朗讀技巧,朗讀能力得到提高。
學生在校的時間有限,在校外很少有學生會把朗讀作為一項作業來完成,因此,教師就要抓住課堂的時間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練習朗讀的平臺,營造朗讀的氛圍,創造朗讀實踐的機會,這種教師不直接參與的合作朗讀,為學生營造了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每位學生想讀、敢讀、樂讀,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切實的提高。同時,課上小組合作朗讀避免一篇課文最多只兩三名學生能得到朗讀的機會的弊端,使學生鍛煉面廣。
三、質疑答疑,探究深化
學生有了課前的自主學習、合作朗讀,對文本的理解已成熟和深入,探究的意識亦強烈,就一定會提出大量的問題。在課堂上,學生首先把自學、閱讀過程中的疑難問題提出來,然后,教師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篩選、整理,同教師預設的問題整合,整理出幾個有序的、有內在聯系的問題,然后,仍舊四人學習小組合作、探究。
法國思想家盧梭說:“教學不在于教學生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們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痹谶@樣的合作探究中,學生互相研究、互相切磋,學生的大腦得到積極的開發和鍛煉,思維處在活躍、開放的狀態,思想不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進而迸發出新思想和見解。最后,教師適時地引導、點撥,使學生掌握語文學科的基本知識,形成閱讀的基本技能。
當然,教師也一定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技巧和方法,使學生的質疑更能切中課文的內容、章法、寫作手法等,讓學生的質疑更符合語文的知識特點。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但是要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一定要摸索出適合本學科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生學會學習?!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就是要我們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師也應把語文學科的課程理念,應用在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才能得到落實,語文素養才能提高,使語文學科真正成為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的學科,讓語文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參考文獻:
王隆裕.新課程理念下中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J].考試周刊,2012(57).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