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錦武
摘 要:作文教學一直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很多學生怕寫作文,背作文、抄作文現象屢見不鮮,為了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不得不硬著頭皮去寫,東拉西扯,七拼八湊,所得之文假不忍睹,空不堪讀,這是長期以來客觀存在的問題。解決目前困境,代之以富有濃郁生活氣息的“生活化”作文教學是行之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初中;作文教學;生活化
作文本來應該是學生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作文教學應該是自然生動、色彩斑斕、血肉飽滿、情韻十足的生活圖景。如果我們能讓學生享受到真正的作文生活,給他們營造一個輕松愉快、自然舒爽的作文環境,使他們的創作天賦得以瀟灑、痛快地施展,那么他們的作文將如泉涌,充滿活力,永遠鮮活。就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學,本人作了以下嘗試。
一、寓激趣于活動——在交流中喚醒生活體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貫徹這樣的思想:只有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減少對教材、對寫作的束縛,才能實現初中生寫作的個性化,使學生表達出自己的主觀感受。作為教師應及時抓住生活中的習作契機,捕捉寫作素材,善于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促使學生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
如學期末,我布置了《語文學習的苦與樂》《語文學習的反思》的練筆,開學后,家長會上,把學生的習作交給家長,請家長參與,給學生講自己的學習體驗,并就新學期的學習寫上寄語,參與我班學生新學期語文計劃的制訂,在一定程度上監督落實計劃,卻不想一石二鳥。學生的真情實感噴涌而出,作文質樸自然、感情真摯,學生、家長、老師的感情更加和諧,學習氛圍更加濃厚。
二、寓寫作于活動——在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
作文教學應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讓學生樂于表達、易于動
筆。教學中首先應該消除學生對作文的緊張感,讓他們完全處于放松的狀態之中。在學校“成蹊杯”教學大賽中,我嘗試設計了《微笑著面對生活》的作文教學活動課,形成了以作文教學為框架,以綜合能力訓練為內容的生動活潑的作文課堂教學新格局。教學時,我把學生收集到的老師、父母、同學、鄰居、親朋等的笑臉拿到課堂上來,讓學生在演、看、聽、說、評的基礎上,展示本校老師領獎時的微笑、楊達才在事故現場的微笑、馬金庫在法庭上的微笑、拾荒者面對星空的微笑等圖片,再讓學生暢談感想,最后自擬題目習作。整堂課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參與,高潮迭起,從源頭上解決學生“無米之炊”的問題,為作文積累了素材。
三、寓積累于觀察——在環境中捕捉生活資源
學生怕寫作文,覺得沒什么可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對周圍事物的觀察,沒有積累的習慣造成的。學校中發生的事件、鄰里間的關系、社會中的新聞都是作文的好素材,但學生對身邊的人和事關注不夠、熟視無睹,缺少觀察生活和對生活的思考,因而缺乏捕捉寫作素材的能力,導致作文如“無米之炊”“無源之水”。這兩年是我校基礎設施建設的集中期,我引導學生用心觀察,廣泛交流,網絡查詢,擬定出《學校建設中的安全避免之我見》《施工中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對教學的影響》《我的安全我做主》等作文題目,讓學生從生活體驗、青春期的表現欲中積極思考,挖掘素材,學生因為在學校建設方面有了較深的情感體驗,也是他們一直討論的話題,致使情動而辭發,激活了腦中豐富的生活積累,因而“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一篇篇充滿真情實感、個性鮮明的作文在學生間交流,學生的作文不論是篇幅,還是內容結構,都有了質的飛躍。
四、寓提升于練筆——在合作中互改作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教學評價不僅具有甄別與篩選的功能,而且是能促進學生發展的發展性評價。而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則要求我們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主體獨立體驗與感受,結合自己的實踐。因此,作文講評仍然要以學生為主體,是學生應該而且必須參與的實際生活內容之一。教師要很好地組織他們進行集體講評,讓他們在講評中暢言得失。教師以導演的身份參與作文講評,在必要的時候進行恰如其分的引導、點撥,讓他們或汲取教訓,或發揚優點,這樣,作文講評才算落到實處。如,我在教學以“數千古風流人物”為主題的作文點評課時,讓學生小組內互批互改,選出組內有真情實感的作文,流水批改、續寫,集體完成一篇作文,學生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真情實感噴涌而出,修改之時又吸納了同學的見解,感慨良多,自己的人生體驗散見于習作之中,很好地避免了假大空的作文現狀。總之,生活化的作文教學,它自始至終都籠罩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學生可以輕松、愉快、自由地從事寫作活動,盡情地描寫真實生活,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正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表達真實思想,抒發真實感情,使作文變成豐富有趣、生動活潑、真實可喜、令人向往、其樂無窮的現實生活。
參考文獻:
張瑩.初中作文教學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4.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