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青
摘 要:農村土地流轉有利于盤活農村土地資源;有利于促進農村勞動力價值的實現;有利于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農村土地流轉受到觀念、利益、制度等因素制約。促進農村土地流轉需要轉變觀念、準確界定政府的地位和作用、積極培育土地流轉主體、創新土地流轉模式、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機制、提高土地流轉管理水平。
關鍵詞:農村;土地流轉;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1-0029-02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日益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現行的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分散經營,其缺陷也越來越明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就必須改變分散經營的現狀,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農村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實現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
一、農村土地流轉的意義
1.有利于盤活農村土地資源。農戶分散經營下,農業經營規模小,經濟效益低,土地資源浪費嚴重。通過土地流轉,使土地向農村中的種植大戶或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或農業公司集聚,使土地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解決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用地緊缺與土地撂荒的矛盾,使土地這種重要的自然資源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
2.有利于促進農村勞動力價值的實現。由于農業分散經營效益低下,甚至入不敷出,導致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離開農村,進城打工,農村土地大面積撂荒。通過土地流轉,農戶就可以獲得穩定的租金收入,土地的承包權在經濟上得到了體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從土地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了,既可以外出打工,向非農產業轉移,也可以就地打工,向“農業工人”轉變,農民收入增加了,農村勞動力價值實現了。
3.有利于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土地流轉到種植大戶或農業公司之后。種植大戶或農業公司成為農業經營主體,其目的是追求最大的經濟利潤,為了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他們就要想方設法節約成本,在努力發展其主要產業的同時,他們還會發展與主要產業相關的配套產業,形成農業生態循環產業鏈,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4.有利于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土地向種植大戶、農業合作社或農業公司流轉后,新的農業經營主體實現了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社會化大生產程度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強,農業效益得以提高。
5.有利于改變農村發展環境。農村發展落后于城市,發展環境自然不如城市,土地流轉后,一方面,農村剩余勞動力通過外出打工,增加了農民收入,又可以得到土地租金收入,收入提高之后,他們就會改變自己的居住生活環境;另一方面,種植大戶、農業合作社或農業公司作為新的農業經營主體,必然要改變農村的生產環境、交通狀況。結果是農村的發展環境越來越好。
二、影響農村土地流轉的障礙因素
1.觀念落后。土地是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是農民的命根子,2005年,為了減輕農民負擔,國家全面取消了農業稅,對于已經獲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民來說,對于土地更是格外親切,農民占有土地,不僅不用再像以前那樣繳納農業稅及其附加,而且還能夠領取一定數量的農業補貼,農民總覺得土地流轉之后,自己支配不了了,就不愿意流轉,再加上土地流轉的不規范,制度不健全,進一步加強了農民不愿意流轉的觀念,制約了土地流轉。
2.利益驅動機制欠缺。農村土地流轉從宏觀上講,目的是為了合理配置土地資源,從微觀上講,都是出于對經濟利益的追求,是為了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市場上土地需求不足是當前制約中國農村土地正常流轉的利益驅動障礙。農業是一個弱質產業,與其他產業相比,經濟效益非常低,農業經營又要面對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雙重壓力,資本所有者投資農業的積極性不高,造成農村土地市場需求不足。
3.法規制度不健全。對于土地流轉,中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農民依法自主決定其承包土地是否流轉、流轉的形式和對象,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迫或者阻礙農民依法流轉其承包的土地。但是,土地產權歸集體所有,所以,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就不能不受到農村土地產權代表的影響。在土地用途上,《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未經依法批準不得將承包地用于非農建設;農村土地流轉不得改變土地的農業用途等。流轉土地單一用途,對農村土地的流轉也是一種制約。
三、加快農村土地流轉的對策建議
1.轉變觀念,推動土地穩步流轉。推動農村土地流轉,就要加強宣傳,轉變農民的一些陳舊觀念,使農民在觀念上降低對土地的依賴性。為此,必須使農民收入多樣化,降低農業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鼓勵農民從農業部門中擺脫出來,走向非農產業,千方百計地為農民創造和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崗位,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創造更好的條件,使進城農民能夠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各種待遇和社會保障,在生活上使其不再有后顧之憂。
2.準確界定政府的地位和作用,確保土地合理流轉。在中國土地流轉過程中,農村基層政府具有重要的地位與作用,我們要準確界定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使其在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既不缺位,也不越位,使其管理和服務的功能充分發揮,確保土地合理且有序流轉。
3.積極培育土地流轉主體,促進土地高效流轉。在土地流轉中,流轉主體是關鍵,我們要積極培育土地流轉主體,及時發現并積極鼓勵農村中的種田能手,養殖能手,擴大經營規模,帶動土地流轉。積極鼓勵和正確引導包括城市資本在內的社會資本投資于農業經營,或通過到農村租賃土地,在農村興辦農業企業,發展農村經濟,要大力發展農村土地流轉合作社,發展并完善農村土地流轉的中介服務機構。
4.創新土地流轉模式,確保土地規范流轉。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要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土地流轉模式。從目前情況看,以下四種流轉模式是從實踐中探索總結出來的,應重點推行:一是租賃承包模式。以租賃或承包的方式完成土地流轉。二是地塊置換模式。土地是一種自然資源,不能移動,流轉的土地可能不一定相連,間隔的土地不能進行規模經營,地塊置換就是要解決這一問題,使流轉的土地與不流轉的土地在農戶間進行置換,從而實現土地連接成片的目的。三是土地入股模式。在規模經營中,農戶以自己的土地作為資本進行投資,成為企業的股東之一,共享企業利潤,共擔經營風險。四是托管發包模式。農民將自己的承包土地定期存入“土地銀行”,由鎮、村將這些土地進行調整、包裝、流轉。這四種模式各具特色,在實踐中可單獨采用某一種模式,也可幾種模式同時采用。
5.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機制,實現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對土地流轉機制要進行大膽創新,對于荒蕪的土地要合理充分利用,要建立健全符合實際的市場準入制度,要加強土地流轉的監督和管理,提高土地流轉的抗風險能力,要建立健全資金扶持機制,對土地流轉進行必要的資金支持,要建立健全金融信貸支持機制,確保土地流轉后企業經營的資金需求。
6.提高管理水平,規范流轉行為。土地流轉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一定要加強對土地流轉的管理,使土地流轉規范化。在事前,要對流轉雙方進行認真的考察,在事中,要對流轉程序進行嚴格的管理和監督,在事后,要對經營者的經營行為、對合同的履行做好管理和監督。
[責任編輯 吳高君]